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2025-02-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祺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育软件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教育管理是对教育活动中各种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过程,涉及学校行政管理、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等多个层面。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管理与服务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学校应当积极投资更新升级现有的基础设施,引进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小学应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争取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支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合理规划与使用拨款,确保资金用于关键的信息化基础项目。同时,探索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如与企业开展合作,吸引企业的教育投资或捐赠;组织校友捐赠活动,借助校友资源使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将资金合理分配至网络设施建设、硬件设备采购、软件系统开发、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建立数据中心与数据管理机制。选用功能全面的教育管理软件,建立集中式的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和管理学校的各类教育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教师的教学资料、学校的财务和行政数据等;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数据进行审核和清理,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分析学校的教育数据,为教学改进、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强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
随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小学应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加强智慧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一方面,构建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成立由学校领导、信息技术专家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清晰界定学校行政、教学、德育、后勤等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职责;设立信息化协调办公室或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工作,解决跨部门的信息化问题和冲突,定期召开信息化协调会议,促进部门间交流。另一方面,加强智慧教学资源建设。中小学应打造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资源准入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筛选优质的教材、教案、试题、教育技术应用案例与在线课程等资源,按照学科体系、教学进度、知识难易程度等维度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系统性的资源架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联盟或区域教育平台,与其他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开发特色资源,丰富智慧教学资源内容。
开展全员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
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建设中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信息化素养培训,倡导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科技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一方面,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岗位和职责,将培训对象分为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目标。例如,管理人员侧重于信息化管理理念和决策能力培养;教师注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工具应用;学生侧重于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演示和实践指导,并提供在线学习资源,鼓励管理者、教师、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分散学习,实现自主化学习。二是案例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结合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分析,让师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同时安排大量实践操作环节,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校本研修。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分享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家校共管助推教育管理信息化
家校共管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应积极探索新的家校共管模式,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搭建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除常见的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外,学校应开发专门的家校互动App或利用现有的教育管理平台,集成通知发布、成绩查询、作业布置与反馈、在线交流等功能,确保家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随时随地获取学校和孩子的相关信息;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其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家长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孩子的成长轨迹,了解其在学校的发展变化,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丰富家校合作的形式与内容。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通过网络平台举办线上讲座,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专业指导,同时设置在线讨论区,方便家长之间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设计一系列适合亲子共同参与的在线课程和活动,如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如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监考、社团指导、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等工作,发挥部分家长的专业特长,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育软件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教育管理是对教育活动中各种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过程,涉及学校行政管理、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等多个层面。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管理与服务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学校应当积极投资更新升级现有的基础设施,引进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小学应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争取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支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合理规划与使用拨款,确保资金用于关键的信息化基础项目。同时,探索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如与企业开展合作,吸引企业的教育投资或捐赠;组织校友捐赠活动,借助校友资源使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将资金合理分配至网络设施建设、硬件设备采购、软件系统开发、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建立数据中心与数据管理机制。选用功能全面的教育管理软件,建立集中式的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和管理学校的各类教育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教师的教学资料、学校的财务和行政数据等;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数据进行审核和清理,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分析学校的教育数据,为教学改进、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强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
随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小学应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加强智慧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一方面,构建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成立由学校领导、信息技术专家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清晰界定学校行政、教学、德育、后勤等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职责;设立信息化协调办公室或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工作,解决跨部门的信息化问题和冲突,定期召开信息化协调会议,促进部门间交流。另一方面,加强智慧教学资源建设。中小学应打造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资源准入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筛选优质的教材、教案、试题、教育技术应用案例与在线课程等资源,按照学科体系、教学进度、知识难易程度等维度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系统性的资源架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联盟或区域教育平台,与其他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开发特色资源,丰富智慧教学资源内容。
开展全员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
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建设中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信息化素养培训,倡导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科技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一方面,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岗位和职责,将培训对象分为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目标。例如,管理人员侧重于信息化管理理念和决策能力培养;教师注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工具应用;学生侧重于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演示和实践指导,并提供在线学习资源,鼓励管理者、教师、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分散学习,实现自主化学习。二是案例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结合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分析,让师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同时安排大量实践操作环节,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校本研修。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分享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家校共管助推教育管理信息化
家校共管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应积极探索新的家校共管模式,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搭建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除常见的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外,学校应开发专门的家校互动App或利用现有的教育管理平台,集成通知发布、成绩查询、作业布置与反馈、在线交流等功能,确保家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随时随地获取学校和孩子的相关信息;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其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家长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孩子的成长轨迹,了解其在学校的发展变化,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丰富家校合作的形式与内容。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通过网络平台举办线上讲座,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专业指导,同时设置在线讨论区,方便家长之间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设计一系列适合亲子共同参与的在线课程和活动,如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如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监考、社团指导、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等工作,发挥部分家长的专业特长,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