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5-03-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马青林
  
  随着城镇化加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他们除了物质生活方面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缺少必要的呵护与爱。全社会应采取得力措施,形成合力,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助力其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家长文化层次低,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与支撑。与城镇家长相比,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学习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理论的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家庭仅凭经验教育孩子,容易陷入祖辈父辈教育方式都粗暴或放任等恶性循环中。
  家庭成员教育观念分歧大,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祖辈与父辈生活环境不同,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他们对家庭教育认识大相径庭,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天壤之别,有的和睦,有的冷漠……更有甚者,祖辈和父辈的思想截然相反,家庭成员教育形不成合力,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稳定的认知,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留守儿童占比大,缺乏基本的父母之爱。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而外来务工人员收入又不高,很难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入学就只能在老家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自然产生。祖辈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其教育孩子存在缺陷。思想保守,不利于孩子创新与创造精神的培养;行动迟缓,与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不适应;学习能力不足,接受新事物慢等,这些都影响孩子成长。同时,祖辈也容易溺爱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缺乏独立、自理能力。
  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状况往往更令人担忧。农村经济收入结构单一,单亲家长既要外出打工,又要照顾孩子,很容易陷入“养起就不能陪伴,陪伴就养不起”的尴尬和无奈。有的孩子跟随祖辈长大,有的孩子寄养在姑姑、舅舅等家中。众所周知,父母的角色任何人无法代替,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自卑、懦弱,存在交友障碍。单亲家庭即使再婚,此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也较难修复;如果对方也有孩子,还会产生新的家庭矛盾,甚至可能加重对孩子的伤害。
  环境复杂,阻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相比过去,农村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来人口增多,道路上也常车水马龙,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照看孩子的家人不敢让孩子独自到伙伴家、到田野去玩耍,只能让其呆在家庭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祖辈的照顾更为小心翼翼。孩子活动、玩耍和学习等场所、设施不完备,托幼机构条件也不足。同时,农村人口学历层次、公共文化设施和经济状况水平相对较低,孩子成长的人文环境不理想,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崛起,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经济发展会聚集先进产业集群,有更加优质的服务产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整体文化层次、人文环境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因此,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带动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落实政府家庭教育责任,统筹社会资源。家庭教育具有私密性、长期性、浸润性等特点,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的一种家庭内部行为。但从社会层面看,家庭教育是家庭履行社会职能的载体,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任务如果不能有效完成,将会带来一定社会问题。作为政府,应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充分发挥学校主力军作用。学校(含幼儿园)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传播家庭教育理念的最佳途径。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学校教书,家庭育人”,但教书与育人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充分发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可以从源头上科学调理家庭关系和家校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当然,教师本身也是父母,也要加强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知识学习,增强家庭教育本领。
  实施家庭教育精准帮扶。针对农村困难群体进行家庭教育精准帮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困难群体,一般是学历层次低,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差的群体,他们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决定家庭教育的低效性。实施家庭教育精准帮扶,让更多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庆云县创立的“三帮一”机制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三帮一”即三个人帮扶一名困难学生,分别是企业家帮扶、干部扶志、教师扶智,三人形成团队,与孩子谈理想、谈做人、谈学习、谈提升,使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走进大学校门,改变家庭面貌。
  走专业化道路,让家庭教育更科学。在农村,大部分青年结婚早,自己尚未成熟,难以承担家庭教育责任。走专业化道路,让家庭教育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刻不容缓。加强家长培训,让孩子生得健康、养得科学;学校配备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规范家教行为;社区建设专业家庭教育和咨询机构,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缩影。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既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下沉,为家庭教育创造基础条件;也要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将专业化指导延伸至基层。教育部下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对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努力实现多部门协同,多层级配合,让社会充满温情,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滋养中绽放生命光彩。
        (作者单位:德州市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
  □马青林
  
  随着城镇化加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他们除了物质生活方面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缺少必要的呵护与爱。全社会应采取得力措施,形成合力,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助力其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家长文化层次低,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与支撑。与城镇家长相比,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学习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理论的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家庭仅凭经验教育孩子,容易陷入祖辈父辈教育方式都粗暴或放任等恶性循环中。
  家庭成员教育观念分歧大,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祖辈与父辈生活环境不同,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他们对家庭教育认识大相径庭,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天壤之别,有的和睦,有的冷漠……更有甚者,祖辈和父辈的思想截然相反,家庭成员教育形不成合力,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稳定的认知,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留守儿童占比大,缺乏基本的父母之爱。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而外来务工人员收入又不高,很难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入学就只能在老家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自然产生。祖辈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其教育孩子存在缺陷。思想保守,不利于孩子创新与创造精神的培养;行动迟缓,与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不适应;学习能力不足,接受新事物慢等,这些都影响孩子成长。同时,祖辈也容易溺爱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缺乏独立、自理能力。
  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状况往往更令人担忧。农村经济收入结构单一,单亲家长既要外出打工,又要照顾孩子,很容易陷入“养起就不能陪伴,陪伴就养不起”的尴尬和无奈。有的孩子跟随祖辈长大,有的孩子寄养在姑姑、舅舅等家中。众所周知,父母的角色任何人无法代替,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自卑、懦弱,存在交友障碍。单亲家庭即使再婚,此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也较难修复;如果对方也有孩子,还会产生新的家庭矛盾,甚至可能加重对孩子的伤害。
  环境复杂,阻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相比过去,农村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来人口增多,道路上也常车水马龙,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照看孩子的家人不敢让孩子独自到伙伴家、到田野去玩耍,只能让其呆在家庭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祖辈的照顾更为小心翼翼。孩子活动、玩耍和学习等场所、设施不完备,托幼机构条件也不足。同时,农村人口学历层次、公共文化设施和经济状况水平相对较低,孩子成长的人文环境不理想,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崛起,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经济发展会聚集先进产业集群,有更加优质的服务产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整体文化层次、人文环境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因此,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带动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落实政府家庭教育责任,统筹社会资源。家庭教育具有私密性、长期性、浸润性等特点,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的一种家庭内部行为。但从社会层面看,家庭教育是家庭履行社会职能的载体,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任务如果不能有效完成,将会带来一定社会问题。作为政府,应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充分发挥学校主力军作用。学校(含幼儿园)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传播家庭教育理念的最佳途径。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学校教书,家庭育人”,但教书与育人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充分发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可以从源头上科学调理家庭关系和家校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当然,教师本身也是父母,也要加强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知识学习,增强家庭教育本领。
  实施家庭教育精准帮扶。针对农村困难群体进行家庭教育精准帮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困难群体,一般是学历层次低,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差的群体,他们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决定家庭教育的低效性。实施家庭教育精准帮扶,让更多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庆云县创立的“三帮一”机制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三帮一”即三个人帮扶一名困难学生,分别是企业家帮扶、干部扶志、教师扶智,三人形成团队,与孩子谈理想、谈做人、谈学习、谈提升,使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走进大学校门,改变家庭面貌。
  走专业化道路,让家庭教育更科学。在农村,大部分青年结婚早,自己尚未成熟,难以承担家庭教育责任。走专业化道路,让家庭教育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刻不容缓。加强家长培训,让孩子生得健康、养得科学;学校配备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规范家教行为;社区建设专业家庭教育和咨询机构,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缩影。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既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下沉,为家庭教育创造基础条件;也要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将专业化指导延伸至基层。教育部下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对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努力实现多部门协同,多层级配合,让社会充满温情,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滋养中绽放生命光彩。
        (作者单位:德州市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