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文荟

一千八百万年的生命叩问

2025-02-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克奇

  细近无角犀、冠氏柄杯鹿、解家河古貘、山东原河猪、东方祖熊在丛林里悠然漫步,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秀丽杨氏鸟、硕大临朐鸟在天空自由飞翔,中华河鸭、鲤鱼、鲈鱼、蝾螈、小蝌蚪在水里惬意地游弋嬉戏,蜻蜓、蜘蛛、蜜蜂、螳螂等各种昆虫相互追逐玩闹。它们的置身之处,湖光山色、林木繁茂、花草葳蕤、果实丰硕——这是一片多么富饶美丽、生机蓬勃的土地!
  在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和临朐县博物馆,每一次驻足凝视,我的心都会被那一块块承载着远古密码的古生物化石深深震撼着。通过它们,可以清晰地复原出一千八百万年前山旺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动植物生态。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在中新世保存完整、门类齐全、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科学价值的地层古生物化石遗迹,对了解生物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对探索中国华北中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气候、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中国黄河、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具有一定意义。
  山旺化石,民国《临朐续志》就曾有记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石非土,平整洁白,层层成片,揭视之,内有黑色花纹,虫者、鱼者、鸟者、兽者……花卉者不一其状,俗名‘万卷书’。”这非石非土的矿物,就是硅藻页岩,亦称矽藻土、硅藻土。硅藻页岩质地细腻,颜色灰白,里层极为丰富,分层很薄,一厘米厚的硅藻土竟达四五十层之多,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万卷书”。在这部奇异而厚重的天书里,不仅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也蕴藏着远古时代魔幻般的神奇演变。
  对于山旺化石的发掘和保护,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立下了汗马功劳。1934年,他从齐鲁大学地质系获悉山旺有保存很好的动植物化石后,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1935年5月,他不顾交通条件的不便,克服种种困难,骑着一头小毛驴来到山旺,对这一带的化石情况进行首次科学考察。这次考察,除植物和鱼类以外,还发现了昆虫,两栖类、爬虫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让他倍感欣喜和震惊。1936年6月,杨教授发表了关于山旺地层古生物的第一篇论文,揭开了“万卷书”的神秘面纱,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一批又一批古生物学、地质学界的专家、学者接踵前往山旺实地考察、采集标本,山旺古生物化石迅速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山旺化石一次又一次“惊艳世界”:山旺山东鸟化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鸟化石,填补了中国第一纪鸟类化石的空白;硕大临朐鸟化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鸟类化石;无角犀化石,身长2.3米,高2.17米,是我国第三纪中新世第一个完整的犀牛骨架化石;中华河鸭化石,是我国已知鸭科甚至雁形目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化石代表;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东方祖熊骨架化石;而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世界上第一件完整的怀孕犀牛化石:这只怀胎待产的无角母犀,肚子里的小犀牛牙齿及骨骼形态清晰可见。小犀牛头朝向母犀的尾部,呈45度角斜躺在母犀牛的肋骨间。经考古专家测量,母犀牛高1.7米,长2.7米,胎中小犀牛长0.7米……
  到目前,山旺已发掘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共十几个门类六百多个属种,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已经灭绝的属种。
  虽然已经死去一千八百万年,可是这些动植物的纹理、羽翼、鳍鳞依然清晰可见,并且极好地保持了原有的鲜亮色彩,有的甚至还呈现出死前挣扎的形态,可谓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每次走近它们,穿越浩渺时空的深情对视中,可以一次次聆听到它们的心跳和喘息,一次次感受到它们依然强劲的脉搏,也一次次在心里发出对这些生命的喟叹和呼唤。
  山旺化石以村命名。这个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村庄,就像中国大地上无数普通的小山村一样,在无垠的历史长河里一直默默无闻地迎送着每一次日出日落。那些瘠薄的土地,在人们辛勤汗水的浇灌和滋养下,用一茬茬的五谷杂粮完成了一代代的生息繁衍。
  直到怀抱里的化石被发现发掘,它才从慵懒散漫的睡梦里醒来,翻一个身,伸一个懒腰,睁开蒙眬的双眼,以一千八百万年的丰厚内涵和前所未有的气度,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权威专家们的审视与评判,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世界化石宝库”的赞誉和荣光。
