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银龄”力量助力银发经济
2025-03-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宋佐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银发经济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老年教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老年人是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最大受益者。高校银龄人员群体规模大,总体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如果创造适合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既可继续奉献社会,又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高校银龄”人员的四大优势
作为知识型老年群体的代表,高校银龄人员具有若干优势,其人力资本再开发对发展银发经济具有战略价值。
一是专技优势。银发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形态,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高校银龄人员不少从事科学研究多年,其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可直接转化为服务发展银发经济能力。比如,可发挥专家顾问作用,为老年康养、养老服务技术、老年用品研发等老年相关产业提供发展指导和咨询;可参与银发经济产品研发与服务创新,帮助设计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和产品升级优化;可为政府、企业发展银发经济提供智库建议、决策咨询;可参与银发经济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帮助制定行业标准,指导产业规划,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等。
二是教培优势。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高校银龄人员中很多深耕教育多年,具有相应专长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可在教育培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既可加快培训和培养产品研发、产业经营等人才,壮大银发产业从业队伍,还可参与银发经济科普教育,或利用本人专业,开设各类老年教育兴趣班,为老年教育提供课程和培训服务。
三是引导优势。高校银龄群体社会参与意识强,很多人退休后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政策,由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等特点,其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观点看法,往往会得到更多关注,较易成为一定范围的意见领袖。有调研显示,高校离退休人员参与的社区活动中,老年文化消费意愿平均提升37%。高校银龄人员的引导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和观念更新,形成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提高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银发经济领域;有利于引导社会和个人转变养老观念和消费观念,催生更多高端、个性化老年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促进老年消费市场转型换代。
四是自身优势。高校银龄人员也是银发经济的消费主体,其自身实际感受可以直接影响或反映老年人的需求,同时,对一些基础性服务行业,如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等,高校银龄人员可以基于感同身受,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和产品需求。高校银龄人员还可为涉老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反馈,或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或参与老年产品服务的体验与评价,为老年服务行业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促进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的优化,丰富养老服务场景。
推动“高校银龄”人员发挥作用
高校银龄人员能有效弥补银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缺口与服务短板,要建立信息与合作平台,构建“政策引导、高校赋能、社会协同、企业参与、银龄行动”的多维体系,推动高校银龄人员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要建立信息平台。制约高校银龄人员作用发挥的因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平台,个体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的总体情况把握不全面,而企业或行业又难以将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限制了规模效应的形成。因此要建立老年人需求信息反馈渠道,对于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养老、养老金融、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产业,要注意听取高校银龄群体的意见建议,以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为着力点,注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服务,提升其生活品质。要梳理建立高校银龄人员专业特长数据库,同时建立涵盖银发经济市场动态、企业信息、产品服务等信息数据库,搭建全国性银发人才信息平台,加强高校银龄人员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与政府、企业间的需求信息渠道,搭建沟通桥梁,实现需求智能匹配,促进供需对接。
二要搭建合作平台。合作平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产学研合作的原则。政府部门发挥政策制定和监管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参与意愿强的高校银龄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引导支持和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银发经济市场的需求和趋势。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加入平台,畅通与高校银龄人员对话交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银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明确退休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比例。
三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会限制高校银龄人员参与银发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政府要通过荣誉表彰、经济奖励等方式激发高校退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试点“学术退休”制度,允许高校教授弹性延长工作年限至70岁;设立“银发经济创新基金”,资助离退休人员创业项目;将银发经济服务纳入高校社会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单位给予资源倾斜。高校要发挥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的作用,也可成立专门的协会或研究机构,促进资源整合和合作,吸引社会各方资源与高校银龄人员合作,共同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银发经济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老年教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老年人是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最大受益者。高校银龄人员群体规模大,总体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如果创造适合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既可继续奉献社会,又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高校银龄”人员的四大优势
作为知识型老年群体的代表,高校银龄人员具有若干优势,其人力资本再开发对发展银发经济具有战略价值。
一是专技优势。银发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形态,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高校银龄人员不少从事科学研究多年,其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可直接转化为服务发展银发经济能力。比如,可发挥专家顾问作用,为老年康养、养老服务技术、老年用品研发等老年相关产业提供发展指导和咨询;可参与银发经济产品研发与服务创新,帮助设计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和产品升级优化;可为政府、企业发展银发经济提供智库建议、决策咨询;可参与银发经济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帮助制定行业标准,指导产业规划,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等。
二是教培优势。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高校银龄人员中很多深耕教育多年,具有相应专长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可在教育培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既可加快培训和培养产品研发、产业经营等人才,壮大银发产业从业队伍,还可参与银发经济科普教育,或利用本人专业,开设各类老年教育兴趣班,为老年教育提供课程和培训服务。
三是引导优势。高校银龄群体社会参与意识强,很多人退休后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政策,由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等特点,其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观点看法,往往会得到更多关注,较易成为一定范围的意见领袖。有调研显示,高校离退休人员参与的社区活动中,老年文化消费意愿平均提升37%。高校银龄人员的引导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和观念更新,形成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提高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银发经济领域;有利于引导社会和个人转变养老观念和消费观念,催生更多高端、个性化老年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促进老年消费市场转型换代。
四是自身优势。高校银龄人员也是银发经济的消费主体,其自身实际感受可以直接影响或反映老年人的需求,同时,对一些基础性服务行业,如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等,高校银龄人员可以基于感同身受,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和产品需求。高校银龄人员还可为涉老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反馈,或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或参与老年产品服务的体验与评价,为老年服务行业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促进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的优化,丰富养老服务场景。
推动“高校银龄”人员发挥作用
高校银龄人员能有效弥补银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缺口与服务短板,要建立信息与合作平台,构建“政策引导、高校赋能、社会协同、企业参与、银龄行动”的多维体系,推动高校银龄人员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要建立信息平台。制约高校银龄人员作用发挥的因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平台,个体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的总体情况把握不全面,而企业或行业又难以将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限制了规模效应的形成。因此要建立老年人需求信息反馈渠道,对于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养老、养老金融、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产业,要注意听取高校银龄群体的意见建议,以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为着力点,注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服务,提升其生活品质。要梳理建立高校银龄人员专业特长数据库,同时建立涵盖银发经济市场动态、企业信息、产品服务等信息数据库,搭建全国性银发人才信息平台,加强高校银龄人员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与政府、企业间的需求信息渠道,搭建沟通桥梁,实现需求智能匹配,促进供需对接。
二要搭建合作平台。合作平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产学研合作的原则。政府部门发挥政策制定和监管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参与意愿强的高校银龄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引导支持和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银发经济市场的需求和趋势。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加入平台,畅通与高校银龄人员对话交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银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明确退休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比例。
三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会限制高校银龄人员参与银发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政府要通过荣誉表彰、经济奖励等方式激发高校退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试点“学术退休”制度,允许高校教授弹性延长工作年限至70岁;设立“银发经济创新基金”,资助离退休人员创业项目;将银发经济服务纳入高校社会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单位给予资源倾斜。高校要发挥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的作用,也可成立专门的协会或研究机构,促进资源整合和合作,吸引社会各方资源与高校银龄人员合作,共同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