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温暖的虎头鸡

2025-0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坊间
□ 刘玉林
  “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过年一道菜……”
  在以前的乡下,每到腊月,对着鸡笼里的鸡,老太太们都磨起了菜刀,一边磨一边用这首歌谣安慰心爱的公鸡和母鸡。在鸡窝是银行的年代,杀掉一只鸡总会让人心疼许久,但是过年不杀一只鸡,又拿什么填满亲人和孩子们的期望呢?
  山东人爱吃鸡,都吃成了文化。德州的扒鸡,临沂的炒鸡,济南的黄焖鸡……就连那山东省的行政地图,也总有人看着像烧鸡。要说在齐鲁大地最为普及的当数“虎头鸡”,也就是泰安一带所称的“糊涂鸡”,其实无非就是炸鸡块,然后上锅炖。汪曾祺在《汽锅鸡》中说到山东最有名的吃鸡方式,当数“炸八块”,大概就是这种。
  它到底是该叫“虎头鸡”还是“糊涂鸡”?有人说,这鸡块放进油里炸得焦黄又张牙舞爪,看着像虎头,所以应该叫“虎头鸡”。而有些人觉得它应该是“糊糊鸡”。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许多人都是要回家过年的,在以前的农村,过年总是要有点荤腥,即便没条件杀猪宰羊,但家家户户总是要杀一只鸡,剁得碎一点,蘸了面糊糊放在油锅里炸来炸去,一只鸡竟变成了老大一堆,过年来了客人没什么好招待,一锅白菜炖粉皮里抓上几把这样的炸鸡进去,总算能泛起许多油腥。可能吃不出多少鸡的味道,倒是时有鸡骨头塞入牙缝,那些炸鸡最后在碗里变成了一堆“面糊糊”,虽然你得用筷子仔细寻找鸡肉,但那些面糊糊也是用油炸过的,也算得上美味。许多成长于乡村的中老年人大都记得这道菜,那时可不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但粉皮还是比较容易买到,加上一只鸡,过年就足够了。
  当朋友在酒店里盛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发现里边竟然有粉皮,也有炸鸡块。他吃出了满头大汗,也吃出了几滴老泪,他说一碗鸡肉让他感觉回了家,也想起了已经过世的老娘,这“虎头鸡”,只有吃年夜饭时亲娘端上来才够味。
  说起年夜饭,难免会让人想起老家,在以前,乡下没有“年夜饭”。就是饺子也只有大年初一才吃得上,在年三十这一天,一帮老少爷们到祖坟上把“老祖宗”请到家中,虽然那只是一个牌位,但大伙一直觉得这样是和祖爷爷祖奶奶一起过年了。在牌位的上方一幅阔大的卷轴挂了起来,画轴上画了熙熙攘攘一群人,有兄弟妯娌和姐妹,在顶上堂屋坐着的老头老太慈眉善目,那大概就是“老祖宗”了,下面院子里都是他的子孙,在院墙外面追逐打闹放鞭炮的那群顽童也是。这画轴的寓意无非就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所以在山东有的地方叫“请影”,有的地方叫“请家堂”,还有的地方叫“请祖宗”,叫法不一而足。
  画轴挂起来,各家各户的“供样”就把牌位下边的八仙桌摆满了,有摁着红枣的年糕,有白馍与糖三角,最多的还是鸡肉丸子,还有的是上面洒了香菜的几块豆腐干……这都是孝敬老祖宗率先享用的。曾经有户人家的儿子在城里工作,过年带回来一块方形火腿,这东西农村的“社员”们都没见过,那么大一块肉摆在盘中也当了“供样”,煞是夺人眼眸。
  老祖宗既然请回了家,除夕夜一帮爷们都是要守夜的,要不守着那么多好吃的,把老祖宗撑坏了咋办?守着一堆好东西虽然不能吃,但他们讲究的都是吃,唠的多是自己从生产队分了多少口粮,领了多少工分,或者是分了多少粮票布票。然后就开始想象明天早上那顿饺子是什么滋味。最后他们把目光都投向了那块方肉火腿,一个个啧啧称奇,都觉得城里人是生活在天堂里,这东西他们都没见过,更没吃过,它该是什么味道呢?于是一帮老少爷们把嘎斯灯端了过来,围着火腿脑袋挤在一起,研究个没完……
  等到大年初一吃完午饭,鞭炮声中把老祖宗又送回坟园。于是那些供品都被各自端回了家,但当那户人家端起自己的方形火腿的时候觉得分量不对,于是一声惊呼——请老祖宗请出活的来了!
