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壮美黄河口

2025-0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跋履
  □ 周华诚

  有人向我传递时间的消息——东营黄河入海口的鸟类讲解员小孙,每天面对黄河口的波涛、无边的蒹葭,以及翩翩起舞的无数鸟类,见证四时不同的景致。他发来的邀请很有说服力:“这是黄河口最美的季节,鸟儿们都纷纷飞来,您可以来欣赏秋景啦!”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入海口在东营。我在初夏时,去过一次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感受黄河入海的壮阔恢宏与生物多样性之美。滚滚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在黄河与渤海相汇的地方,成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那里正是一个万物共生的生态家园。
  那时,广袤的黄河口湿地,正是蒹葭苍苍、芦荻飞雪的时节。车轮前行在黄河口的公路上,目力所及,两畔都是无边的芦荻。芦和荻,是两种相似的植物,芦花高大,一簇一簇的花密集生长,像是一蓬蓬高举的白色花束;荻则矮小一些,荻花是流线型的一小穗,一片片荻花群体在阳光里闪着细碎的光。秋风拂来,层层叠叠的芦荻白花翻滚着,站在路旁能听到沙沙沙的秋声,空旷而悠远。
  远处的芦苇丛中,有一排高大的树木,这是当地俗称“馒头柳”的杞柳,这柳树与一般的不同,树冠外圆内方,像是一个馒头的形状。据说这树种是从遥远的黄河上游被河水带到这里的。看来,植物身上也藏着鲜明的河流的记忆。
  远远地,我们还能看到天地之间有一片鲜亮的嫣红之色,一直蔓延到更远的地方。这就是黄河口著名的景观“红地毯”。它是一簇簇学名为“赤碱蓬”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当土壤含盐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赤碱蓬茁壮成长并呈现出不同的红色。
  赤碱蓬生长好了,慢慢就长出了芦荻;芦荻生长多了,慢慢就有了高大的植物,馒头柳这些树种;馒头柳和芦荻都生长好了,慢慢就有了生物群落,有了野鸟落巢,有了虾蟹潜游,有了各种野草蓬勃生长,众多昆虫隐身其间。
  滚滚黄河裹挟泥沙,在入海口淤积和摆动,由此诞生了广袤的新土地,新土地上又生长出新的生态乐园。在这个秋天,我在这片充满自然野趣的土地上,见到群鸟翔集的景象。小孙说,很多鸟儿陆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这里过冬。据统计,有375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或者迁徙越冬。往年,许多鸟儿只是把黄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当作迁徙中途短暂逗留的地方。这些年,随着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越来越好,动植物资源越来越丰富,东方白鹳、黑天鹅、白鹤、野鸭、鹭鸟,许多鸟儿就把这里当作了自己越冬栖息和繁殖的最佳场所。
  穿行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高大的电线杆顶端,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巨大的鸟巢。那些鸟巢,直径在2米至5米之间;在这里筑巢的,正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黄河三角洲就是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之地,所以东营也被誉为“东方白鹳之乡”。
  小孙带我们去看东方白鹳,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每年,约有数千只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附近筑巢、产卵、育雏,在每一个日子翩然起舞。小孙经常会带游客们乘船前往岛上,近距离观察那些高贵而优雅的生灵。
  在鸟类科普园里,我们也近距离地观察了众多鸟儿朋友——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鹭、苍鹭、银鸥、蓑羽鹤、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鸳鸯、赤麻鸭、斑嘴鸭……小孙说,他最热爱的就是鸟类科普乐园了。以前,鸟类科普乐园还叫“鸟类救助站”,里面住着一些受伤的鸟类。在这里,人们都知道大天鹅“小雪”的故事——有一年在越冬途中,“小雪”负伤,幸得黄河口鸟类饲养员老李的救助,两个月后恢复健康。此后,“小雪”再也没有离开黄河口,十几年过去了,“小雪”依然跟老李形影不离。
  跟随小孙的脚步,听着他的讲解,我们漫步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之中,被秋日的风景所陶醉。小孙大名孙彬酌,他原来学的是航空专业,之前在上海工作。被黄河口的生态资源与壮美风光所吸引,他决定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在这里带领游客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小孙每天都在黄河口附近穿行,天高云阔,四时流转,这里的每一天都向他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我对东方白鹳最感兴趣。在博物馆中,我仔细察看东方白鹳的迁徙路径,它们从遥远的北方一路南飞,在温暖的南方越冬,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路线上迁徙往返,也许每一只东方白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都不同,但它们却能准确地回到各自的家乡。这表明,它们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机能。有的科学家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能根据太阳来定位,夜间迁徙的鸟类则依据星辰定位。此外,由于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它们能牢记海岸线、山脉、森林、河流等地面特征作为方向标志,用来确定位置,调整飞行方向。另外一些科学家则通过实验证实,有的鸟类可以通过感应地球磁场极性的方法进行定向……
  现在,我愈加佩服这些神奇的鸟类了。它们高高地飞行,也许早就见识过了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的自然奇观;黄河与大海的分界,让它们记住了地球上这一个独特的地方。黄河入海口丰富的鱼类资源,恐怕也是吸引它们栖居下来的重要原因。根据2015年版本的《黄河鱼类志》统计数据,黄河入海口附近大约有183种鱼类,包括鲤鱼、梭鱼、鲻鱼、黑鲷、刀鱼等等数不清的种类。这里的海洋生物达六百多种,食物的丰富,可能也使得鸟儿们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家乡。
  想一想吧,从最初荒凉的盐碱滩,到唯有“赤碱蓬”能够生存的贫瘠之地,再到芦荻落地生根,到高大的馒头柳生生扎根,到无数鸟儿栖居此地,成为万物共生的家园——黄河口的故事,不正是一部绿色家园的生长史吗?
