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
搞笑与笑搞
2025-02-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白 屋
1
最近在刷手机的时候,不断会有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冒出来。从《吃面条》到《姐夫与小舅子》,这些诞生于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时看时新,令人捧腹大笑。
于是就感叹,陈朱二人代表了一个时代,其小品的经典性很难被超越。于是又想,生活中不能没有喜剧,不能没有对于世俗的嘲弄与解构。一句话,就是不能没有搞笑。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我们却看透不能说透。所有的西洋景,虽然我们心里明白那不过是些海市蜃楼,你却只能认真地说,它就是真实的存在。
于是,搞笑成了笑搞。而搞笑与笑搞,完全是两种艺术的状态。
2
“搞”在汉语中,真的是一个万能动词。譬如谈恋爱,我们会称为搞对象;让某种事态活跃起来,称为搞活;把事情办妥把问题解决好,称为搞定或搞掂,反之则是搞糟或搞垮。我研究民俗,于是就有人说我是搞民俗的。
搞什么搞?最生动的莫过于搞笑。
既然搞笑,就离不开幽默与滑稽。
在陈朱二人的小品中,陈佩斯总是扮演傻愣丑的二子,带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而朱时茂扮演的老冒始终严肃、正统、道貌岸然。老冒对于二子鄙夷多于善待,嘲讽多于和蔼。两人不断斗智斗勇,形成冲突和包袱。按理说,这种对立与冲突,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应该成为悲剧才对。可喜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掺入了滑稽的成分,让这种不对等的冲突,突然在一种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消解,达到令人喷饭的效果。
这就是搞笑。
在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对立中,制造笑点。它是非理性的。而笑过之后,你会在心底生出许多理性的思考,生活何以会如此可笑?譬如卓别林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他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拧得时间长了,走到大街上看到女人的大衣纽扣,也不由自主去拧。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搞笑的镜头,背后却深藏着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3
人是一种会笑的动物。生活中也不能没有笑声。
笑的作用,理论家总结出了许多条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情感的表达,所谓七情六欲显于形,一旦遇到外在刺激就会表现出来。二是社交需要,待人接物,你不能总是一脸苦相,得露出笑容。三是释放压力,大笑过后,心理得到疏解,精神得以放松。另外,它还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以笑来掩饰内心的其他想法。
看陈佩斯的小品,你会感觉到,二子竟然这么傻,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原来这生活中还有比我更傻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傻子,却还能戏耍正儿八经的老冒。于是就有了喜剧效果,于是你心中的压力与苦闷就得以释放,笑声随之而来。
到了赵本山,小品的风格为之一变。他成了事态发展的掌控者,其他与他合作的角色,都成了被忽悠和戏耍的对象。但他仍然能制造笑点,在虐与被虐中,让观众找到心理平衡,形成喜剧效果。
再往后如宋丹丹、潘长江、蔡明、郭达等,其小品,幽默的成分就少了点,滑稽的因素却多了些。到现在,则完全是在笑搞。没有了离奇怪诞的情节,对于社会中的人与事也不敢嘲讽,最多不过是自嘲一下,或者如郭德纲只能嘲讽于谦了。演员对于喜剧节奏的把控,也不尽人意。
4
姜文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说,娱乐必须要有人抢票,有人翻墙,有人踩着砖头看。他在这里所说的娱乐,当然包括搞笑。
搞笑的形式在当下自有很多,除了小品外,还有相声、段子、脱口秀等。
既然是搞笑,你就得有包袱,就得有情节,就得有节奏。概括说,就得有笑点。而这笑点,必然要和观众的心理期许相一致,必然是他们能够意会到的,发自内心的欢乐共鸣。
这是一种艺术的共情。
从这一种意义上讲,笑点的制造者,必然是心理学大师,必然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必然对于人性与社会肌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制造离奇的笑点,才能搞笑而不是笑搞。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说搞笑的受众都是一些精神空虚的人。我认为这样看待喜剧观众是肤浅的,起码是带有偏见的。
喜剧的背后,其实是更深层的哀伤。 笑的内里,有无尽的苦怨。能真正看懂喜剧的人,审美境界可能更高。
5
如今观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可我们的喜剧创作者们,却明显退化了许多。
凡看小品和相声的人,都会有鲁迅作品中九斤老太的心理:一代不如一代。
没有荒诞不经的情节,没有预想不到的包袱,没有讽刺与消解,其结果是观众还没笑,演员竟然笑得气喘如牛,花团锦簇了。
或者找些托儿,在下面一阵鼓掌,让演员以为他们的表演真把观众给逗乐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仿佛观众成了喜剧演员,成了被戏弄的对象。
有笑点要上,没有笑点制造笑点也要上。可你制造的这笑点,是笑点吗?
你真以为观众们都是傻子吗?
