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后窗

听见了你的美

2025-02-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邢思雨

  每到一地旅游,哪怕行程再紧张,我也会想方设法淘几张极具地域特色的碟片。闲暇的时候,静心聆听,这些作品便可以带我巡游美丽的中国了。
  在挤满书架的碟片中,尤其喜欢周文林的《湘西的回忆》。
  周文林是地道的湘西沅陵人,沅陵在1950年之前是湘西的中心,比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城要大、要漂亮,可惜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沅水下游五强溪水电大坝的修建,致使千年沅陵古城已淹没于沅江水底,作者因为故土的消失而伤感,然后在回忆中续写,在续写中回忆,并把古典精神与浪漫色彩层层叠印,终于形成了这一唱三叹袅袅不绝的美丽。
  音乐,有时候的确有着超凡的力量,情感一旦被这种力量击中,那些遥不可及的景象便会一个个鲜明地在眼前站立起来,而且,比原先的想象更加活色生香。
  最喜欢那曲《边城夜歌》。湘西边地的吊脚楼临河而建,鳞次栉比,这样的小城实际上都可以叫作“边城”。沈从文在其《湘行散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楼房无不离岸三丈以上,从河边望去,使人神往之至。我还听到了唱小曲的声音……多动人的画面,提到这些,我是很忧郁的,因为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曲《边城夜歌》所表达的,正是沈从文笔下的情与景。音乐开始由小提琴奏出温柔深情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把人带到湘西梦幻般的月色下。接下来,小提琴与大提琴对话式的复调音乐仿若游子与故乡的心灵对白,悠长深远,是游子对亲情的温暖回忆,对故土的真切眷念,更是故土对游子的殷殷牵挂……一切一切的情感都融于这淳厚的一曲当中了。
  汪曾祺在评价沈从文的散文时说“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静中有动,静中有人”。《静谧的湘西》就是这样贴切的一曲,周文林采用湘西苗族特有的音调元素,将这方热土动静皆宜的美丽进行了一次尽情的听觉展现,也使乐曲重新回归到乡愁的主题上来。
  听着这些深情的旋律,不禁在心底描摹湘西的模样——晨曦中,沱江两岸的吊脚楼,青墙乌瓦,静谧安详。而袅袅升起的炊烟,鹧鸪的一两声啼鸣,以及江边此起彼伏的捣衣声,让这个千年古城,沉静之外,多了几许生动和温暖。走在弯曲古旧的小桥上,竟像是踩着潺潺流水,清凉由足底漫至周身。那水,因为至清至纯而呈现出一脉烟绿色,丰美的兰草在水底凤尾般摇曳,轻柔而优雅。成群的鸭鹅在水面自在地悠游,有乌篷船间或驶过,苗家妹子天籁般的歌声由近及远。这样的一江清浅,难怪会成为沈从文的心灵依托,他说“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不可言说的迷人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的文章未必就能写得那么美丽。”
  放眼望去,远山如黛。在山风微醺的歌唱里,绿色正重叠成无边无垠的深渊。这里的山硬如刀斧,这里的水软似柔肠。正是这一方独特的山水成就了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黄永玉,还有周文林。湘西的游子是幸运的,不会有“前尘尽断,古屋不再”的怅惘。因为不管漂泊多久,不论什么时候回家,吊脚楼依然,沱江依然,故土温暖的臂弯依然。之后,枕着沱水的烟波,和吊脚楼一起老去,老于眉目如画山水淳厚的湘西,老于丰腴清新梨花带雨的湘西,该是件多么美丽的事情啊。
  在我的书架上,还陈列着很多碟片,《十二木卡姆》让我在新疆璀璨的文化中沉醉,《弓弦王》让我在壮阔的草原上驰骋,而《潇湘烟雨》又让我在江南的水云间流连。
  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是的,那小小的书架上,陈列的是令我沉醉的旋律,更是令我沉醉的中国。
□ 邢思雨

  每到一地旅游,哪怕行程再紧张,我也会想方设法淘几张极具地域特色的碟片。闲暇的时候,静心聆听,这些作品便可以带我巡游美丽的中国了。
  在挤满书架的碟片中,尤其喜欢周文林的《湘西的回忆》。
  周文林是地道的湘西沅陵人,沅陵在1950年之前是湘西的中心,比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城要大、要漂亮,可惜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沅水下游五强溪水电大坝的修建,致使千年沅陵古城已淹没于沅江水底,作者因为故土的消失而伤感,然后在回忆中续写,在续写中回忆,并把古典精神与浪漫色彩层层叠印,终于形成了这一唱三叹袅袅不绝的美丽。
  音乐,有时候的确有着超凡的力量,情感一旦被这种力量击中,那些遥不可及的景象便会一个个鲜明地在眼前站立起来,而且,比原先的想象更加活色生香。
  最喜欢那曲《边城夜歌》。湘西边地的吊脚楼临河而建,鳞次栉比,这样的小城实际上都可以叫作“边城”。沈从文在其《湘行散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楼房无不离岸三丈以上,从河边望去,使人神往之至。我还听到了唱小曲的声音……多动人的画面,提到这些,我是很忧郁的,因为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曲《边城夜歌》所表达的,正是沈从文笔下的情与景。音乐开始由小提琴奏出温柔深情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把人带到湘西梦幻般的月色下。接下来,小提琴与大提琴对话式的复调音乐仿若游子与故乡的心灵对白,悠长深远,是游子对亲情的温暖回忆,对故土的真切眷念,更是故土对游子的殷殷牵挂……一切一切的情感都融于这淳厚的一曲当中了。
  汪曾祺在评价沈从文的散文时说“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静中有动,静中有人”。《静谧的湘西》就是这样贴切的一曲,周文林采用湘西苗族特有的音调元素,将这方热土动静皆宜的美丽进行了一次尽情的听觉展现,也使乐曲重新回归到乡愁的主题上来。
  听着这些深情的旋律,不禁在心底描摹湘西的模样——晨曦中,沱江两岸的吊脚楼,青墙乌瓦,静谧安详。而袅袅升起的炊烟,鹧鸪的一两声啼鸣,以及江边此起彼伏的捣衣声,让这个千年古城,沉静之外,多了几许生动和温暖。走在弯曲古旧的小桥上,竟像是踩着潺潺流水,清凉由足底漫至周身。那水,因为至清至纯而呈现出一脉烟绿色,丰美的兰草在水底凤尾般摇曳,轻柔而优雅。成群的鸭鹅在水面自在地悠游,有乌篷船间或驶过,苗家妹子天籁般的歌声由近及远。这样的一江清浅,难怪会成为沈从文的心灵依托,他说“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不可言说的迷人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的文章未必就能写得那么美丽。”
  放眼望去,远山如黛。在山风微醺的歌唱里,绿色正重叠成无边无垠的深渊。这里的山硬如刀斧,这里的水软似柔肠。正是这一方独特的山水成就了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黄永玉,还有周文林。湘西的游子是幸运的,不会有“前尘尽断,古屋不再”的怅惘。因为不管漂泊多久,不论什么时候回家,吊脚楼依然,沱江依然,故土温暖的臂弯依然。之后,枕着沱水的烟波,和吊脚楼一起老去,老于眉目如画山水淳厚的湘西,老于丰腴清新梨花带雨的湘西,该是件多么美丽的事情啊。
  在我的书架上,还陈列着很多碟片,《十二木卡姆》让我在新疆璀璨的文化中沉醉,《弓弦王》让我在壮阔的草原上驰骋,而《潇湘烟雨》又让我在江南的水云间流连。
  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是的,那小小的书架上,陈列的是令我沉醉的旋律,更是令我沉醉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