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特刊4—5

为人民大众鼓与呼

2025-07-03 作者: 于新悦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弃考救人的烟台小伙可以补考了!”2025年5月15日,烟台小伙姜昭鹏为救同学缺考职教高考语文科目的故事,登上大众日报。
  “把平凡善举放在聚光灯下,让普通人的故事上报纸、上热搜,大众日报真‘接地气’!”一位网友这样点赞。
  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大众日报,有着“为大众鼓与呼”的使命。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是一代又一代大众报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将镜头和笔端对准群众、让群众当主角,是大众日报刻在岁月深处的基因密码。
“咱们的大报”
  时间拨回1943年1月1日,此时的大众日报刚刚完成长达一年的党报改造运动。时任社长陈沂,在报纸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我们怎样改造了大众日报》,“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这一办报宗旨首次提出。
  1941年至1942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极为艰难的时期,发动群众、树立群众优势才能打破被动的局面。1942年5月1日,报纸头版刊登社论《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拉开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的序幕。
  在这个时期,大众日报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报纸的意见建议,强调“群众写、写群众”。群众看懂了大众日报是谁的报纸,为谁说话、为谁服务,亲切地称大众日报是“咱们的大报”。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是指引军民前进的旗帜;和平时期,大众日报用生动的笔触记录奋斗足迹,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
  大众日报始终与人民大众在一起,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1997年3月,大众日报推出“普通人的故事”专栏,将镜头对准退休教师、掏粪工、修鞋匠、挑山工等普通群众,展现他们的职业行为和内心体悟;2024年8月,大众新闻客户端上线“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凡人善举上封面、上首屏……
绿叶对根的情意
  2025年6月16日晚,临沭县朱村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一碗饺子》正在上演。“老村长”双手端起一碗饺子,声音哽咽道:“咱朱村人要永远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朱村;没有八路军,就没有咱朱村人!”
  1944年1月,朱村被日军袭击,大众日报记者宋文礼以《这是咱八连救下的朱村》为题,报道了这次战斗。时值春节期间,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捧出家中第一碗饺子,祭奠牺牲的战士们。自此,“第一碗饺子敬先烈”成为朱村的年俗。
  军爱民、民拥军,朱村战斗是“鱼水深情”的生动写照。
  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地的滋养。一张诞生于烽火中的报纸,能够经历86载的成长、连续出版30000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滋养。
  战争年代,为保护报社员工和器材,先后有160多位乡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众日报创刊不久,为了躲避日军扫荡,把印刷厂搬到沂南县孙祖镇天水栈村,生死考验面前,是沂蒙人民以母亲般的胸怀保护着大众日报。报社员工白铁华遭日军严刑拷打,生命垂危,“沂蒙母亲”王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悉心救助,奇迹般地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人民大众养育了大众日报,大众日报也时刻把保卫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战时,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忙时,帮助农民生产劳动;农闲时,帮助农民担水扫地,教大家读书识字。报社成立的印书馆,为根据地的抗战小学、冬学、民校、识字班等编印了整套课本;大众纺织厂、大众皮革厂、大众鞋厂,以及油坊、书店、磨坊等,常常低于市价对外出售货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绿叶对根的情意,没有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吃上免费食堂,离家近,味道好,方便又省心!”2024年9月19日,沂水县云头峪大众暖心食堂正式启用,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就餐。
  这是大众报业集团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拨专款建设的。多年来,集团通过打井、盖房、修路、建学校等方式,帮助解决了云头峪村及周边群众的吃水难、出行难、教育难等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区人民。
“脚下的泥比笔下的字多”
  2020年9月18日,大众日报刊发了1.8万字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纪实。为了这组报道,记者们长时间深入滩区采访,蹲点7市16县(区)61个滩区村。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式报道,一直为大众报人所坚守。1943年9月,23岁的大众日报记者宋英到莒南县大山前村蹲点。他发现村民郑信劳动好、品德好,从开荒、纺织、带动群众等多个角度,先后采写了6篇报道。大众日报还特别刊发了社长陈沂亲自撰写的社论《学习郑信 培养更多的郑信》,自此,郑信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抗日根据地。
  郑信是大众日报推出的第一个人物典型。这个典型的发现,与大众日报的通联制度——基点制度分不开。当时,每个记者都要联系一个区或村作为自己的基点,记者蹲点驻守,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宋英的基点,就在莒南县大山前村。
  大众报人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走基层、强“四力”,努力做到“脚下的泥比笔下的字多”。
  每年春节假期,大批记者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进行“新春走基层”报道;遇到地震、矿难、台风、疫情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大众报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