笑着搞,却没搞笑,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呢?
1
最近在刷手机的时候,不断会有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冒出来。从《吃面条》到《姐夫与小舅子》,这些诞生于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时看时新,令人捧腹大笑。
于是就感叹,陈朱二人代表了一个时代,其小品的经典性很难被超越。于是又想,生活中不能没有喜剧,不能没有对于世俗的嘲弄与解构。一句话,就是不能没有搞笑。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我们却看透不能说透。所有的西洋景,虽然我们心里明白那不过是些海市蜃楼,你却只能认真地说,它就是真实的存在。
于是,搞笑成了笑搞。而搞笑与笑搞,完全是两种艺术的状态。
2
“搞”在汉语中,真的是一个万能动词。譬如谈恋爱,我们会称为搞对象;让某种事态活跃起来,称为搞活;把事情办妥把问题解决好,称为搞定或搞掂,反之则是搞糟或搞垮。我研究民俗,于是就有人说我是搞民俗的。
搞什么搞?最生动的莫过于搞笑。
既然搞笑,就离不开幽默与滑稽。
在陈朱二人的小品中,陈佩斯总是扮演傻愣丑的二子,带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而朱时茂扮演的老冒始终严肃、正统、道貌岸然。老冒对于二子鄙夷多于善待,嘲讽多于和蔼。两人不断斗智斗勇,形成冲突和包袱。按理说,这种对立与冲突,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应该成为悲剧才对。可喜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掺入了滑稽的成分,让这种不对等的冲突,突然在一种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消解,达到令人喷饭的效果。
这就是搞笑。
在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对立中,制造笑点。它是非理性的。而笑过之后,你会在心底生出许多理性的思考,生活何以会如此可笑?譬如卓别林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他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拧得时间长了,走到大街上看到女人的大衣纽扣,也不由自主去拧。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搞笑的镜头,背后却深藏着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3
人是一种会笑的动物。生活中也不能没有笑声。
笑的作用,理论家总结出了许多条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情感的表达,所谓七情六欲显于形,一旦遇到外在刺激就会表现出来。二是社交需要,待人接物,你不能总是一脸苦相,得露出笑容。三是释放压力,大笑过后,心理得到疏解,精神得以放松。另外,它还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以笑来掩饰内心的其他想法。
看陈佩斯的小品,你会感觉到,二子竟然这么傻,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原来这生活中还有比我更傻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傻子,却还能戏耍正儿八经的老冒。于是就有了喜剧效果,于是你心中的压力与苦闷就得以释放,笑声随之而来。
到了赵本山,小品的风格为之一变。他成了事态发展的掌控者,其他与他合作的角色,都成了被忽悠和戏耍的对象。但他仍然能制造笑点,在虐与被虐中,让观众找到心理平衡,形成喜剧效果。
再往后如宋丹丹、潘长江、蔡明、郭达等,其小品,幽默的成分就少了点,滑稽的因素却多了些。到现在,则完全是在笑搞。没有了离奇怪诞的情节,对于社会中的人与事也不敢嘲讽,最多不过是自嘲一下,或者如郭德纲只能嘲讽于谦了。演员对于喜剧节奏的把控,也不尽人意。
4
姜文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说,娱乐必须要有人抢票,有人翻墙,有人踩着砖头看。他在这里所说的娱乐,当然包括搞笑。
搞笑的形式在当下自有很多,除了小品外,还有相声、段子、脱口秀等。
既然是搞笑,你就得有包袱,就得有情节,就得有节奏。概括说,就得有笑点。而这笑点,必然要和观众的心理期许相一致,必然是他们能够意会到的,发自内心的欢乐共鸣。
这是一种艺术的共情。
从这一种意义上讲,笑点的制造者,必然是心理学大师,必然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必然对于人性与社会肌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制造离奇的笑点,才能搞笑而不是笑搞。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说搞笑的受众都是一些精神空虚的人。我认为这样看待喜剧观众是肤浅的,起码是带有偏见的。
喜剧的背后,其实是更深层的哀伤。 笑的内里,有无尽的苦怨。能真正看懂喜剧的人,审美境界可能更高。
5
如今观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可我们的喜剧创作者们,却明显退化了许多。
凡看小品和相声的人,都会有鲁迅作品中九斤老太的心理:一代不如一代。
没有荒诞不经的情节,没有预想不到的包袱,没有讽刺与消解,其结果是观众还没笑,演员竟然笑得气喘如牛,花团锦簇了。
或者找些托儿,在下面一阵鼓掌,让演员以为他们的表演真把观众给逗乐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仿佛观众成了喜剧演员,成了被戏弄的对象。
有笑点要上,没有笑点制造笑点也要上。可你制造的这笑点,是笑点吗?
你真以为观众们都是傻子吗?
笑着搞,却没搞笑,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