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的策略

2025-0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尚军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仍是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课程内容、课程领域、人文关怀以及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效果。
深化课程内容,加大课程深度
  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认知水平差异,精心规划并设计一套从基础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能接触到与其能力发展相匹配的劳动知识和实用技能,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提升。
  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多元文化教育元素。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劳动的全面认识,应当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劳动历史文化、劳动法律法规、国内外劳动习俗等内容。这样能够有效丰富课程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扩大课程领域,拓宽课程广度
  深化家校合作机制。倡导并推动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鼓励家长成为学生劳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家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并制定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家庭实际情况的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在家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广泛开展社会公益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劳动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中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能更加直观地看到劳动所带来的成果与收益。这种实践经历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够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敬畏之心,学会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开设线上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更便捷的劳动学习途径,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从而全面地了解劳动世界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人文关怀,提高课程温度
  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需要大力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和情感教育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劳动情感的坚实引导者和贴心支持者。通过定期的培训、深入的研讨以及多样的交流活动,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着重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劳动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积极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劳动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创造力,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劳动成果的广阔舞台,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热爱劳动,更加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
  深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潜能,要为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更能让他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的快乐和满足。
  树立劳动榜样。学校可以树立劳动榜样,表彰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通过榜样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完善评价机制,增强课程效度
  构建全面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了全面且深入地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应当建立一套包含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包括劳动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从而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学生劳动能力评估结果。
  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要重视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具体而言,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是否端正、劳动习惯是否良好,以及在面对问题时是否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成果与学生的升学、评优等方面紧密挂钩。通过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激励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系统化、多元化、具有人文关怀和有效评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中心小学)
  □李尚军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仍是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课程内容、课程领域、人文关怀以及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效果。
深化课程内容,加大课程深度
  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认知水平差异,精心规划并设计一套从基础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能接触到与其能力发展相匹配的劳动知识和实用技能,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提升。
  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多元文化教育元素。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劳动的全面认识,应当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劳动历史文化、劳动法律法规、国内外劳动习俗等内容。这样能够有效丰富课程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扩大课程领域,拓宽课程广度
  深化家校合作机制。倡导并推动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鼓励家长成为学生劳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家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并制定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家庭实际情况的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在家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广泛开展社会公益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劳动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中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能更加直观地看到劳动所带来的成果与收益。这种实践经历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够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敬畏之心,学会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开设线上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更便捷的劳动学习途径,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从而全面地了解劳动世界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人文关怀,提高课程温度
  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需要大力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和情感教育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劳动情感的坚实引导者和贴心支持者。通过定期的培训、深入的研讨以及多样的交流活动,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着重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劳动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积极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劳动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创造力,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劳动成果的广阔舞台,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热爱劳动,更加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
  深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潜能,要为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更能让他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的快乐和满足。
  树立劳动榜样。学校可以树立劳动榜样,表彰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通过榜样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完善评价机制,增强课程效度
  构建全面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了全面且深入地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应当建立一套包含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包括劳动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从而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学生劳动能力评估结果。
  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要重视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具体而言,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是否端正、劳动习惯是否良好,以及在面对问题时是否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成果与学生的升学、评优等方面紧密挂钩。通过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激励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系统化、多元化、具有人文关怀和有效评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