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特刊4—5

从抗战烽火中走来

2025-07-03 作者: 李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振

  2025年7月3日凌晨,泉城济南还在睡梦中,山东大众华泰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印刷车间里却灯火通明,大众日报第30000期刚刚完成印刷,即将装车送往万千订户。
  30000期,这是大众日报这张中国新闻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创造的最新纪录。从1939年1月1日创刊至今,这张报纸穿过炮火硝烟,付出鲜血乃至生命,只为与万千读者的“一面之约”。
  是什么给了这张报纸坚如磐石的初心与信念?答案,其实写在起点。
创刊于民族危亡之际
  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位于大众传媒大厦34楼的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里,陈列着一根扁担,它的主人是大众日报第一批交通员之一——张之佩。
  1939年1月1日凌晨,张之佩冒着大雪将4000份大众日报创刊号,用扁担从沂水县云头峪村的印刷厂,送到8里地外的中共山东分局驻地王庄。早上,大众日报张贴在王庄的大街小巷,围拢过来的群众难掩兴奋:“咱们有了自己的报纸!”
  这张人民群众“自己的报纸”创刊于民族危亡之际。1938年初,山东大部已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时年5月,党中央决定在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提出“创办一张全省性报纸,大力开展党的宣传工作”。
  “一是党的报纸,二是有利于统一战线,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创刊之初,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和大众日报首任社长刘导生、首任总编辑匡亚明谈话,敲定办报三个原则,并从“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的办报宗旨中,确定了报纸的名字——大众日报。
  “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从此成为这张报纸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记。
  泛黄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上,发刊词依旧清晰有力——“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磅礴宣言。通过一篇篇报道,大众日报将这一宣言贯彻到底。
  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特意从延安发来题词,指出“我们一定要胜利”。这既是对大众报人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所有宣传教育团体、舆论机关、群众组织以及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和指示。
是“笔杆子”也是“枪杆子”
  大众日报创刊最初的10年,战事频仍。报社组成工作队、战斗队、编辑队、印刷队、发行队,既与敌人战斗,又做群众工作。报人既是“笔杆子”也是“枪杆子”。部队打到哪里,记者就采访到哪里,报纸就随军发行到哪里。
  在任何条件下都坚持出报,坚持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是党交给大众日报的战斗任务,也是大众报人的使命担当。
  1943年冬,日伪军万余人分进合击沂蒙抗日根据地,岱崮保卫战打响。正在沂南采访的记者于冠西,得到指令奔赴前线采访。沂南到岱崮相距60多公里,于冠西步行两天一夜到达鲁中军区驻地,饿了就捡树上遗落的冻柿子吃,困了就在场院蜷缩一夜。敌人还没完全退走,他爬上崮顶察看现场,就着油灯连夜写出了长篇通讯《光辉的南北岱崮保卫战》,成为抗日根据地传诵的名篇。
  战场上,每一期报纸出版都面临着考验。1939年6月,日寇开始第一次“扫荡”。6月10日,大众日报撤出驻地,转战20天,作战3次,打死打伤敌人几十人,报社营业室赵钧牺牲,成为报史上第一位烈士。1941年11月起,日军再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大众日报18位同志牺牲。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主任郭季田牺牲后,人们在遗物中发现他的日记,上书一行诗句:“我发誓地向天呼号,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争年代,共有578位报社职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流血没有让大众日报止步。不能出铅印报,就出石印报、油印报;不能出四开四版,就出四开两版或者八开、十六开的小型报纸;纸质报纸出不了,大众电讯通过电台也要发!截至1942年1月24日,战时油印版共出版15期,每期二至四个版。战斗激烈时,编辑部的同志爬到山顶,支起石块当书桌、工作台,在山上收发电讯编报纸。
第30000次的新闻抵达
第30000次的基因传承

  推开沂水县云头峪村一座小院,正面是三间瓦房,东面则是石头墙、草屋顶的老房。
  这里就是大众日报的摇篮。1939年1月1日,4000份大众日报创刊号就在这里如期印毕。
  如今的茅草屋,当年是云头峪村最好的新房。1938年底,正在筹备中的大众日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报纸无处可印。云头峪村22岁的新娘子刘茂菊得知消息,毅然腾出住了不足百天的新房,供印刷所使用。
  此后,大众日报社在沂蒙山区先后转战沂南、莒县、莒南、费县等地的100多个村庄,每遇险境,都有乡亲们挺身而出。
  为躲避日寇扫荡,印刷厂怀孕女工苏秀春冒雪跑进山沟分娩,血水浸湿衣裤冻成冰。村里一位大娘看到了,把她和孩子背到附近的草屋,紧紧搂在怀里,保住了命悬一线的娘俩。生死考验面前,160多位沂蒙乡亲在为报社埋机器、藏纸张、掩护报社转移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第30000期大众日报放在万千读者的案头,这是第30000次的新闻抵达,更是第30000次的基因传承。
  □ 本报记者 李振

