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AI技术创新路径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5-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梦军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价值创造路径。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全力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从专业设置动态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维度,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学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专业设置:构建AI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构建“产教数智化融合”的新型专业生态体系,这要求职业院校从产业需求侧和数字技术供给侧双重维度重构专业设置逻辑。在专业结构优化方面,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构建AI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产业链岗位需求进行实时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精准识别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等领域技能缺口,动态调整专业方向。
在课程体系重构层面,建立模块化AI课程资源库,开发“基础AI素养+专业AI应用”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如新能源汽车检测专业增设电池智能诊断、车联网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引入工业级机器学习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搭建起“虚实融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对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流,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产业现场保持同步。这种专业设置创新,本质上是将职业教育从“专业供给导向”转向“智能服务导向”,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智能耦合。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坚持“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建设新基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型建筑工业化四大新工科专业群。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凝练专业特色,缩减低效“专业产能”,对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合并重组或逐步淘汰,积极引入和培育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专业,保持专业竞争力,为学校办学规模、生源结构和办学效益的持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产教融合:打造AI赋能的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视域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重构教育生态、优化培养路径、深化校企协同,构建起“产业需求—教育供给—技术赋能”的闭环系统。产教协同层面,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AI驱动的“数字孪生工厂”打破物理边界,与多家企业联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企业真实生产数据直通实训课堂,实现数据与教学交互。教师发展维度,AI教研助手构建起“双师素质”提升新范式,催生出“教育云工厂”新形态。这种产教交互模式下,人工智能不仅重塑了职业教育的时空边界,更通过产教数据流的深度耦合,构建起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人才供给新生态,大大提升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构建产业学院共建新模式。将企业研发中心引入校园,采用双主体管理模式,配套建设数字孪生实验室,形成“教学—研发—生产”一体化平台。同时,虚实融合的智能实训平台,可同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提升了学生实训操作能力水平。学校搭建智能化校企协作网络,建立产教融合区块链平台,进行AI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资源、师资力量的分布式共享。
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平台。与行业知名企业和头部企业开展合作,撬动企业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先后共建了鼎利通讯学院、华为ICT学院、甲骨文云学院、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创智能金融学院、山东高速路桥产业学院、京东数字商务学院等产业学院,与中国重汽、海尔、海信等30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现了由浅层次的“实习就业”到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转变。先后牵头成立了全国时空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济南市数字电商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济南市数智制造、智慧楼宇、创意设计等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服务经济:构建AI支撑的协同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点。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亟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育生态。学校通过构建“AI+职业教育”融合创新体系,依托产业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可突破传统实训场地、设备的物理限制,构建智能工厂实训场景,这种深度协同机制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更催生出“教育供给牵引技术创新、产业需求反哺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通过AI技术对职业教育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培养转向“精准滴灌”式育人,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数字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努力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科研领域的深度渗透,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工具。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师生快速掌握AI工具应用能力,学校开展“智启未来、赋能教育”基于DeepSeek的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行动,展示学习DeepSeek在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教学辅助等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教学、科研创新、学生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为教育创新注入新动力。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图景,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专业设置机制、产教融合平台、区域经济协同模式,不仅能够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技能人才,更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以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随着AI技术的持续演进,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将进一步把人工智能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大坐标上,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面释放更大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开创人工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价值创造路径。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全力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从专业设置动态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维度,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学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专业设置:构建AI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构建“产教数智化融合”的新型专业生态体系,这要求职业院校从产业需求侧和数字技术供给侧双重维度重构专业设置逻辑。在专业结构优化方面,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构建AI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产业链岗位需求进行实时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精准识别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等领域技能缺口,动态调整专业方向。
在课程体系重构层面,建立模块化AI课程资源库,开发“基础AI素养+专业AI应用”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如新能源汽车检测专业增设电池智能诊断、车联网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引入工业级机器学习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搭建起“虚实融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对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流,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产业现场保持同步。这种专业设置创新,本质上是将职业教育从“专业供给导向”转向“智能服务导向”,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智能耦合。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坚持“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建设新基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型建筑工业化四大新工科专业群。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凝练专业特色,缩减低效“专业产能”,对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合并重组或逐步淘汰,积极引入和培育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专业,保持专业竞争力,为学校办学规模、生源结构和办学效益的持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产教融合:打造AI赋能的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视域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重构教育生态、优化培养路径、深化校企协同,构建起“产业需求—教育供给—技术赋能”的闭环系统。产教协同层面,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AI驱动的“数字孪生工厂”打破物理边界,与多家企业联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企业真实生产数据直通实训课堂,实现数据与教学交互。教师发展维度,AI教研助手构建起“双师素质”提升新范式,催生出“教育云工厂”新形态。这种产教交互模式下,人工智能不仅重塑了职业教育的时空边界,更通过产教数据流的深度耦合,构建起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人才供给新生态,大大提升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构建产业学院共建新模式。将企业研发中心引入校园,采用双主体管理模式,配套建设数字孪生实验室,形成“教学—研发—生产”一体化平台。同时,虚实融合的智能实训平台,可同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提升了学生实训操作能力水平。学校搭建智能化校企协作网络,建立产教融合区块链平台,进行AI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资源、师资力量的分布式共享。
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平台。与行业知名企业和头部企业开展合作,撬动企业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先后共建了鼎利通讯学院、华为ICT学院、甲骨文云学院、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创智能金融学院、山东高速路桥产业学院、京东数字商务学院等产业学院,与中国重汽、海尔、海信等30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现了由浅层次的“实习就业”到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转变。先后牵头成立了全国时空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济南市数字电商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济南市数智制造、智慧楼宇、创意设计等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服务经济:构建AI支撑的协同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点。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亟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育生态。学校通过构建“AI+职业教育”融合创新体系,依托产业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可突破传统实训场地、设备的物理限制,构建智能工厂实训场景,这种深度协同机制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更催生出“教育供给牵引技术创新、产业需求反哺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通过AI技术对职业教育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培养转向“精准滴灌”式育人,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数字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努力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科研领域的深度渗透,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工具。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师生快速掌握AI工具应用能力,学校开展“智启未来、赋能教育”基于DeepSeek的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行动,展示学习DeepSeek在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教学辅助等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教学、科研创新、学生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为教育创新注入新动力。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图景,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专业设置机制、产教融合平台、区域经济协同模式,不仅能够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技能人才,更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以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随着AI技术的持续演进,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将进一步把人工智能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大坐标上,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面释放更大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开创人工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