  他们家那块方形火腿已经被从底下掏空了,只剩了一个空壳子摆在盘子里,于是惊问是谁偷吃了,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当然是老祖宗了……
  乡下常有老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年关年关,过年不过是一道坎儿。不一定非得丰衣足食,有时一只鸡就足够了。听一个文友说以前有个老光棍,每年过年都挎着点馒头油条还有年糕四处走亲戚,在那时候这已经是不错的礼品了,在正月他基本每天都在亲戚家吃,他是顿顿鸡肉丸子炖粉皮,整个人都吃胖了,脸上都泛起了光,而他的那点礼品却一直都在,给谁家也不要,到最后都长了绿毛。
  但是有一次过年,一番谦让中他的那点礼品被自己的干爹全留下了,他的干爹留下的不只是馒头油条和年糕,而是他的许多顿炸鸡炖粉皮。因为他没有了继续走亲戚的资本,有人说,那年正月,光棍叔是最瘦的。
  何谓文化?一些东西约定俗成久了,就成了文化。在很多时候它来自我们的认识和习惯。这种习惯既是一种遵守,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像鸡肉丸子的味道粘在你的味蕾上,有它在,你就会不时想起家乡,于是思念就会油然而生。那位光棍大叔现在如果还在世,走亲戚他肯定不会再带着馒头和油条,或者他干脆不再走亲戚,只是在微信上拜一下年,我们的过年越来越省事,人情味也淡了,一些文化也跟着作了古。
  年夜饭吃什么?现在这真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怎样有益于健康和搭配营养越来越成为一种学问。现在想来,一帮老少爷们再请老祖宗过年,肯定不会为一块方肉所动了,相比于食物的诱惑,他们更担心自己的血压和血糖。
  不论是“虎头鸡”还是”糊涂鸡”,还有外国的“肯某鸡”或“鸡腿堡”,他们无非都是炸鸡,但属于山东人的炸鸡可能只有一份,它浸淫了太多的往事,它属于齐鲁大地,是家的味道。想起它,那些游子们就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娘,于是归心似箭,向往着在吃年夜饭时捧起热气腾腾的瓷碗……
坊间
□ 刘玉林
  “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过年一道菜……”
  在以前的乡下,每到腊月,对着鸡笼里的鸡,老太太们都磨起了菜刀,一边磨一边用这首歌谣安慰心爱的公鸡和母鸡。在鸡窝是银行的年代,杀掉一只鸡总会让人心疼许久,但是过年不杀一只鸡,又拿什么填满亲人和孩子们的期望呢?
  山东人爱吃鸡,都吃成了文化。德州的扒鸡,临沂的炒鸡,济南的黄焖鸡……就连那山东省的行政地图,也总有人看着像烧鸡。要说在齐鲁大地最为普及的当数“虎头鸡”,也就是泰安一带所称的“糊涂鸡”,其实无非就是炸鸡块,然后上锅炖。汪曾祺在《汽锅鸡》中说到山东最有名的吃鸡方式,当数“炸八块”,大概就是这种。
  它到底是该叫“虎头鸡”还是“糊涂鸡”?有人说,这鸡块放进油里炸得焦黄又张牙舞爪,看着像虎头,所以应该叫“虎头鸡”。而有些人觉得它应该是“糊糊鸡”。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许多人都是要回家过年的,在以前的农村,过年总是要有点荤腥,即便没条件杀猪宰羊,但家家户户总是要杀一只鸡,剁得碎一点,蘸了面糊糊放在油锅里炸来炸去,一只鸡竟变成了老大一堆,过年来了客人没什么好招待,一锅白菜炖粉皮里抓上几把这样的炸鸡进去,总算能泛起许多油腥。可能吃不出多少鸡的味道,倒是时有鸡骨头塞入牙缝,那些炸鸡最后在碗里变成了一堆“面糊糊”,虽然你得用筷子仔细寻找鸡肉,但那些面糊糊也是用油炸过的,也算得上美味。许多成长于乡村的中老年人大都记得这道菜,那时可不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但粉皮还是比较容易买到,加上一只鸡,过年就足够了。
