麦田里的“五育”融合实践
把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关键纽带的路径探索
2025-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长谦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的有机融合,使其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路径,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将毕业离校教育与麦田丰收季劳动实践深度结合,通过“收割—创作—献礼”的完整链条,构建了“五育”融合的鲜活实践样本。这一案例以劳动教育为纽带,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的形式化困境,揭示了“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为培养兼具责任担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行路径。
劳动实践:“五育”融合的
生理与心理锚点
麦田里的劳动实践绝非单纯体力活动,而是承载多重教育价值的复合行为。从劳作技能看,持续的挥镰、捆扎动作需要调动腰腹力量与手臂协调性,直接体现了体育强基的目标;在智育层面,测绘专业学生观察垄沟走向时,自然应用到农田规划中的测绘技术,完成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衔接;德育则通过“汗水浸透衣衫仍坚持劳作”的意志考验,将“吃苦耐劳”从道德说教转化为身体记忆,实现了德育铸魂的深层渗透;劳动成果转化过程成为美育浸润的载体,学生将麦穗与向日葵扎制成丰收花束时,对自然元素的审美把握、排列组合的艺术构思,使“劳动创造美”从抽象概念变为亲身体验。这种从生产到艺术的升华,连接了体力与脑力、技能与审美,为“五育”融合提供了生理体验与心理认同的双重基础。
时空情境:
教育目标具象化的催化场域
“当毕业季遇上丰收季”的双重时空情境,构建了极具张力的教育场域。金黄麦浪与离别思绪交织,将自然生态、生产过程、人生节点熔铸为立体教育资源:农技人员讲解小麦生长周期,使生物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田间;测绘学子用遥感影像分析作物长势,让“智慧农业”概念获得现实注脚。这种情境化知识传递,比课堂讲授更能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毕业季的情感氛围为德育渗透提供契机。学生将亲手制作的花束献给师长、同窗,感恩之情不再是程式化致辞,而是融入汗水与泥土的真挚表达。价值观教育在具体人际互动中实现内化,使“五育”目标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
主体参与:
教育效能释放的动力机制
实践过程中,学生党员主动承担难收割地块任务,诠释责任担当;自主设计花束造型,将专业审美转化为艺术表达;自发组织感恩致辞,赋予情感表达个性色彩。这种全程参与模式,打破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格局,形成从体验到创造的良性循环。测绘专业学生在麦收现场自发开展农田测绘实验,将GPS定位技术用于田块面积测算,尝试用无人机影像分析小麦密度。这种将专业学习融入劳动实践的自觉行为,彰显了主体性能激发的教育爆发力,同步培养了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使得“五育”目标在主动探索中实现了协同发展。
有机融合:从“五育并举”
到“五育共生”的实践智慧
“收割—创作—献礼”的完整链条中,每个环节都蕴含多重教育价值。花束制作以美育活动为基础,依赖劳动技能支撑、空间思维运用与情感投入,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打破了“五育”之间的人为界限。该案例的深层启示在于:“五育”融合需超越“活动拼盘”的浅层整合,寻找兼具实践性、综合性与情感性的教育载体。“麦收+花艺”的设计既保留了劳动教育本质属性,又为其他各育提供了丰富接口。这启示着我们“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挖掘教育内容的多重价值,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目标的自然渗透。
从教育本质看,这堂别开生面的毕业生离校教育课,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揭示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黏合剂”的内在逻辑——以身体实践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催化,以主体参与为动力,最终实现“五育”的共生共长,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实践范本。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CKSJ16)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的有机融合,使其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路径,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将毕业离校教育与麦田丰收季劳动实践深度结合,通过“收割—创作—献礼”的完整链条,构建了“五育”融合的鲜活实践样本。这一案例以劳动教育为纽带,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的形式化困境,揭示了“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为培养兼具责任担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行路径。
劳动实践:“五育”融合的
生理与心理锚点
麦田里的劳动实践绝非单纯体力活动,而是承载多重教育价值的复合行为。从劳作技能看,持续的挥镰、捆扎动作需要调动腰腹力量与手臂协调性,直接体现了体育强基的目标;在智育层面,测绘专业学生观察垄沟走向时,自然应用到农田规划中的测绘技术,完成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衔接;德育则通过“汗水浸透衣衫仍坚持劳作”的意志考验,将“吃苦耐劳”从道德说教转化为身体记忆,实现了德育铸魂的深层渗透;劳动成果转化过程成为美育浸润的载体,学生将麦穗与向日葵扎制成丰收花束时,对自然元素的审美把握、排列组合的艺术构思,使“劳动创造美”从抽象概念变为亲身体验。这种从生产到艺术的升华,连接了体力与脑力、技能与审美,为“五育”融合提供了生理体验与心理认同的双重基础。
时空情境:
教育目标具象化的催化场域
“当毕业季遇上丰收季”的双重时空情境,构建了极具张力的教育场域。金黄麦浪与离别思绪交织,将自然生态、生产过程、人生节点熔铸为立体教育资源:农技人员讲解小麦生长周期,使生物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田间;测绘学子用遥感影像分析作物长势,让“智慧农业”概念获得现实注脚。这种情境化知识传递,比课堂讲授更能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毕业季的情感氛围为德育渗透提供契机。学生将亲手制作的花束献给师长、同窗,感恩之情不再是程式化致辞,而是融入汗水与泥土的真挚表达。价值观教育在具体人际互动中实现内化,使“五育”目标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
主体参与:
教育效能释放的动力机制
实践过程中,学生党员主动承担难收割地块任务,诠释责任担当;自主设计花束造型,将专业审美转化为艺术表达;自发组织感恩致辞,赋予情感表达个性色彩。这种全程参与模式,打破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格局,形成从体验到创造的良性循环。测绘专业学生在麦收现场自发开展农田测绘实验,将GPS定位技术用于田块面积测算,尝试用无人机影像分析小麦密度。这种将专业学习融入劳动实践的自觉行为,彰显了主体性能激发的教育爆发力,同步培养了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使得“五育”目标在主动探索中实现了协同发展。
有机融合:从“五育并举”
到“五育共生”的实践智慧
“收割—创作—献礼”的完整链条中,每个环节都蕴含多重教育价值。花束制作以美育活动为基础,依赖劳动技能支撑、空间思维运用与情感投入,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打破了“五育”之间的人为界限。该案例的深层启示在于:“五育”融合需超越“活动拼盘”的浅层整合,寻找兼具实践性、综合性与情感性的教育载体。“麦收+花艺”的设计既保留了劳动教育本质属性,又为其他各育提供了丰富接口。这启示着我们“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挖掘教育内容的多重价值,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目标的自然渗透。
从教育本质看,这堂别开生面的毕业生离校教育课,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揭示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黏合剂”的内在逻辑——以身体实践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催化,以主体参与为动力,最终实现“五育”的共生共长,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实践范本。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CKS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