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推进铸魂教育、赋能教育和文化教育
全面塑造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建设人才
2025-02-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学校承办第七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
|
□ 本报通讯员 李晓玮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国家战略与办学育人的紧密结合点,坚持“三个立足”,推进铸魂教育、赋能教育和文化教育,全面塑造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建设人才。
立足“培根铸魂”,
开拓立德树人新路径
该校树立“大思政”理念,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上系统布局、整体谋划,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推进铸魂教育走深走实。
打造“大思政课”建大样板。该校构建“四结合”系统育人体系,建立包含教学设计、精彩课件和精品课程在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创新“朋辈思政课”、学生宣讲团等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系列博物馆育人功能,用活纪念馆、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社会大课堂。
创建建筑类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品牌。该校依托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房屋建筑学》,与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创新“思政引领、双线融合”的“新工程思政”教育理念。出版《钢混三国》《钢混蜀汉传奇》等课程思政著作,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
精心培育特色思政品牌。该校培育“一生一规划”“三全育人”品牌,打造“筑基讲坛”,搭建“智慧建大”网络思政平台。学校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获批山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山东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
立足“筑基建业”,
助推赋能育人新格局
该校紧盯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学科专业培育设置、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上下功夫,推进赋能教育提质增效。
完善学科专业布局。该校积极组建与建筑节能、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群。学校工程学、环境及生态学学科居ESI全球前1%,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9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评估)。该校于2024年获批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项目、山东省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
搭建特色实践育人平台。该校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平台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创新发展,将重大课题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走进教师科研团队。举办首届中非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能源转型”领域中方成员高校,承办第七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国赛特等奖。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与市县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着力将产教融合项目建成“校企协同、共建共享”的校内外基地和应用研究平台。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该校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立首家山东高校就业创业研究院,建设国家级“学子创业园”,以创业研究院为依托,以创业园为引领,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体系。学校多次获“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比赛国家级、省级奖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进入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陈泉江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立足“启智润心”,
构筑以文化人新境界
该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理念,凸显建筑文化特色,弘扬建筑文化精神,不断激发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匠心独运,推进文化教育有声有色。
厚植有底蕴的校园文化。该校发挥土木建筑学科优势,完成民国老别墅平移工程、凤凰公馆异地重建等历史建筑抢救性保护项目。推进孔子、鲁班等“诸子百家进校园”,精心建设包括建筑平移技术展馆等在内的特色博物馆群,并将其打造为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光影育人活教材。
赓续有传统的班墨文化。做好齐鲁文化和建筑文化结合大文章,该校传承与弘扬“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成立“鲁班文化研究院”“工匠精神研究中心”,与滕州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多次承办或主办墨子文化研讨会、鲁班文化研讨会、“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研讨会。黄河下游百位工匠口述记忆库项目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山东文化“两创”实践案例》。
塑造有新意的非遗文化。该校坚持非遗与思政教育、美育结合,开设“传统纹样与壁画设计”“龙山文化艺术”等传统艺术系列课程,打造非遗精品教育。设立“榫卯”“学而书苑”等工作室,将原创意识与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非遗+”融入“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等展会及“挑战杯”“三下乡”等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推出“开物国潮”系列主题文创,赋予建大文化时代新意。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国家战略与办学育人的紧密结合点,坚持“三个立足”,推进铸魂教育、赋能教育和文化教育,全面塑造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建设人才。
立足“培根铸魂”,
开拓立德树人新路径
该校树立“大思政”理念,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上系统布局、整体谋划,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推进铸魂教育走深走实。
打造“大思政课”建大样板。该校构建“四结合”系统育人体系,建立包含教学设计、精彩课件和精品课程在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创新“朋辈思政课”、学生宣讲团等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系列博物馆育人功能,用活纪念馆、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社会大课堂。
创建建筑类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品牌。该校依托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房屋建筑学》,与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创新“思政引领、双线融合”的“新工程思政”教育理念。出版《钢混三国》《钢混蜀汉传奇》等课程思政著作,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
精心培育特色思政品牌。该校培育“一生一规划”“三全育人”品牌,打造“筑基讲坛”,搭建“智慧建大”网络思政平台。学校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获批山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山东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
立足“筑基建业”,
助推赋能育人新格局
该校紧盯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学科专业培育设置、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上下功夫,推进赋能教育提质增效。
完善学科专业布局。该校积极组建与建筑节能、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群。学校工程学、环境及生态学学科居ESI全球前1%,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9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评估)。该校于2024年获批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项目、山东省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
搭建特色实践育人平台。该校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平台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创新发展,将重大课题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走进教师科研团队。举办首届中非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能源转型”领域中方成员高校,承办第七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国赛特等奖。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与市县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着力将产教融合项目建成“校企协同、共建共享”的校内外基地和应用研究平台。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该校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立首家山东高校就业创业研究院,建设国家级“学子创业园”,以创业研究院为依托,以创业园为引领,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体系。学校多次获“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比赛国家级、省级奖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进入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陈泉江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立足“启智润心”,
构筑以文化人新境界
该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理念,凸显建筑文化特色,弘扬建筑文化精神,不断激发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匠心独运,推进文化教育有声有色。
厚植有底蕴的校园文化。该校发挥土木建筑学科优势,完成民国老别墅平移工程、凤凰公馆异地重建等历史建筑抢救性保护项目。推进孔子、鲁班等“诸子百家进校园”,精心建设包括建筑平移技术展馆等在内的特色博物馆群,并将其打造为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光影育人活教材。
赓续有传统的班墨文化。做好齐鲁文化和建筑文化结合大文章,该校传承与弘扬“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成立“鲁班文化研究院”“工匠精神研究中心”,与滕州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多次承办或主办墨子文化研讨会、鲁班文化研讨会、“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研讨会。黄河下游百位工匠口述记忆库项目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山东文化“两创”实践案例》。
塑造有新意的非遗文化。该校坚持非遗与思政教育、美育结合,开设“传统纹样与壁画设计”“龙山文化艺术”等传统艺术系列课程,打造非遗精品教育。设立“榫卯”“学而书苑”等工作室,将原创意识与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非遗+”融入“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等展会及“挑战杯”“三下乡”等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推出“开物国潮”系列主题文创,赋予建大文化时代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