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职业学院——
锻造“硬核”党员队伍,支撑高质量职教发展
2025-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宫珮珊 卲洪楼
烟台职业学院绿色能源—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实验室里,庄云朋博士正带领团队攻关一个“变废为宝”项目:让废旧锂电池里难处理的NCM811正极材料,成为电解海水制氢的催化剂。该项目已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可解决废旧锂电池污染严重、金属资源浪费的问题,降低企业电解海水制氢成本约35%。
庄云朋所在的智能控制系教师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近年来,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一批像庄云朋这样深耕教学、精研科研、主动服务地方的党员教师迅速成长,为企业解决了2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烟台职业学院做优“选、育、用”,锻造“硬核”党员队伍,为开创一流高职强校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坚持“严选”当先,构建“全链培育”党员发展机制
为打造政治过硬、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学校实施教师“铸魂双培”工程,推动教科研能力提升与党员培养齐发力,努力把骨干教师吸纳进党的组织,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靶向用力择优选。锚定优秀青年教师,实施“青蓝结对”专项行动,由政治业务“双过硬”的老党员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带,建立把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人才的“双培养”机制。在省办学质量监测、“双高”建设等重大任务一线设立“观察哨”,注重在复杂环境和关键吃劲的岗位识别历练先进分子,近5年累计发展教职工党员50余人,其中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占比达70%。
压实责任精准选。健全“谁培养谁负责、谁发展谁负责”的责任链条,学校配备1名党委专职组织员、12名系部党总支专职组织员,充分发挥24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和老党员教师结对帮带作用,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培养人”四级责任体系,确保党员苗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四级联审严格选。推行“党支部初审、党总支复审、职能部门联审、党委终审”的“四级联动”把关机制,坚持“一人一档、一事一记、一步一审”,党委通过档案抽查、实地检查等进行全过程监督,严防“带病入党”等问题,近三年新发展党员合格率达100%。
坚持“涵育”发力,构建“铸魂强能”教育培训体系
为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学校构建“铸魂强能”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党员教育培训质量成效。
建强阵地亮底色。建成11个“1+X”多功能党员活动室,高标准打造“数字马院”,以VR新技术赋能沉浸式党建体验。整合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等校外党性教育基地,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立体化学习阵地,年均开展现场研学50余次。
创新形式增活力。打造“烟职党旗红”特色主题党日,结合上级重大安排部署和重要节点开展“红色实践”、“技能报国”等沉浸式活动,年均组织专题学习500余场,覆盖党员教师3000余人次,让组织生活活起来、实起来。
分类施策抓提升。组织实施“烟职星课堂”,学校与部门联动,面对领导干部、一线教师、高层次人才等不同层面的党员,年均分类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培训70余场次,培训党员1000余人次。做优“青组先锋”、“青宣笔耕”等培训品牌,助力青年党员崭露头角,着力提升综合素质。
坚持“善用”为本,构建“融合共生”职教发展格局
学校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建功发展一线。划分53个党员责任区、设立57个党员先锋岗、组建42支党员突击队,在专业建设、技术攻坚、等扛重任,首轮“双高”建设打造标志性成果1257项,其中90%以上任务由党员牵头完成,助力学校在2024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监测中获“A”等级,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刘彩凤等一批先锋典型。
领衔科技攻关。组建党员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13支,推动高层次人才党员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6项,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助推学校年技术服务到款超过7500万元,实现连年倍增。
服务国家战略。25名党员教师带头承担节能减排等领域课题20余项,新型远洋渔业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50余名党员教师积极投身职教出海和乡村振兴战略,学校成立塞尔维亚——玲珑集团等“班·墨学院”3个,获批乡村振兴实践基地3个,彰显职教担当。
烟台职业学院绿色能源—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实验室里,庄云朋博士正带领团队攻关一个“变废为宝”项目:让废旧锂电池里难处理的NCM811正极材料,成为电解海水制氢的催化剂。该项目已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可解决废旧锂电池污染严重、金属资源浪费的问题,降低企业电解海水制氢成本约35%。
庄云朋所在的智能控制系教师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近年来,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一批像庄云朋这样深耕教学、精研科研、主动服务地方的党员教师迅速成长,为企业解决了2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烟台职业学院做优“选、育、用”,锻造“硬核”党员队伍,为开创一流高职强校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坚持“严选”当先,构建“全链培育”党员发展机制
为打造政治过硬、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学校实施教师“铸魂双培”工程,推动教科研能力提升与党员培养齐发力,努力把骨干教师吸纳进党的组织,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靶向用力择优选。锚定优秀青年教师,实施“青蓝结对”专项行动,由政治业务“双过硬”的老党员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带,建立把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人才的“双培养”机制。在省办学质量监测、“双高”建设等重大任务一线设立“观察哨”,注重在复杂环境和关键吃劲的岗位识别历练先进分子,近5年累计发展教职工党员50余人,其中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占比达70%。
压实责任精准选。健全“谁培养谁负责、谁发展谁负责”的责任链条,学校配备1名党委专职组织员、12名系部党总支专职组织员,充分发挥24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和老党员教师结对帮带作用,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培养人”四级责任体系,确保党员苗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四级联审严格选。推行“党支部初审、党总支复审、职能部门联审、党委终审”的“四级联动”把关机制,坚持“一人一档、一事一记、一步一审”,党委通过档案抽查、实地检查等进行全过程监督,严防“带病入党”等问题,近三年新发展党员合格率达100%。
坚持“涵育”发力,构建“铸魂强能”教育培训体系
为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学校构建“铸魂强能”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党员教育培训质量成效。
建强阵地亮底色。建成11个“1+X”多功能党员活动室,高标准打造“数字马院”,以VR新技术赋能沉浸式党建体验。整合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等校外党性教育基地,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立体化学习阵地,年均开展现场研学50余次。
创新形式增活力。打造“烟职党旗红”特色主题党日,结合上级重大安排部署和重要节点开展“红色实践”、“技能报国”等沉浸式活动,年均组织专题学习500余场,覆盖党员教师3000余人次,让组织生活活起来、实起来。
分类施策抓提升。组织实施“烟职星课堂”,学校与部门联动,面对领导干部、一线教师、高层次人才等不同层面的党员,年均分类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培训70余场次,培训党员1000余人次。做优“青组先锋”、“青宣笔耕”等培训品牌,助力青年党员崭露头角,着力提升综合素质。
坚持“善用”为本,构建“融合共生”职教发展格局
学校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建功发展一线。划分53个党员责任区、设立57个党员先锋岗、组建42支党员突击队,在专业建设、技术攻坚、等扛重任,首轮“双高”建设打造标志性成果1257项,其中90%以上任务由党员牵头完成,助力学校在2024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监测中获“A”等级,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刘彩凤等一批先锋典型。
领衔科技攻关。组建党员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13支,推动高层次人才党员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6项,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助推学校年技术服务到款超过7500万元,实现连年倍增。
服务国家战略。25名党员教师带头承担节能减排等领域课题20余项,新型远洋渔业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50余名党员教师积极投身职教出海和乡村振兴战略,学校成立塞尔维亚——玲珑集团等“班·墨学院”3个,获批乡村振兴实践基地3个,彰显职教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