  2018年县里打造提升淌水崖水库党性教育基地时,我奉命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查找有关资料,竟意外地发现该厂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过一部题为《化石宝库》的专题片在全国发行,对山旺化石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地下沉寂了一千八百万年的山旺化石,就这样带着一份朴素的奢华从幽暗的地层里走出,迅速为天下人所知晓、所向往。越来越多的人不远千里万里跋涉而来,无数的惊叹交错重叠,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万卷书”,既珍藏在观者的心里,也传递给更多的人。
  山旺,化石。两个原本彼此异常陌生的词语,如今早已紧密地融为一体,似乎是上苍早就安排好了的一对孪生姊妹。
  世间的每一个奇迹,都是一份等待破译的密语。世所罕见的山旺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身上又附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在科学家们孜孜以求地研究考证下,一幅远古时代山旺地区的生态画卷逐渐清晰地铺展在世人面前。
  原来,早在一千八百万年前,山旺一带是一个火山口,随着地表周围的水不断汇集到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玛珥湖。湖的四周十分陡立,里面藻类茂盛,鱼儿种类繁多。那些死去的水生物、溺水而亡的飞禽走兽和被风吹到湖里的植物的枝叶花果沉入湖中后,很快就被那些藻类一层一层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藻类具有很强的隔氧性,因此那些死去的生命体并没有腐烂掉,而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随着藻类的日益加厚被愈压愈扁。再到后来,地质的变化将它们埋进更深的地层,历经千百万年的凄冷,千百万年的孤寂,千百万年的静默,变作了化石,化为了永恒。
  生命的终结有无数种形式,终结之后却大都只有一种结果——灰飞烟灭。化石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漫长的过程,诸多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尽管地球上有那么多的生物,但能形成化石的概率极低极低。山旺地区那些逝去的远古生命,能以化石的形式获得永生,该是多大的造化啊!
  得地利之便,这些年我曾多次走进山旺化石的产地和展示这些稀世珍宝的博物馆,近距离地感受着这种万古不朽的独特魅力,并一次次发出对生命的深刻叩问。虽然我与它们隔了一千八百万年的沧桑岁月,但每一次的对视和叩问,都让我对生命、对冥冥之中的上苍更加敬畏;每一次踏上那片土地,我的脚步都会放得很轻很轻,我怕,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惊扰到那些依然沉睡于地下的虽死犹生的一个个生命,以及诸多尚未被发掘的隐藏秘密。
□ 张克奇

  细近无角犀、冠氏柄杯鹿、解家河古貘、山东原河猪、东方祖熊在丛林里悠然漫步,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秀丽杨氏鸟、硕大临朐鸟在天空自由飞翔,中华河鸭、鲤鱼、鲈鱼、蝾螈、小蝌蚪在水里惬意地游弋嬉戏,蜻蜓、蜘蛛、蜜蜂、螳螂等各种昆虫相互追逐玩闹。它们的置身之处,湖光山色、林木繁茂、花草葳蕤、果实丰硕——这是一片多么富饶美丽、生机蓬勃的土地!
  在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和临朐县博物馆,每一次驻足凝视,我的心都会被那一块块承载着远古密码的古生物化石深深震撼着。通过它们,可以清晰地复原出一千八百万年前山旺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动植物生态。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在中新世保存完整、门类齐全、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科学价值的地层古生物化石遗迹,对了解生物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对探索中国华北中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气候、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中国黄河、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具有一定意义。
  山旺化石,民国《临朐续志》就曾有记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石非土,平整洁白,层层成片,揭视之,内有黑色花纹,虫者、鱼者、鸟者、兽者……花卉者不一其状,俗名‘万卷书’。”这非石非土的矿物,就是硅藻页岩,亦称矽藻土、硅藻土。硅藻页岩质地细腻,颜色灰白,里层极为丰富,分层很薄,一厘米厚的硅藻土竟达四五十层之多,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万卷书”。在这部奇异而厚重的天书里,不仅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也蕴藏着远古时代魔幻般的神奇演变。
