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5-03-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候继仓
  
  在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小学阶段信息科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信息科技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加注重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键途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包括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更涵盖了信息处理能力、数据思维、信息安全意识以及与信息科技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素养。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数据的获取与应用、算法的概念与实践、互联网应用与创新,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有助于青少年在未来社会中有效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数据与资源,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信息科技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的更新,如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通过设计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在创新经济中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进行创新和适应变化,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其他领域。
  信息科技课程还能促进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科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通过信息科技课程,学生学会如何与新技术互动,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些能力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变化,无论是社交网络的使用,还是在线学习和远程工作技能,都能使他们在将来游刃有余。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构建
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素养理论是课程构建的基石。这一理论强调学生个体发展,关注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传递知识。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它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不断强化运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技能。这种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意识和数字公民素养,使之成为满足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理念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STEM教育理念强调学科间融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信息科技课程中,STEM教育理念尤为关键,因为它鼓励学生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在课程中,学生可能被要求设计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应用程序,这将涉及科学原理的理解、算法的设计、工程实施以及对数学概念的应用。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在科技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是确保课程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这些策略应围绕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育者应以逻辑主线为引导,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核心主题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策略,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课程应强调实践性,让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理解并应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设计和开发一个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正确运用科学原理、算法设计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同时关注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施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复杂问题。例如,模拟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分析数据、设计模型,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还能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策略的核心。教师需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非正式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助力学生在自我省思和同伴反馈中持续优化学习进程。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协作和信息使用能力进行评估,而不仅仅是知识记忆或技术操作的考核。
  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积极参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如使用交互式白板、在线教学平台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需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科技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结束语
  总之,科技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跨学科整合,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STEM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为社会输送具备信息科技能力的未来人才。
  [作者单位: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初中信息科技科学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测评研究”(课题编号:2024JXY10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候继仓
  
  在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小学阶段信息科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信息科技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加注重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键途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包括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更涵盖了信息处理能力、数据思维、信息安全意识以及与信息科技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素养。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数据的获取与应用、算法的概念与实践、互联网应用与创新,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有助于青少年在未来社会中有效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数据与资源,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信息科技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的更新,如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通过设计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在创新经济中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进行创新和适应变化,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其他领域。
  信息科技课程还能促进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科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通过信息科技课程,学生学会如何与新技术互动,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些能力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变化,无论是社交网络的使用,还是在线学习和远程工作技能,都能使他们在将来游刃有余。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构建
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素养理论是课程构建的基石。这一理论强调学生个体发展,关注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传递知识。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它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不断强化运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技能。这种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意识和数字公民素养,使之成为满足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理念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STEM教育理念强调学科间融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信息科技课程中,STEM教育理念尤为关键,因为它鼓励学生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在课程中,学生可能被要求设计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应用程序,这将涉及科学原理的理解、算法的设计、工程实施以及对数学概念的应用。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在科技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是确保课程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这些策略应围绕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育者应以逻辑主线为引导,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核心主题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策略,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课程应强调实践性,让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理解并应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设计和开发一个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正确运用科学原理、算法设计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同时关注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施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复杂问题。例如,模拟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分析数据、设计模型,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还能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策略的核心。教师需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非正式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助力学生在自我省思和同伴反馈中持续优化学习进程。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协作和信息使用能力进行评估,而不仅仅是知识记忆或技术操作的考核。
  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积极参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如使用交互式白板、在线教学平台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需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科技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结束语
  总之,科技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跨学科整合,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STEM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为社会输送具备信息科技能力的未来人才。
  [作者单位: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初中信息科技科学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测评研究”(课题编号:2024JXY10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