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5-0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修凡淼
  
  德法兼修对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法学教学中要遵循立德树人及德法兼修的教育准则,把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宪政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
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复合型法治人才保障。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教学,培养既有深度法学理论素养,又有高度思想政治素养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是时代要求。提高新时期法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必备要素,这既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也关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其次,思政教育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与法治社会建设紧密相连。法学教育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活跃于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法治环节。经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融合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强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会更积极维护法律权威,促进社会法治进步。他们能将个人法律职业发展与社会法治建设使命相结合,从更高层面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道德风尚。
  但高校法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当下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因二者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在融合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缺乏二者的结合经验,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上容易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存在师资队伍建设难题。实现深度融合需要教师既具备扎实法学专业知识,又有深厚思政教育理论功底和素养。此外,教师培训体系在跨学科融合培训方面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教师提升融合教学能力的需求。
法学教学与思政教育
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目标。首先,树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念。法学专业教师,需在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的基础上,注意养成课程思政自觉,主动对现有法学课程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兼顾法学专业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其次,法学教育要围绕新时代国家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注重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目标,将“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这一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法学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例如,开设融合型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这类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具体法律实践案例,系统阐述法治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理解中国法治道路,培养学生在宏观层面的法律思维和价值观念。这些课程以法学和思政教育交叉领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法律与道德、法律职业中的伦理问题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确保课程既具有法学专业性,又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深挖教学资源。在明确“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在科学逻辑,结合法学专业的规范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质,研究优化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采用案例式融合教学。要构建法学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知识体系的“结合点”,在法学案例教学中,精心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推理能力,使大学生在德育情景中获得提高与发展。在讲解民事侵权案例时,选取涉及社会公德、诚信原则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分析法律责任的同时,思考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社会影响。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中培养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适时引入思政教育相关理论和观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良知与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将课程思政融入法学教育,需深挖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一步发掘法学核心课程,诸如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刑法、法律职业伦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有效引领,实现全面育人追求。可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模拟法律实践场景,如模拟法庭审判涉及社会公德争议的案件,在场景中引导学生体会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考评体系。高校法学教师队伍是法学教育的关键支撑力量,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法学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能力和技巧,把握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脉搏。突出教师团队的搭建,组建多学科背景有效支撑的团队,实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培训与学习,注意挖掘推广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善于借力借势,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引进外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引进著名学者、德育专家及司法实务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指导与教学,鼓励法学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备课、授课,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解法律案例时,法学教师负责分析法律适用问题,思政课教师从案例背后的道德伦理、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讨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案例,实现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修凡淼
  
  德法兼修对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法学教学中要遵循立德树人及德法兼修的教育准则,把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宪政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
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复合型法治人才保障。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教学,培养既有深度法学理论素养,又有高度思想政治素养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是时代要求。提高新时期法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必备要素,这既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也关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其次,思政教育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与法治社会建设紧密相连。法学教育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活跃于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法治环节。经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融合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强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会更积极维护法律权威,促进社会法治进步。他们能将个人法律职业发展与社会法治建设使命相结合,从更高层面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道德风尚。
  但高校法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当下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因二者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在融合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缺乏二者的结合经验,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上容易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存在师资队伍建设难题。实现深度融合需要教师既具备扎实法学专业知识,又有深厚思政教育理论功底和素养。此外,教师培训体系在跨学科融合培训方面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教师提升融合教学能力的需求。
法学教学与思政教育
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目标。首先,树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念。法学专业教师,需在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的基础上,注意养成课程思政自觉,主动对现有法学课程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兼顾法学专业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其次,法学教育要围绕新时代国家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注重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目标,将“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这一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法学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例如,开设融合型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这类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具体法律实践案例,系统阐述法治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理解中国法治道路,培养学生在宏观层面的法律思维和价值观念。这些课程以法学和思政教育交叉领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法律与道德、法律职业中的伦理问题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确保课程既具有法学专业性,又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深挖教学资源。在明确“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在科学逻辑,结合法学专业的规范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质,研究优化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采用案例式融合教学。要构建法学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知识体系的“结合点”,在法学案例教学中,精心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推理能力,使大学生在德育情景中获得提高与发展。在讲解民事侵权案例时,选取涉及社会公德、诚信原则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分析法律责任的同时,思考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社会影响。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中培养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适时引入思政教育相关理论和观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良知与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将课程思政融入法学教育,需深挖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一步发掘法学核心课程,诸如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刑法、法律职业伦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有效引领,实现全面育人追求。可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模拟法律实践场景,如模拟法庭审判涉及社会公德争议的案件,在场景中引导学生体会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考评体系。高校法学教师队伍是法学教育的关键支撑力量,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法学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能力和技巧,把握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脉搏。突出教师团队的搭建,组建多学科背景有效支撑的团队,实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培训与学习,注意挖掘推广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善于借力借势,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引进外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引进著名学者、德育专家及司法实务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指导与教学,鼓励法学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备课、授课,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解法律案例时,法学教师负责分析法律适用问题,思政课教师从案例背后的道德伦理、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讨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案例,实现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