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政课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2025-04-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何庆银
  
  思政课既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思想引领、政治引导、价值塑造和真理传播等功能。一方面,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掌握基础知识,依托丰富且具有严密科学逻辑的基础知识滋养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还承担着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上好思政课,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素养导向
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要恰当确定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注重双基,到后来设立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尽管发生了不小变化,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一致的,都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课标的实施,要求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指向核心素养,并在教学中真正予以落实。每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在新课程标准中都非常明确,同时也为议题设计提供建议,研究新课标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和必需。教学中学科素养的落实,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来确定,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反倒有画蛇添足之感。
  二要深刻把握育人功能。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参与能力和自觉性。教师教学要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情怀温度”四个维度上研究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要精心设计活动议题。新课标强调,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议题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话题(社会热点材料)”引入或表现,议题的主题则是教材的知识内容,问题只不过是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第一,议题的设计要围绕学科知识内容进行。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议题式教学设计的活动,要围绕学科知识内容展开,离开学科知识内容,课堂教学就失去“根”和“魂”。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才会引发深度学习,做到“内化于心”。第二,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议题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议题,议题要不“浅”不“深”、恰如其分:“浅”了,学生“会不讨论”;“深”了,学生“不会讨论”,过犹不及。第三,议题的设计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还应该有深度探索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可疑之处、可议之处,能够引发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真正关注。
坚持内容第一
力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专业功底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备好一节课的根本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中所有活动最核心的依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具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知识,也包括时事教育知识,即相关社会热点。
  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研究教学内容。一是教材内容。包括厘清教材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核心观点,每一模块具体的核心素养要求等。如果教师自身都不能厘清把握这些问题,学生又如何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社会热点。热点的选择必须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确定恰当议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议题牵引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实现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使课堂教学既有高度、也有深度、还有温度。
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实现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是对原有教学形式的否定,思政课教学创设的情境和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课堂教学仍然借鉴原来思政课教学好的思路和方法,但议题式教学又不是对原有教学形式的简单重复,它“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依据学科知识设计系列化、结构化的情境议题和活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好的课堂,不是表演性课堂,不是表面热闹,但缺乏深度思考的课堂。好的课堂,不仅有预设,而且是对预设提出更高要求的课堂。好的课堂,要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更高品质的心灵对话,通过对话发现学生的内心活动,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新的统编教材内容非常精简,理论性强。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深奥的道理融入到议题中,融入到鲜活的情境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深奥的道理通过浅显易懂的情境材料表达出来,核心素养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往往是隐性的,是“内化”的。俗话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创设情境一定要接地气,否则一节课就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作者单位:兰陵县教育和体育局)
  □何庆银
  
  思政课既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思想引领、政治引导、价值塑造和真理传播等功能。一方面,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掌握基础知识,依托丰富且具有严密科学逻辑的基础知识滋养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还承担着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上好思政课,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素养导向
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要恰当确定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注重双基,到后来设立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尽管发生了不小变化,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一致的,都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课标的实施,要求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指向核心素养,并在教学中真正予以落实。每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在新课程标准中都非常明确,同时也为议题设计提供建议,研究新课标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和必需。教学中学科素养的落实,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来确定,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反倒有画蛇添足之感。
  二要深刻把握育人功能。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参与能力和自觉性。教师教学要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情怀温度”四个维度上研究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要精心设计活动议题。新课标强调,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议题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话题(社会热点材料)”引入或表现,议题的主题则是教材的知识内容,问题只不过是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第一,议题的设计要围绕学科知识内容进行。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议题式教学设计的活动,要围绕学科知识内容展开,离开学科知识内容,课堂教学就失去“根”和“魂”。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才会引发深度学习,做到“内化于心”。第二,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议题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议题,议题要不“浅”不“深”、恰如其分:“浅”了,学生“会不讨论”;“深”了,学生“不会讨论”,过犹不及。第三,议题的设计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还应该有深度探索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可疑之处、可议之处,能够引发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真正关注。
坚持内容第一
力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专业功底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备好一节课的根本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中所有活动最核心的依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具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知识,也包括时事教育知识,即相关社会热点。
  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研究教学内容。一是教材内容。包括厘清教材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核心观点,每一模块具体的核心素养要求等。如果教师自身都不能厘清把握这些问题,学生又如何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社会热点。热点的选择必须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确定恰当议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议题牵引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实现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使课堂教学既有高度、也有深度、还有温度。
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实现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是对原有教学形式的否定,思政课教学创设的情境和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课堂教学仍然借鉴原来思政课教学好的思路和方法,但议题式教学又不是对原有教学形式的简单重复,它“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依据学科知识设计系列化、结构化的情境议题和活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好的课堂,不是表演性课堂,不是表面热闹,但缺乏深度思考的课堂。好的课堂,不仅有预设,而且是对预设提出更高要求的课堂。好的课堂,要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更高品质的心灵对话,通过对话发现学生的内心活动,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新的统编教材内容非常精简,理论性强。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深奥的道理融入到议题中,融入到鲜活的情境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深奥的道理通过浅显易懂的情境材料表达出来,核心素养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往往是隐性的,是“内化”的。俗话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创设情境一定要接地气,否则一节课就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作者单位:兰陵县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