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坊间

七九河开

2025-02-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绍增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按照老家的这句农谚,到了七九开始雪融冰化,就要开河了。
  开河,虽不是二十四节气,但对农家人来说,它可是个备受喜欢且充满希望的时节。
  进入七九,人们就盼望听到“咔——咔——”的声响,那是冰封的大河小流裂开的声音。这声响似闪电,如甩鞭,脆生、果断,毫不腻腻歪歪、拖泥带水,像极了农家人的质朴、率真的性格,所以农家人爱听。其实,农家人不仅爱听开河的脆响,而且爱看开河的壮举。每逢开河的时候,人们就驻足在河畔,看着席片大的、磨盘样的冰块你推我搡、挤挤挨挨地奔腾而下,就想起自己那股子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拓荒劲头,心里顿生一种只能意会而不便言传的要强感、自豪感。
  农家人何以喜欢开河这一时节?虽说“春打六九头”,可这时春姑娘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有时发点娇气,还会寒意倒灌。到了七九,才能真正听到春姑娘的脚步声、呼唤声,积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化冻,万物抬头复苏,草木抽绿返青。然后“九九到了头,老牛遍地走”,一年中播种期盼、希望的时候就到来了。于是,忙培畦背、忙通水渠、忙推粪、忙耕地、忙晒种、忙播种,农家人进入了“忙并快乐着”的时光。
  农家人没有诗词文赋之兴致,也不善水墨丹青之风雅,喜欢一种事物,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在七九里生了孩子,起的名字多有“河”字,仅我们一个不足百十户的小村,叫“开河”“河开”“河冰”“河凌”的就有十几个,村东村西还有好几个重名的。村里有个孩子出生时第一声啼哭,是和开河的声响同时发出的,老人为他起名时本想带个“河”字,又担心重名太多,只好起了个“同声”。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笑谈至今还在说起:有一年春天,村上两个叫河凌的姑娘同一天出嫁,两顶花轿同时进村,两个新娘竟然着急忙慌地上错了花轿,闹出了几十年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
  我家的老宅,就在马颊河的北堤下面,从小时候起,我就听惯了冰裂的声响,看惯了开河的壮举。比起大人们来,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更喜欢开河的时节。如果要问为什么,我就把当年那些开河时的秘事、趣事和乐事给您复个盘——
  先说秘事——砸冰块。进入七九,风丝变轻、变细、变暖,吹拂得河里的冰封开始松软,用剜野菜的镰刀、拾柴火的小镐用力一敲就会掉一块,这可是天然的冰棍。那时的河水没有污染,冰块放到嘴里,“嘎嘣”一下,凉气带着甜味就在嘴里打转,别提多爽了。不过,我们都不敢跟大人们说,因为过去砸冰块淹死过孩子,大人是不让去河里砸冰的。
  再说趣事——逮小鱼。七九的暖阳像渐渐加温的暖气,一天暖和一天,河床的两边化出了窄窄的水线,憋在冰面底下一冬的鲤鱼、鲫鱼、草鱼等各种小鱼崽,纷纷游到刚刚化开的略带暖意的水线上换气、游玩、觅食,享受着初来乍到的春光。那时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长年吃着清汤寡水的饭菜,除了过年,很少能闻到腥味,见到鱼游水边,兴奋得了不得,蹲在河边伸手就抓,无奈这些“小精灵”“滑”得要命,头一摆尾一甩就钻到冰底下去了。可恼的是,它们好像还在捉弄我们,不一会又大摇大摆地游回水边。可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几次失败后,我们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倒了筐里的野菜、柴火,在筐子的把手上拴一条绳子,再在里面撒上点野菜作诱饵,把筐子堵在一头,我们迅疾跑到另一头,慢慢地赶小鱼入筐,然后像拉响地雷一样,用力一拉绳子,筐子就斜倒在河畔上,筐里的小鱼便七上八下地蹦跶一团。这种办法,弄好了一次能逮十多条,当然有时一条也逮不着。把这活蹦乱跳的小鱼带回家用清水洗净撒上点盐,放在蒸窝头的大锅里一蒸,吃到嘴里,香喷喷的,至今想起来还是味蕾顿开。
  三说乐事——抠蛤蜊。暖阳继续蚕食着冰面,河畔的水线渐渐扩大,河水再也无力承载巨大的冰面,随着“咔、咔”的声响,冰面化整为零顺河而下,清澈见底的河水露出了笑脸。我们这些常在河边走的孩子,看到河底的淤泥上散落着酒盅大小的泥窝窝,有的地方密集得像前些年烧的蜂窝煤。便不约而同地挽起裤腿下到浅水,顺着窝窝往下抠,竟然抠出了核桃大小的蛤蜊,撬开一看,里面包裹着一块晶莹透亮小肉肉,用鼻一闻,淡淡的腥味里夹杂着鲜鲜的肉味。急不可耐的我们从附近干活的大人手里借来火柴,架起拾来的柴火烤了起来。蛤蜊遇热张开,香味直冲鼻孔。我们哪顾得烟燻火燎,用嘴一吹便抢食起来。这美味竟然引来附近干活的大人们,开河时节抠蛤蜊的消息随即传播出去,大姑娘、小媳妇,还有小伙子纷纷下到河里,抠出了舌尖上的美味,享受着每年一次开河馈赠的大餐。
  时下,又听到七九的脚步声了。我和妻子商量,专程回老家一趟,登上马颊河大堤,重拾几十年前听开河、看开河、乐开河的记忆,分享和领略一下乡村振兴情景下农家人“忙并快乐着”的惬意与风采。
