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5-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封相彩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生存技能,涵盖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与生活技能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更是立足社会的核心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呈现弱化趋势,生活自理意识淡薄、家长过度包办、早期锻炼缺失等问题凸显,这使得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基于大数据综合素养评价系统研发研究”课题的关键着力点。
国外某中学门口张贴的告示颇具启示意义:“如果您进来是给孩子送他忘了带的午餐、课本、功课、物品等,请您转身并离开这栋大楼!您的孩子将会学习在没有您的状态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短短数语,直击当代教育痛点。如今,许多孩子在过度呵护的环境中成长,丢三落四成常态,家长频繁奔波于家校之间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场景屡见不鲜。作为班主任,也常因家长的急切委托陷入两难境地。为何有的学生能将书包、课桌整理得井然有序,而有的学生却总是状况百出?长期观察发现,这背后的根源正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
中国民间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蕴含深刻的教育智慧。小学入学阶段,学生年龄普遍在6—7岁,这一时期是生活习惯养成、学习模式构建、人际交往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在此阶段强化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谓生活自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独立照料自己的能力,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为深入了解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笔者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约90%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能独立完成个人事务,甚至会主动参与扫地、洗碗等家务劳动,展现出一定的自理能力;然而教师问卷却反馈,仍有近30%的学生在班级劳动、物品管理、时间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家长问卷则进一步揭示,超九成孩子的事务常由家长代劳,坚持参与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足10%。
剖析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偏差首当其冲。部分家长过度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品德与生活能力塑造;在一些家庭中长辈过度溺爱孩子,事事包办,致使孩子丧失锻炼机会,逐步形成依赖心理。正如美国某著名儿科专家所言:“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孩子,入学后往往暴露出时间观念薄弱、动手能力欠佳、做事缺乏条理等问题。此外,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家长无暇引导孩子参与劳动实践,更倾向于选择“代劳”以节省时间,这无疑加剧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滞后问题。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强化学生生活自理意识。家长的过度包办易让孩子形成错误认知,认为不愿做的事自有他人代劳。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协同发力,鼓励学生主动规划、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系列教育活动,邀请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分享经验。家庭中,家长要转变观念,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挑选衣物,逐步培养其责任感。同时,家长更要发挥榜样作用,以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自理习惯。其二,指导学生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家长应大胆放手,为孩子创造参与自我服务劳动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同学段学生培养内容各有侧重:低年级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整理书包、值日劳动等基础技能,在家中练习穿衣叠被;高年级学生则可尝试更复杂的生活事务,如制订个人作息计划、参与家庭采购等。学校可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结合生活场景,通过模拟整理书桌、烹饪简单餐食等实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此外,还可引入项目式学习,例如让学生分组完成“校园绿植养护”任务,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需避免过度干预,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让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其三,完善科学评价管理机制。“孩子为赞赏而生存”,积极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行动力。笔者所在学校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针对不同学段“能自理”目标制定多元评价细则,通过日评、月评、教师评、学生自评、家长评等多维评价方式,全方位跟踪学生自理能力发展,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助力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除了传统的评分机制,还可引入“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日常劳动照片、手工作品、家务记录等,动态展示其进步轨迹。同时,设立“自理小达人”“劳动之星”等荣誉称号,举办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在展示与分享中收获成就感,进一步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需要家校携手、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唯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学生筑牢生活自理根基,让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自信前行。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活的小主人,不仅能减轻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负担,更将为社会培育出一批独立、自信、具有责任感的人才。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生存技能,涵盖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与生活技能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更是立足社会的核心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呈现弱化趋势,生活自理意识淡薄、家长过度包办、早期锻炼缺失等问题凸显,这使得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基于大数据综合素养评价系统研发研究”课题的关键着力点。
国外某中学门口张贴的告示颇具启示意义:“如果您进来是给孩子送他忘了带的午餐、课本、功课、物品等,请您转身并离开这栋大楼!您的孩子将会学习在没有您的状态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短短数语,直击当代教育痛点。如今,许多孩子在过度呵护的环境中成长,丢三落四成常态,家长频繁奔波于家校之间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场景屡见不鲜。作为班主任,也常因家长的急切委托陷入两难境地。为何有的学生能将书包、课桌整理得井然有序,而有的学生却总是状况百出?长期观察发现,这背后的根源正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
中国民间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蕴含深刻的教育智慧。小学入学阶段,学生年龄普遍在6—7岁,这一时期是生活习惯养成、学习模式构建、人际交往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在此阶段强化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谓生活自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独立照料自己的能力,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为深入了解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笔者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约90%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能独立完成个人事务,甚至会主动参与扫地、洗碗等家务劳动,展现出一定的自理能力;然而教师问卷却反馈,仍有近30%的学生在班级劳动、物品管理、时间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家长问卷则进一步揭示,超九成孩子的事务常由家长代劳,坚持参与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足10%。
剖析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偏差首当其冲。部分家长过度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品德与生活能力塑造;在一些家庭中长辈过度溺爱孩子,事事包办,致使孩子丧失锻炼机会,逐步形成依赖心理。正如美国某著名儿科专家所言:“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孩子,入学后往往暴露出时间观念薄弱、动手能力欠佳、做事缺乏条理等问题。此外,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家长无暇引导孩子参与劳动实践,更倾向于选择“代劳”以节省时间,这无疑加剧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滞后问题。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强化学生生活自理意识。家长的过度包办易让孩子形成错误认知,认为不愿做的事自有他人代劳。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协同发力,鼓励学生主动规划、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系列教育活动,邀请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分享经验。家庭中,家长要转变观念,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挑选衣物,逐步培养其责任感。同时,家长更要发挥榜样作用,以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自理习惯。其二,指导学生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家长应大胆放手,为孩子创造参与自我服务劳动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同学段学生培养内容各有侧重:低年级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整理书包、值日劳动等基础技能,在家中练习穿衣叠被;高年级学生则可尝试更复杂的生活事务,如制订个人作息计划、参与家庭采购等。学校可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结合生活场景,通过模拟整理书桌、烹饪简单餐食等实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此外,还可引入项目式学习,例如让学生分组完成“校园绿植养护”任务,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需避免过度干预,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让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其三,完善科学评价管理机制。“孩子为赞赏而生存”,积极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行动力。笔者所在学校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针对不同学段“能自理”目标制定多元评价细则,通过日评、月评、教师评、学生自评、家长评等多维评价方式,全方位跟踪学生自理能力发展,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助力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除了传统的评分机制,还可引入“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日常劳动照片、手工作品、家务记录等,动态展示其进步轨迹。同时,设立“自理小达人”“劳动之星”等荣誉称号,举办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在展示与分享中收获成就感,进一步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需要家校携手、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唯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学生筑牢生活自理根基,让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自信前行。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活的小主人,不仅能减轻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负担,更将为社会培育出一批独立、自信、具有责任感的人才。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