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立德树人 讲好思政课
2025-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宫佳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点亮思政课教师的智慧之光,焕发思政课建设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着眼“为何教”: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师育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德育性,思政课教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铸魂育人的使命,更应在榜样示范上着力,咬定初心不放松。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践,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教师需将立德树人理念深植于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底色,提升政治站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德立身、以德施教,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信赖感和认同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好青年。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政课教师教学的理论根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思政课教师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洞察问题产生的原因,精准把握问题发展的脉络,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持之以恒,教师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到内容上,要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深入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
为党和人民服务是思政课教师育人的价值旨归。思政课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意义,促使其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明确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接的关系,自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理论武器,思政课教师应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授课的营养,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体悟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将个人的青春梦想融入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生活幸福而挺膺担当。
把握“怎样教”:思政课教师的深耕细作
以“四有”标准为立人立师的基本依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有机融合,补足精神之“钙”的动力源泉;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旨要,广大教师唯有成为道德的标杆,以身作则,方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知识灵活迁移与运用的知识基础;真挚的仁爱之心与育人担当精神是教师坚守育人岗位的立师之本,唯有常怀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对学子的殷切期盼,才会培育形成教书育人的担当精神,长久地深耕教育事业。
在立足当前现实的原则下开展教学活动。真理只有被人们认识、掌握后转化为信仰,才能变成指导实践的物质力量。思政课教师只有将道理讲清楚,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参与感和归属感,感受到政治理论的魅力。这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主动探寻各种有效途径,在坚持学以致用的目标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完成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刻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疑问—收获感悟”的良性循环,获得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思政课应善于运用身边事、有趣事,讲家常话、平常话,用接地气的教学内容讲活原理、道理,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中体悟理论的魅力,彰显科学理论的伟力。
在洞悉未来发展需要中进行思想认识引导。当前国家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发展,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思政课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获取知识的渠道铺天盖地,但青少年接收的信息仍是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承担起为青少年梳理知识、摒弃负面信息的重要职责。各级教育部门应注重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推进高质量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从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起,把下一代教育好,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历史使命,应立足现实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点亮智慧之光,深耕细作讲好思政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引导广大学子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胸怀强国之志,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焕发新时代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点亮思政课教师的智慧之光,焕发思政课建设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着眼“为何教”: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师育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德育性,思政课教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铸魂育人的使命,更应在榜样示范上着力,咬定初心不放松。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践,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教师需将立德树人理念深植于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底色,提升政治站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德立身、以德施教,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信赖感和认同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好青年。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政课教师教学的理论根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思政课教师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洞察问题产生的原因,精准把握问题发展的脉络,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持之以恒,教师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到内容上,要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深入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
为党和人民服务是思政课教师育人的价值旨归。思政课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意义,促使其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明确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接的关系,自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理论武器,思政课教师应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授课的营养,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体悟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将个人的青春梦想融入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生活幸福而挺膺担当。
把握“怎样教”:思政课教师的深耕细作
以“四有”标准为立人立师的基本依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有机融合,补足精神之“钙”的动力源泉;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旨要,广大教师唯有成为道德的标杆,以身作则,方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知识灵活迁移与运用的知识基础;真挚的仁爱之心与育人担当精神是教师坚守育人岗位的立师之本,唯有常怀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对学子的殷切期盼,才会培育形成教书育人的担当精神,长久地深耕教育事业。
在立足当前现实的原则下开展教学活动。真理只有被人们认识、掌握后转化为信仰,才能变成指导实践的物质力量。思政课教师只有将道理讲清楚,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参与感和归属感,感受到政治理论的魅力。这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主动探寻各种有效途径,在坚持学以致用的目标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完成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刻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疑问—收获感悟”的良性循环,获得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思政课应善于运用身边事、有趣事,讲家常话、平常话,用接地气的教学内容讲活原理、道理,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中体悟理论的魅力,彰显科学理论的伟力。
在洞悉未来发展需要中进行思想认识引导。当前国家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发展,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思政课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获取知识的渠道铺天盖地,但青少年接收的信息仍是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承担起为青少年梳理知识、摒弃负面信息的重要职责。各级教育部门应注重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推进高质量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从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起,把下一代教育好,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历史使命,应立足现实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点亮智慧之光,深耕细作讲好思政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引导广大学子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胸怀强国之志,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焕发新时代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