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幼儿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5-04-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陈艳慧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学前阶段开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守护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如何在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整个学前教育系统乃至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
  根据相关幼教专家对部分地区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统计结果,结合本地幼儿园及临近地区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当下如何在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几点认识体会。
  进一步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发布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进一步提升对开展教师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深刻理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的内涵精神,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教师”,牢固树立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深植学前教育沃土的思想,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前教育各环节。
  进一步提升幼教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只有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教师内心,教师才有能力带领幼儿去感受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的认同感,促进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
  当前,部分教师仍在自身现有专业水准上固步自封,习惯啃老本,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在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中,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将“源于文化的自信”作为师德修养与职业信念的3个培训专题之一,培训要点包括3个方面: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熟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主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设计。
  教育部门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要求,因此园长与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勇于负起这份专业责任。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首先,幼儿园可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通识性培训、体验式研修、参加传统文化讲座等方式,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其次,邀请诗词、戏曲、书法、民俗、非遗等领域专家“走进来”,使教师深入了解感悟匠人精神,体悟文脉和技艺传承;组织幼儿教师“走出去”,到艺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实地考察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方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幼儿教师个体可以通过多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料,或以其他方式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身学习者。
  进一步打造多维教育场景,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按照“传统文化特色”进行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对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材料和现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抓住各种契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感受包粽子的过程,体验劳动和节日的快乐。老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幼儿去思考: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为什么纪念他?通过此过程,把蕴含在其中的历史领域的人文情怀、社会领域中的倾听表达交往,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等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幼儿的内在认知建构中。
  二是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中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求,给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引发幼儿共鸣。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等都是常见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在主题活动中,班级环境依据传统文化特色来创设,给予幼儿传统文化熏陶。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投放多种传统文化材料,开展戏剧表演、水墨画、剪窗花等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过渡环节和午睡环节播放中华经典歌曲、中华经典诗词、中华民间故事等;在餐点环节让幼儿品尝传统美食,体验当地饮食文化;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游戏和运动中,开展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民间游戏。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领域的综合性育人价值,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善于发现和利用社会资源,助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例如家长资源,可邀请国画、剪纸、扎染、制陶等专业的家长来幼儿园授课。可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传统文艺表演提供相关场地环境,为地方传统文化交流提供场地;充分利用艺术剧院等各文化部门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给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传统文化感受和体验。总之,应该整合、利用好各种外部资源,最大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综合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实验幼儿园)
  □陈艳慧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学前阶段开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守护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如何在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整个学前教育系统乃至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
  根据相关幼教专家对部分地区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统计结果,结合本地幼儿园及临近地区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当下如何在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几点认识体会。
  进一步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发布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进一步提升对开展教师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深刻理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的内涵精神,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教师”,牢固树立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深植学前教育沃土的思想,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前教育各环节。
  进一步提升幼教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只有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教师内心,教师才有能力带领幼儿去感受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的认同感,促进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
  当前,部分教师仍在自身现有专业水准上固步自封,习惯啃老本,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在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中,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将“源于文化的自信”作为师德修养与职业信念的3个培训专题之一,培训要点包括3个方面: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熟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主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设计。
  教育部门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要求,因此园长与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勇于负起这份专业责任。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首先,幼儿园可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通识性培训、体验式研修、参加传统文化讲座等方式,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其次,邀请诗词、戏曲、书法、民俗、非遗等领域专家“走进来”,使教师深入了解感悟匠人精神,体悟文脉和技艺传承;组织幼儿教师“走出去”,到艺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实地考察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方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幼儿教师个体可以通过多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料,或以其他方式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身学习者。
  进一步打造多维教育场景,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按照“传统文化特色”进行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对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材料和现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抓住各种契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感受包粽子的过程,体验劳动和节日的快乐。老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幼儿去思考: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为什么纪念他?通过此过程,把蕴含在其中的历史领域的人文情怀、社会领域中的倾听表达交往,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等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幼儿的内在认知建构中。
  二是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中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求,给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引发幼儿共鸣。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等都是常见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在主题活动中,班级环境依据传统文化特色来创设,给予幼儿传统文化熏陶。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投放多种传统文化材料,开展戏剧表演、水墨画、剪窗花等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过渡环节和午睡环节播放中华经典歌曲、中华经典诗词、中华民间故事等;在餐点环节让幼儿品尝传统美食,体验当地饮食文化;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游戏和运动中,开展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民间游戏。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领域的综合性育人价值,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善于发现和利用社会资源,助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例如家长资源,可邀请国画、剪纸、扎染、制陶等专业的家长来幼儿园授课。可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传统文艺表演提供相关场地环境,为地方传统文化交流提供场地;充分利用艺术剧院等各文化部门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给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传统文化感受和体验。总之,应该整合、利用好各种外部资源,最大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综合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