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号159号,在黄三角成功野化放飞了

这是国家朱鹮野化放飞活动中,首次在东部沿海和华北朱鹮历史分布区取得成功

2025-03-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159号朱鹮在东营市明潭公园内栖息觅食。(□大众新闻记者 陶敬玉 报道)
  □ 大众新闻记者 崔立慧
     段学虎 杨 珂

  “162号朱鹮重新找到了!在纯自然环境下成功越冬,这是黄河口朱鹮野化工作的重大进展。”3月19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兴奋地说。
  162号是黄河三角洲野化放飞的4只朱鹮中的一只,在首次放飞时隔近3个月后重新被监测到。这标志着朱鹮在自然环境下完成了在黄河三角洲的越冬。另外一只备受关注的放飞朱鹮159号,则在东营城区的明潭公园成功越冬。这是国家朱鹮野化放飞活动中,首次在东部沿海和华北朱鹮历史分布区成功放飞。
  2024年10月17日,4只人工繁育的朱鹮离开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朱鹮在黄河三角洲的野化放飞试验。
  其中,162号朱鹮备受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关注,它是一只6岁的雌性朱鹮。“2024年10月21日,它飞抵利津县盐窝镇,主要在当地几个村庄的农田及树林中活动。今年1月11日,162号的跟踪器信号突然失联,我们多次实地搜寻未果。直到3月5日,162号的信号重新出现,再次现身村庄附近的树林。”王安东说,时隔近3个月,162号颈部、背部的羽毛变成了春天该有的深灰色,“独立在野外的环境里实现了越冬”。
  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实地监测162号朱鹮的活动轨迹和栖息环境,发现它的活动范围最西界延伸至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南王村,最北界抵达东营市河口区东六合村以北海边滩涂。“这一发现表明,162号朱鹮不仅成功独立度过了严冬,还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韧性。”王安东说。
  利津县盐窝镇位于黄河故道,朱鹮162号长时间选择在这里栖息,科研人员认为,这说明当地环境适合朱鹮生存,盐窝镇有望成为黄河口朱鹮野化的重要栖息地,为朱鹮种群的恢复和扩大提供良好条件。
  与162号朱鹮监测工作的波折起伏不同,另一只159号朱鹮则在众人的关注下越冬。
  159号选择在东营中心城区明潭公园落脚,成了常驻公园的“明星”。冬季结束,159号换下了洁白的冬羽,颈部、背部被深灰色覆盖,这是进入繁殖季的明显标志。展翅飞翔时,双翼之下呈现出夕阳一般迷人的橘红色。站在水边觅食时,常常引来市民驻足,而它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关注。
  为了保证159号顺利越冬,明潭公园保安李连开成了它的“贴身护理”。寒冬时节,结冰的河面为159号觅食增加了难度,李连开就用木棍砸开冰面,便于它取食。“目前,它已经不再需要人工投喂,完全在野外觅食。”李连开说。
  “公园里的国槐、柳树等高大树木适合朱鹮夜间栖息,浅水区较多,泥鳅、小鱼虾丰富,能满足它的觅食需求。朱鹮来到明潭公园后,很多市民、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园林植物保护科科长王洪芳说。
  朱鹮,是有着“东方宝石”“吉祥之鸟”美誉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历史上朱鹮是大范围迁徙的鸟类,其迁徙路线就是东亚沿海区域。但目前的朱鹮,是在陕西发现的朱鹮种群繁衍的后代,它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黄河三角洲与陕西的生物群落、气候存在较大不同,这些都需要重新适应。”自然保护区朱鹮野化项目成员鲁伟介绍。159号和162号两只朱鹮成功越冬,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韧性,也为朱鹮野化放飞试验带来新希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野化放飞朱鹮的监测,总结经验,为更多朱鹮的野化放飞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新一年的朱鹮繁殖工作。”王安东说。
  远在中心城区几十公里外的自然保护区,朱鹮们陆续变了颜色,进入营巢、交配的阶段,预计4月初开始产卵,新一轮的人工繁育即将开始。据统计,朱鹮种群从1981年全球仅存7只,恢复至现今1万余只。
  □ 大众新闻记者 崔立慧
     段学虎 杨 珂