  □ 李绍增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按照老家的这句农谚,到了七九开始雪融冰化,就要开河了。
  开河,虽不是二十四节气,但对农家人来说,它可是个备受喜欢且充满希望的时节。
  进入七九,人们就盼望听到“咔——咔——”的声响,那是冰封的大河小流裂开的声音。这声响似闪电,如甩鞭,脆生、果断,毫不腻腻歪歪、拖泥带水,像极了农家人的质朴、率真的性格,所以农家人爱听。其实,农家人不仅爱听开河的脆响,而且爱看开河的壮举。每逢开河的时候,人们就驻足在河畔,看着席片大的、磨盘样的冰块你推我搡、挤挤挨挨地奔腾而下,就想起自己那股子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拓荒劲头,心里顿生一种只能意会而不便言传的要强感、自豪感。
  农家人何以喜欢开河这一时节?虽说“春打六九头”,可这时春姑娘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有时发点娇气,还会寒意倒灌。到了七九,才能真正听到春姑娘的脚步声、呼唤声,积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化冻,万物抬头复苏,草木抽绿返青。然后“九九到了头,老牛遍地走”,一年中播种期盼、希望的时候就到来了。于是,忙培畦背、忙通水渠、忙推粪、忙耕地、忙晒种、忙播种,农家人进入了“忙并快乐着”的时光。
  农家人没有诗词文赋之兴致,也不善水墨丹青之风雅,喜欢一种事物,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在七九里生了孩子,起的名字多有“河”字,仅我们一个不足百十户的小村,叫“开河”“河开”“河冰”“河凌”的就有十几个,村东村西还有好几个重名的。村里有个孩子出生时第一声啼哭,是和开河的声响同时发出的,老人为他起名时本想带个“河”字,又担心重名太多,只好起了个“同声”。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笑谈至今还在说起:有一年春天,村上两个叫河凌的姑娘同一天出嫁,两顶花轿同时进村,两个新娘竟然着急忙慌地上错了花轿,闹出了几十年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
  我家的老宅,就在马颊河的北堤下面,从小时候起,我就听惯了冰裂的声响,看惯了开河的壮举。比起大人们来,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更喜欢开河的时节。如果要问为什么,我就把当年那些开河时的秘事、趣事和乐事给您复个盘——
  先说秘事——砸冰块。进入七九,风丝变轻、变细、变暖,吹拂得河里的冰封开始松软,用剜野菜的镰刀、拾柴火的小镐用力一敲就会掉一块,这可是天然的冰棍。那时的河水没有污染,冰块放到嘴里,“嘎嘣”一下,凉气带着甜味就在嘴里打转,别提多爽了。不过,我们都不敢跟大人们说,因为过去砸冰块淹死过孩子,大人是不让去河里砸冰的。
  再说趣事——逮小鱼。七九的暖阳像渐渐加温的暖气,一天暖和一天,河床的两边化出了窄窄的水线,憋在冰面底下一冬的鲤鱼、鲫鱼、草鱼等各种小鱼崽,纷纷游到刚刚化开的略带暖意的水线上换气、游玩、觅食,享受着初来乍到的春光。那时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长年吃着清汤寡水的饭菜,除了过年,很少能闻到腥味,见到鱼游水边,兴奋得了不得,蹲在河边伸手就抓,无奈这些“小精灵”“滑”得要命,头一摆尾一甩就钻到冰底下去了。可恼的是,它们好像还在捉弄我们,不一会又大摇大摆地游回水边。可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几次失败后,我们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倒了筐里的野菜、柴火,在筐子的把手上拴一条绳子,再在里面撒上点野菜作诱饵,把筐子堵在一头,我们迅疾跑到另一头,慢慢地赶小鱼入筐,然后像拉响地雷一样,用力一拉绳子,筐子就斜倒在河畔上,筐里的小鱼便七上八下地蹦跶一团。这种办法,弄好了一次能逮十多条,当然有时一条也逮不着。把这活蹦乱跳的小鱼带回家用清水洗净撒上点盐,放在蒸窝头的大锅里一蒸,吃到嘴里,香喷喷的,至今想起来还是味蕾顿开。
  三说乐事——抠蛤蜊。暖阳继续蚕食着冰面,河畔的水线渐渐扩大,河水再也无力承载巨大的冰面,随着“咔、咔”的声响,冰面化整为零顺河而下,清澈见底的河水露出了笑脸。我们这些常在河边走的孩子,看到河底的淤泥上散落着酒盅大小的泥窝窝,有的地方密集得像前些年烧的蜂窝煤。便不约而同地挽起裤腿下到浅水,顺着窝窝往下抠,竟然抠出了核桃大小的蛤蜊,撬开一看,里面包裹着一块晶莹透亮小肉肉,用鼻一闻,淡淡的腥味里夹杂着鲜鲜的肉味。急不可耐的我们从附近干活的大人手里借来火柴,架起拾来的柴火烤了起来。蛤蜊遇热张开,香味直冲鼻孔。我们哪顾得烟燻火燎,用嘴一吹便抢食起来。这美味竟然引来附近干活的大人们,开河时节抠蛤蜊的消息随即传播出去,大姑娘、小媳妇,还有小伙子纷纷下到河里,抠出了舌尖上的美味,享受着每年一次开河馈赠的大餐。
  时下,又听到七九的脚步声了。我和妻子商量,专程回老家一趟,登上马颊河大堤,重拾几十年前听开河、看开河、乐开河的记忆,分享和领略一下乡村振兴情景下农家人“忙并快乐着”的惬意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