  再想到东营这座城市,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这座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最能代表东营的,就是这黑色的石油。我们参观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了解从“华一井”到“华八井”的勘探历程,也深为这座城市的光荣历史与科技进步所震撼。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石油人从理论创新、技术攻关等多方面穿越重重困境,创造了油田的一个个科技新高度。
  穿过百万亩摇曳的红柳树林,穿过白雪翻飞的芦苇丛,我们坐上游船,去追逐大河入海的磅礴气势。一低头,船舷下面,能看到水中大小鱼儿游弋穿梭。抬头远眺,在连绵的“红地毯”与白芦飞雪的深处,一台台红色的抽油机起起落落,日夜不停地在天空画出弧线。它们就像是大自然风景中的舞者,舞动着,舞动着,将大地深处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城市发展注入不息的动力。
  高远的天空下,大河壮阔,大地斑斓。湿地中众鸟起落,翩翩飞舞。天地之间,大美无言,真是好一幅壮丽的风景。
跋履
  □ 周华诚

  有人向我传递时间的消息——东营黄河入海口的鸟类讲解员小孙,每天面对黄河口的波涛、无边的蒹葭,以及翩翩起舞的无数鸟类,见证四时不同的景致。他发来的邀请很有说服力:“这是黄河口最美的季节,鸟儿们都纷纷飞来,您可以来欣赏秋景啦!”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入海口在东营。我在初夏时,去过一次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感受黄河入海的壮阔恢宏与生物多样性之美。滚滚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在黄河与渤海相汇的地方,成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那里正是一个万物共生的生态家园。
  那时,广袤的黄河口湿地,正是蒹葭苍苍、芦荻飞雪的时节。车轮前行在黄河口的公路上,目力所及,两畔都是无边的芦荻。芦和荻,是两种相似的植物,芦花高大,一簇一簇的花密集生长,像是一蓬蓬高举的白色花束;荻则矮小一些,荻花是流线型的一小穗,一片片荻花群体在阳光里闪着细碎的光。秋风拂来,层层叠叠的芦荻白花翻滚着,站在路旁能听到沙沙沙的秋声,空旷而悠远。
  远处的芦苇丛中,有一排高大的树木,这是当地俗称“馒头柳”的杞柳,这柳树与一般的不同,树冠外圆内方,像是一个馒头的形状。据说这树种是从遥远的黄河上游被河水带到这里的。看来,植物身上也藏着鲜明的河流的记忆。
  远远地,我们还能看到天地之间有一片鲜亮的嫣红之色,一直蔓延到更远的地方。这就是黄河口著名的景观“红地毯”。它是一簇簇学名为“赤碱蓬”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当土壤含盐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赤碱蓬茁壮成长并呈现出不同的红色。
  赤碱蓬生长好了,慢慢就长出了芦荻;芦荻生长多了,慢慢就有了高大的植物,馒头柳这些树种;馒头柳和芦荻都生长好了,慢慢就有了生物群落,有了野鸟落巢,有了虾蟹潜游,有了各种野草蓬勃生长,众多昆虫隐身其间。
  滚滚黄河裹挟泥沙,在入海口淤积和摆动,由此诞生了广袤的新土地,新土地上又生长出新的生态乐园。在这个秋天,我在这片充满自然野趣的土地上,见到群鸟翔集的景象。小孙说,很多鸟儿陆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这里过冬。据统计,有375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或者迁徙越冬。往年,许多鸟儿只是把黄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当作迁徙中途短暂逗留的地方。这些年,随着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越来越好,动植物资源越来越丰富,东方白鹳、黑天鹅、白鹤、野鸭、鹭鸟,许多鸟儿就把这里当作了自己越冬栖息和繁殖的最佳场所。
  穿行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高大的电线杆顶端,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巨大的鸟巢。那些鸟巢,直径在2米至5米之间;在这里筑巢的,正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黄河三角洲就是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之地,所以东营也被誉为“东方白鹳之乡”。
