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探究
2025-02-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方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以确保每位学生的数学技能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提出分层作业设计的核心理念及其具体执行策略。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仍停留在以“一刀切”为主的机械刷题中,这种作业形式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个体之间在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设计的作业量大且统一,那么部分学生难以完成作业,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而通过分层作业的设计,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作业,不仅能达到“减负增效”目的,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愈发热爱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的思维敏捷,能轻松掌握新知识。有的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比较吃力。通过分层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让他们“跳跳脚”能够得着学习目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有助于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而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致力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通过分层作业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快速完成作业后,有更多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助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与发展。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基于个体差异的学生分层,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层,坚持以“生”定教,让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学生分层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基础、智力水平、情感意志与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眼前,还要看今后的发展潜力。根据以上分层依据,可以将学生分为A、B、C 3层。A层是求知欲高,接受快,探索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B层是知识基础一般,学习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有发展潜力,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相对较差,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座位,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基于课标的作业分层,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才能激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可以将所学数学知识分为不同层次,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学习。在具体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从3个层次进行设计。基础性作业,主要设计有助于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相关内容;探究性作业主要通过整合各个单元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实践等方式得出结论;实践性作业主要设计一些调查分析、探究验证、设计制作、查阅数学史料等形式,主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综合素养。
以“圆的面积”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任务单为引领带领学生学习新课知识,在学生初步掌握后,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首先,教师设计基础类题目,如知道半径、直径如何求面积,可设计一些填空题与计算题,让学生做好应用知识的准备。然后,教师设计探究类题目,如把圆形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还可以设计指向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作业,如“一根铁丝长37.68米,在一根圆形木上正好绕200圈,木棒横截面的半径是多少?”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感悟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形成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最后设计实践类题目,如阅读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和他的割圆术相关史料,用写作数学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学生研究成果。这样,每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都可选择解答适合的数学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基于学生评价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评价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实施分层,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后,对于A层学生主要关注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标准可以设置为完成所有作业且正确率达到90%才能评为优秀;对于B层学生,能掌握百分数的转换和计算方法,作业正确率达到80%即可评为优秀;对于C层学生,只要能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性质,基础题做对即可评为优秀。还可以实施个性化评价。如对于在某一数学知识点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对于在某次作业中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与鼓励。评价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理解分层作业的内涵,基于新课标、个体差异、学生评价进行分层,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以确保每位学生的数学技能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提出分层作业设计的核心理念及其具体执行策略。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仍停留在以“一刀切”为主的机械刷题中,这种作业形式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个体之间在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设计的作业量大且统一,那么部分学生难以完成作业,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而通过分层作业的设计,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作业,不仅能达到“减负增效”目的,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愈发热爱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的思维敏捷,能轻松掌握新知识。有的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比较吃力。通过分层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让他们“跳跳脚”能够得着学习目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有助于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而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致力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通过分层作业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快速完成作业后,有更多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助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与发展。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基于个体差异的学生分层,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层,坚持以“生”定教,让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学生分层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基础、智力水平、情感意志与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眼前,还要看今后的发展潜力。根据以上分层依据,可以将学生分为A、B、C 3层。A层是求知欲高,接受快,探索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B层是知识基础一般,学习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有发展潜力,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相对较差,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座位,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基于课标的作业分层,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才能激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可以将所学数学知识分为不同层次,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学习。在具体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从3个层次进行设计。基础性作业,主要设计有助于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相关内容;探究性作业主要通过整合各个单元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实践等方式得出结论;实践性作业主要设计一些调查分析、探究验证、设计制作、查阅数学史料等形式,主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综合素养。
以“圆的面积”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任务单为引领带领学生学习新课知识,在学生初步掌握后,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首先,教师设计基础类题目,如知道半径、直径如何求面积,可设计一些填空题与计算题,让学生做好应用知识的准备。然后,教师设计探究类题目,如把圆形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还可以设计指向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作业,如“一根铁丝长37.68米,在一根圆形木上正好绕200圈,木棒横截面的半径是多少?”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感悟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形成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最后设计实践类题目,如阅读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和他的割圆术相关史料,用写作数学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学生研究成果。这样,每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都可选择解答适合的数学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基于学生评价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评价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实施分层,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后,对于A层学生主要关注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标准可以设置为完成所有作业且正确率达到90%才能评为优秀;对于B层学生,能掌握百分数的转换和计算方法,作业正确率达到80%即可评为优秀;对于C层学生,只要能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性质,基础题做对即可评为优秀。还可以实施个性化评价。如对于在某一数学知识点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对于在某次作业中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与鼓励。评价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理解分层作业的内涵,基于新课标、个体差异、学生评价进行分层,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