  以“大众”为名,与时代同行。从墨香四溢的纸张到数字跳动的屏幕,新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大众报人始终步履不停。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弃考救人的烟台小伙可以补考了!”2025年5月15日,烟台小伙姜昭鹏为救同学缺考职教高考语文科目的故事,登上大众日报。
  “把平凡善举放在聚光灯下,让普通人的故事上报纸、上热搜,大众日报真‘接地气’!”一位网友这样点赞。
  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大众日报,有着“为大众鼓与呼”的使命。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是一代又一代大众报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将镜头和笔端对准群众、让群众当主角,是大众日报刻在岁月深处的基因密码。
“咱们的大报”
  时间拨回1943年1月1日,此时的大众日报刚刚完成长达一年的党报改造运动。时任社长陈沂,在报纸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我们怎样改造了大众日报》,“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这一办报宗旨首次提出。
  1941年至1942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极为艰难的时期,发动群众、树立群众优势才能打破被动的局面。1942年5月1日,报纸头版刊登社论《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拉开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的序幕。
  在这个时期,大众日报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报纸的意见建议,强调“群众写、写群众”。群众看懂了大众日报是谁的报纸,为谁说话、为谁服务,亲切地称大众日报是“咱们的大报”。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是指引军民前进的旗帜;和平时期,大众日报用生动的笔触记录奋斗足迹,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
  大众日报始终与人民大众在一起,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1997年3月,大众日报推出“普通人的故事”专栏,将镜头对准退休教师、掏粪工、修鞋匠、挑山工等普通群众,展现他们的职业行为和内心体悟;2024年8月,大众新闻客户端上线“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凡人善举上封面、上首屏……
绿叶对根的情意
  2025年6月16日晚,临沭县朱村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一碗饺子》正在上演。“老村长”双手端起一碗饺子,声音哽咽道:“咱朱村人要永远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朱村;没有八路军,就没有咱朱村人!”
  1944年1月,朱村被日军袭击,大众日报记者宋文礼以《这是咱八连救下的朱村》为题,报道了这次战斗。时值春节期间,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捧出家中第一碗饺子,祭奠牺牲的战士们。自此,“第一碗饺子敬先烈”成为朱村的年俗。
  军爱民、民拥军,朱村战斗是“鱼水深情”的生动写照。
  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地的滋养。一张诞生于烽火中的报纸,能够经历86载的成长、连续出版30000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滋养。
  战争年代,为保护报社员工和器材,先后有160多位乡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众日报创刊不久,为了躲避日军扫荡,把印刷厂搬到沂南县孙祖镇天水栈村,生死考验面前,是沂蒙人民以母亲般的胸怀保护着大众日报。报社员工白铁华遭日军严刑拷打,生命垂危,“沂蒙母亲”王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悉心救助,奇迹般地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人民大众养育了大众日报,大众日报也时刻把保卫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战时,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忙时,帮助农民生产劳动;农闲时,帮助农民担水扫地,教大家读书识字。报社成立的印书馆,为根据地的抗战小学、冬学、民校、识字班等编印了整套课本;大众纺织厂、大众皮革厂、大众鞋厂,以及油坊、书店、磨坊等,常常低于市价对外出售货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绿叶对根的情意,没有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吃上免费食堂,离家近,味道好,方便又省心!”2024年9月19日,沂水县云头峪大众暖心食堂正式启用,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就餐。
  这是大众报业集团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拨专款建设的。多年来,集团通过打井、盖房、修路、建学校等方式,帮助解决了云头峪村及周边群众的吃水难、出行难、教育难等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区人民。
“脚下的泥比笔下的字多”
  2020年9月18日,大众日报刊发了1.8万字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纪实。为了这组报道,记者们长时间深入滩区采访,蹲点7市16县(区)61个滩区村。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式报道,一直为大众报人所坚守。1943年9月,23岁的大众日报记者宋英到莒南县大山前村蹲点。他发现村民郑信劳动好、品德好,从开荒、纺织、带动群众等多个角度,先后采写了6篇报道。大众日报还特别刊发了社长陈沂亲自撰写的社论《学习郑信 培养更多的郑信》,自此,郑信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抗日根据地。
  郑信是大众日报推出的第一个人物典型。这个典型的发现,与大众日报的通联制度——基点制度分不开。当时,每个记者都要联系一个区或村作为自己的基点,记者蹲点驻守,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宋英的基点,就在莒南县大山前村。
  大众报人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走基层、强“四力”,努力做到“脚下的泥比笔下的字多”。
  每年春节假期,大批记者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进行“新春走基层”报道;遇到地震、矿难、台风、疫情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大众报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
  以“大众”为名,与时代同行。从墨香四溢的纸张到数字跳动的屏幕,新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大众报人始终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