  对于山旺化石的发掘和保护,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立下了汗马功劳。1934年,他从齐鲁大学地质系获悉山旺有保存很好的动植物化石后,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1935年5月,他不顾交通条件的不便,克服种种困难,骑着一头小毛驴来到山旺,对这一带的化石情况进行首次科学考察。这次考察,除植物和鱼类以外,还发现了昆虫,两栖类、爬虫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让他倍感欣喜和震惊。1936年6月,杨教授发表了关于山旺地层古生物的第一篇论文,揭开了“万卷书”的神秘面纱,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一批又一批古生物学、地质学界的专家、学者接踵前往山旺实地考察、采集标本,山旺古生物化石迅速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山旺化石一次又一次“惊艳世界”:山旺山东鸟化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鸟化石,填补了中国第一纪鸟类化石的空白;硕大临朐鸟化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鸟类化石;无角犀化石,身长2.3米,高2.17米,是我国第三纪中新世第一个完整的犀牛骨架化石;中华河鸭化石,是我国已知鸭科甚至雁形目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化石代表;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东方祖熊骨架化石;而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世界上第一件完整的怀孕犀牛化石:这只怀胎待产的无角母犀,肚子里的小犀牛牙齿及骨骼形态清晰可见。小犀牛头朝向母犀的尾部,呈45度角斜躺在母犀牛的肋骨间。经考古专家测量,母犀牛高1.7米,长2.7米,胎中小犀牛长0.7米……
  到目前,山旺已发掘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共十几个门类六百多个属种,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已经灭绝的属种。
  虽然已经死去一千八百万年,可是这些动植物的纹理、羽翼、鳍鳞依然清晰可见,并且极好地保持了原有的鲜亮色彩,有的甚至还呈现出死前挣扎的形态,可谓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每次走近它们,穿越浩渺时空的深情对视中,可以一次次聆听到它们的心跳和喘息,一次次感受到它们依然强劲的脉搏,也一次次在心里发出对这些生命的喟叹和呼唤。
  山旺化石以村命名。这个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村庄,就像中国大地上无数普通的小山村一样,在无垠的历史长河里一直默默无闻地迎送着每一次日出日落。那些瘠薄的土地,在人们辛勤汗水的浇灌和滋养下,用一茬茬的五谷杂粮完成了一代代的生息繁衍。
  直到怀抱里的化石被发现发掘,它才从慵懒散漫的睡梦里醒来,翻一个身,伸一个懒腰,睁开蒙眬的双眼,以一千八百万年的丰厚内涵和前所未有的气度,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权威专家们的审视与评判,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世界化石宝库”的赞誉和荣光。
  2018年县里打造提升淌水崖水库党性教育基地时,我奉命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查找有关资料,竟意外地发现该厂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过一部题为《化石宝库》的专题片在全国发行,对山旺化石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地下沉寂了一千八百万年的山旺化石,就这样带着一份朴素的奢华从幽暗的地层里走出,迅速为天下人所知晓、所向往。越来越多的人不远千里万里跋涉而来,无数的惊叹交错重叠,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万卷书”,既珍藏在观者的心里,也传递给更多的人。
  山旺,化石。两个原本彼此异常陌生的词语,如今早已紧密地融为一体,似乎是上苍早就安排好了的一对孪生姊妹。
  世间的每一个奇迹,都是一份等待破译的密语。世所罕见的山旺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身上又附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在科学家们孜孜以求地研究考证下,一幅远古时代山旺地区的生态画卷逐渐清晰地铺展在世人面前。
  原来,早在一千八百万年前,山旺一带是一个火山口,随着地表周围的水不断汇集到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玛珥湖。湖的四周十分陡立,里面藻类茂盛,鱼儿种类繁多。那些死去的水生物、溺水而亡的飞禽走兽和被风吹到湖里的植物的枝叶花果沉入湖中后,很快就被那些藻类一层一层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藻类具有很强的隔氧性,因此那些死去的生命体并没有腐烂掉,而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随着藻类的日益加厚被愈压愈扁。再到后来,地质的变化将它们埋进更深的地层,历经千百万年的凄冷,千百万年的孤寂,千百万年的静默,变作了化石,化为了永恒。
  生命的终结有无数种形式,终结之后却大都只有一种结果——灰飞烟灭。化石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漫长的过程,诸多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尽管地球上有那么多的生物,但能形成化石的概率极低极低。山旺地区那些逝去的远古生命,能以化石的形式获得永生,该是多大的造化啊!
  得地利之便,这些年我曾多次走进山旺化石的产地和展示这些稀世珍宝的博物馆,近距离地感受着这种万古不朽的独特魅力,并一次次发出对生命的深刻叩问。虽然我与它们隔了一千八百万年的沧桑岁月,但每一次的对视和叩问,都让我对生命、对冥冥之中的上苍更加敬畏;每一次踏上那片土地,我的脚步都会放得很轻很轻,我怕,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惊扰到那些依然沉睡于地下的虽死犹生的一个个生命,以及诸多尚未被发掘的隐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