  “162号朱鹮重新找到了!在纯自然环境下成功越冬,这是黄河口朱鹮野化工作的重大进展。”3月19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兴奋地说。
  162号是黄河三角洲野化放飞的4只朱鹮中的一只,在首次放飞时隔近3个月后重新被监测到。这标志着朱鹮在自然环境下完成了在黄河三角洲的越冬。另外一只备受关注的放飞朱鹮159号,则在东营城区的明潭公园成功越冬。这是国家朱鹮野化放飞活动中,首次在东部沿海和华北朱鹮历史分布区成功放飞。
  2024年10月17日,4只人工繁育的朱鹮离开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朱鹮在黄河三角洲的野化放飞试验。
  其中,162号朱鹮备受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关注,它是一只6岁的雌性朱鹮。“2024年10月21日,它飞抵利津县盐窝镇,主要在当地几个村庄的农田及树林中活动。今年1月11日,162号的跟踪器信号突然失联,我们多次实地搜寻未果。直到3月5日,162号的信号重新出现,再次现身村庄附近的树林。”王安东说,时隔近3个月,162号颈部、背部的羽毛变成了春天该有的深灰色,“独立在野外的环境里实现了越冬”。
  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实地监测162号朱鹮的活动轨迹和栖息环境,发现它的活动范围最西界延伸至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南王村,最北界抵达东营市河口区东六合村以北海边滩涂。“这一发现表明,162号朱鹮不仅成功独立度过了严冬,还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韧性。”王安东说。
  利津县盐窝镇位于黄河故道,朱鹮162号长时间选择在这里栖息,科研人员认为,这说明当地环境适合朱鹮生存,盐窝镇有望成为黄河口朱鹮野化的重要栖息地,为朱鹮种群的恢复和扩大提供良好条件。
  与162号朱鹮监测工作的波折起伏不同,另一只159号朱鹮则在众人的关注下越冬。
  159号选择在东营中心城区明潭公园落脚,成了常驻公园的“明星”。冬季结束,159号换下了洁白的冬羽,颈部、背部被深灰色覆盖,这是进入繁殖季的明显标志。展翅飞翔时,双翼之下呈现出夕阳一般迷人的橘红色。站在水边觅食时,常常引来市民驻足,而它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关注。
  为了保证159号顺利越冬,明潭公园保安李连开成了它的“贴身护理”。寒冬时节,结冰的河面为159号觅食增加了难度,李连开就用木棍砸开冰面,便于它取食。“目前,它已经不再需要人工投喂,完全在野外觅食。”李连开说。
  “公园里的国槐、柳树等高大树木适合朱鹮夜间栖息,浅水区较多,泥鳅、小鱼虾丰富,能满足它的觅食需求。朱鹮来到明潭公园后,很多市民、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园林植物保护科科长王洪芳说。
  朱鹮,是有着“东方宝石”“吉祥之鸟”美誉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历史上朱鹮是大范围迁徙的鸟类,其迁徙路线就是东亚沿海区域。但目前的朱鹮,是在陕西发现的朱鹮种群繁衍的后代,它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黄河三角洲与陕西的生物群落、气候存在较大不同,这些都需要重新适应。”自然保护区朱鹮野化项目成员鲁伟介绍。159号和162号两只朱鹮成功越冬,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韧性,也为朱鹮野化放飞试验带来新希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野化放飞朱鹮的监测,总结经验,为更多朱鹮的野化放飞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新一年的朱鹮繁殖工作。”王安东说。
  远在中心城区几十公里外的自然保护区,朱鹮们陆续变了颜色,进入营巢、交配的阶段,预计4月初开始产卵,新一轮的人工繁育即将开始。据统计,朱鹮种群从1981年全球仅存7只,恢复至现今1万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