  小孙带我们去看东方白鹳,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每年,约有数千只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附近筑巢、产卵、育雏,在每一个日子翩然起舞。小孙经常会带游客们乘船前往岛上,近距离观察那些高贵而优雅的生灵。
  在鸟类科普园里,我们也近距离地观察了众多鸟儿朋友——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鹭、苍鹭、银鸥、蓑羽鹤、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鸳鸯、赤麻鸭、斑嘴鸭……小孙说,他最热爱的就是鸟类科普乐园了。以前,鸟类科普乐园还叫“鸟类救助站”,里面住着一些受伤的鸟类。在这里,人们都知道大天鹅“小雪”的故事——有一年在越冬途中,“小雪”负伤,幸得黄河口鸟类饲养员老李的救助,两个月后恢复健康。此后,“小雪”再也没有离开黄河口,十几年过去了,“小雪”依然跟老李形影不离。
  跟随小孙的脚步,听着他的讲解,我们漫步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之中,被秋日的风景所陶醉。小孙大名孙彬酌,他原来学的是航空专业,之前在上海工作。被黄河口的生态资源与壮美风光所吸引,他决定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在这里带领游客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小孙每天都在黄河口附近穿行,天高云阔,四时流转,这里的每一天都向他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我对东方白鹳最感兴趣。在博物馆中,我仔细察看东方白鹳的迁徙路径,它们从遥远的北方一路南飞,在温暖的南方越冬,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路线上迁徙往返,也许每一只东方白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都不同,但它们却能准确地回到各自的家乡。这表明,它们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机能。有的科学家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能根据太阳来定位,夜间迁徙的鸟类则依据星辰定位。此外,由于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它们能牢记海岸线、山脉、森林、河流等地面特征作为方向标志,用来确定位置,调整飞行方向。另外一些科学家则通过实验证实,有的鸟类可以通过感应地球磁场极性的方法进行定向……
  现在,我愈加佩服这些神奇的鸟类了。它们高高地飞行,也许早就见识过了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的自然奇观;黄河与大海的分界,让它们记住了地球上这一个独特的地方。黄河入海口丰富的鱼类资源,恐怕也是吸引它们栖居下来的重要原因。根据2015年版本的《黄河鱼类志》统计数据,黄河入海口附近大约有183种鱼类,包括鲤鱼、梭鱼、鲻鱼、黑鲷、刀鱼等等数不清的种类。这里的海洋生物达六百多种,食物的丰富,可能也使得鸟儿们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家乡。
  想一想吧,从最初荒凉的盐碱滩,到唯有“赤碱蓬”能够生存的贫瘠之地,再到芦荻落地生根,到高大的馒头柳生生扎根,到无数鸟儿栖居此地,成为万物共生的家园——黄河口的故事,不正是一部绿色家园的生长史吗?
  再想到东营这座城市,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这座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最能代表东营的,就是这黑色的石油。我们参观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了解从“华一井”到“华八井”的勘探历程,也深为这座城市的光荣历史与科技进步所震撼。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石油人从理论创新、技术攻关等多方面穿越重重困境,创造了油田的一个个科技新高度。
  穿过百万亩摇曳的红柳树林,穿过白雪翻飞的芦苇丛,我们坐上游船,去追逐大河入海的磅礴气势。一低头,船舷下面,能看到水中大小鱼儿游弋穿梭。抬头远眺,在连绵的“红地毯”与白芦飞雪的深处,一台台红色的抽油机起起落落,日夜不停地在天空画出弧线。它们就像是大自然风景中的舞者,舞动着,舞动着,将大地深处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城市发展注入不息的动力。
  高远的天空下,大河壮阔,大地斑斓。湿地中众鸟起落,翩翩飞舞。天地之间,大美无言,真是好一幅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