  2025年7月3日凌晨,泉城济南还在睡梦中,山东大众华泰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印刷车间里却灯火通明,大众日报第30000期刚刚完成印刷,即将装车送往万千订户。
  30000期,这是大众日报这张中国新闻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创造的最新纪录。从1939年1月1日创刊至今,这张报纸穿过炮火硝烟,付出鲜血乃至生命,只为与万千读者的“一面之约”。
  是什么给了这张报纸坚如磐石的初心与信念?答案,其实写在起点。
创刊于民族危亡之际
  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位于大众传媒大厦34楼的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里,陈列着一根扁担,它的主人是大众日报第一批交通员之一——张之佩。
  1939年1月1日凌晨,张之佩冒着大雪将4000份大众日报创刊号,用扁担从沂水县云头峪村的印刷厂,送到8里地外的中共山东分局驻地王庄。早上,大众日报张贴在王庄的大街小巷,围拢过来的群众难掩兴奋:“咱们有了自己的报纸!”
  这张人民群众“自己的报纸”创刊于民族危亡之际。1938年初,山东大部已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时年5月,党中央决定在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提出“创办一张全省性报纸,大力开展党的宣传工作”。
  “一是党的报纸,二是有利于统一战线,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创刊之初,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和大众日报首任社长刘导生、首任总编辑匡亚明谈话,敲定办报三个原则,并从“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的办报宗旨中,确定了报纸的名字——大众日报。
  “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从此成为这张报纸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记。
  泛黄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上,发刊词依旧清晰有力——“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磅礴宣言。通过一篇篇报道,大众日报将这一宣言贯彻到底。
  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特意从延安发来题词,指出“我们一定要胜利”。这既是对大众报人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所有宣传教育团体、舆论机关、群众组织以及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和指示。
是“笔杆子”也是“枪杆子”
  大众日报创刊最初的10年,战事频仍。报社组成工作队、战斗队、编辑队、印刷队、发行队,既与敌人战斗,又做群众工作。报人既是“笔杆子”也是“枪杆子”。部队打到哪里,记者就采访到哪里,报纸就随军发行到哪里。
  在任何条件下都坚持出报,坚持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是党交给大众日报的战斗任务,也是大众报人的使命担当。
  1943年冬,日伪军万余人分进合击沂蒙抗日根据地,岱崮保卫战打响。正在沂南采访的记者于冠西,得到指令奔赴前线采访。沂南到岱崮相距60多公里,于冠西步行两天一夜到达鲁中军区驻地,饿了就捡树上遗落的冻柿子吃,困了就在场院蜷缩一夜。敌人还没完全退走,他爬上崮顶察看现场,就着油灯连夜写出了长篇通讯《光辉的南北岱崮保卫战》,成为抗日根据地传诵的名篇。
  战场上,每一期报纸出版都面临着考验。1939年6月,日寇开始第一次“扫荡”。6月10日,大众日报撤出驻地,转战20天,作战3次,打死打伤敌人几十人,报社营业室赵钧牺牲,成为报史上第一位烈士。1941年11月起,日军再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大众日报18位同志牺牲。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主任郭季田牺牲后,人们在遗物中发现他的日记,上书一行诗句:“我发誓地向天呼号,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争年代,共有578位报社职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流血没有让大众日报止步。不能出铅印报,就出石印报、油印报;不能出四开四版,就出四开两版或者八开、十六开的小型报纸;纸质报纸出不了,大众电讯通过电台也要发!截至1942年1月24日,战时油印版共出版15期,每期二至四个版。战斗激烈时,编辑部的同志爬到山顶,支起石块当书桌、工作台,在山上收发电讯编报纸。
第30000次的新闻抵达
第30000次的基因传承

  推开沂水县云头峪村一座小院,正面是三间瓦房,东面则是石头墙、草屋顶的老房。
  这里就是大众日报的摇篮。1939年1月1日,4000份大众日报创刊号就在这里如期印毕。
  如今的茅草屋,当年是云头峪村最好的新房。1938年底,正在筹备中的大众日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报纸无处可印。云头峪村22岁的新娘子刘茂菊得知消息,毅然腾出住了不足百天的新房,供印刷所使用。
  此后,大众日报社在沂蒙山区先后转战沂南、莒县、莒南、费县等地的100多个村庄,每遇险境,都有乡亲们挺身而出。
  为躲避日寇扫荡,印刷厂怀孕女工苏秀春冒雪跑进山沟分娩,血水浸湿衣裤冻成冰。村里一位大娘看到了,把她和孩子背到附近的草屋,紧紧搂在怀里,保住了命悬一线的娘俩。生死考验面前,160多位沂蒙乡亲在为报社埋机器、藏纸张、掩护报社转移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第30000期大众日报放在万千读者的案头,这是第30000次的新闻抵达,更是第30000次的基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