  当朋友在酒店里盛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发现里边竟然有粉皮,也有炸鸡块。他吃出了满头大汗,也吃出了几滴老泪,他说一碗鸡肉让他感觉回了家,也想起了已经过世的老娘,这“虎头鸡”,只有吃年夜饭时亲娘端上来才够味。
  说起年夜饭,难免会让人想起老家,在以前,乡下没有“年夜饭”。就是饺子也只有大年初一才吃得上,在年三十这一天,一帮老少爷们到祖坟上把“老祖宗”请到家中,虽然那只是一个牌位,但大伙一直觉得这样是和祖爷爷祖奶奶一起过年了。在牌位的上方一幅阔大的卷轴挂了起来,画轴上画了熙熙攘攘一群人,有兄弟妯娌和姐妹,在顶上堂屋坐着的老头老太慈眉善目,那大概就是“老祖宗”了,下面院子里都是他的子孙,在院墙外面追逐打闹放鞭炮的那群顽童也是。这画轴的寓意无非就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所以在山东有的地方叫“请影”,有的地方叫“请家堂”,还有的地方叫“请祖宗”,叫法不一而足。
  画轴挂起来,各家各户的“供样”就把牌位下边的八仙桌摆满了,有摁着红枣的年糕,有白馍与糖三角,最多的还是鸡肉丸子,还有的是上面洒了香菜的几块豆腐干……这都是孝敬老祖宗率先享用的。曾经有户人家的儿子在城里工作,过年带回来一块方形火腿,这东西农村的“社员”们都没见过,那么大一块肉摆在盘中也当了“供样”,煞是夺人眼眸。
  老祖宗既然请回了家,除夕夜一帮爷们都是要守夜的,要不守着那么多好吃的,把老祖宗撑坏了咋办?守着一堆好东西虽然不能吃,但他们讲究的都是吃,唠的多是自己从生产队分了多少口粮,领了多少工分,或者是分了多少粮票布票。然后就开始想象明天早上那顿饺子是什么滋味。最后他们把目光都投向了那块方肉火腿,一个个啧啧称奇,都觉得城里人是生活在天堂里,这东西他们都没见过,更没吃过,它该是什么味道呢?于是一帮老少爷们把嘎斯灯端了过来,围着火腿脑袋挤在一起,研究个没完……
  等到大年初一吃完午饭,鞭炮声中把老祖宗又送回坟园。于是那些供品都被各自端回了家,但当那户人家端起自己的方形火腿的时候觉得分量不对,于是一声惊呼——请老祖宗请出活的来了!
  他们家那块方形火腿已经被从底下掏空了,只剩了一个空壳子摆在盘子里,于是惊问是谁偷吃了,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当然是老祖宗了……
  乡下常有老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年关年关,过年不过是一道坎儿。不一定非得丰衣足食,有时一只鸡就足够了。听一个文友说以前有个老光棍,每年过年都挎着点馒头油条还有年糕四处走亲戚,在那时候这已经是不错的礼品了,在正月他基本每天都在亲戚家吃,他是顿顿鸡肉丸子炖粉皮,整个人都吃胖了,脸上都泛起了光,而他的那点礼品却一直都在,给谁家也不要,到最后都长了绿毛。
  但是有一次过年,一番谦让中他的那点礼品被自己的干爹全留下了,他的干爹留下的不只是馒头油条和年糕,而是他的许多顿炸鸡炖粉皮。因为他没有了继续走亲戚的资本,有人说,那年正月,光棍叔是最瘦的。
  何谓文化?一些东西约定俗成久了,就成了文化。在很多时候它来自我们的认识和习惯。这种习惯既是一种遵守,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像鸡肉丸子的味道粘在你的味蕾上,有它在,你就会不时想起家乡,于是思念就会油然而生。那位光棍大叔现在如果还在世,走亲戚他肯定不会再带着馒头和油条,或者他干脆不再走亲戚,只是在微信上拜一下年,我们的过年越来越省事,人情味也淡了,一些文化也跟着作了古。
  年夜饭吃什么?现在这真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怎样有益于健康和搭配营养越来越成为一种学问。现在想来,一帮老少爷们再请老祖宗过年,肯定不会为一块方肉所动了,相比于食物的诱惑,他们更担心自己的血压和血糖。
  不论是“虎头鸡”还是”糊涂鸡”,还有外国的“肯某鸡”或“鸡腿堡”,他们无非都是炸鸡,但属于山东人的炸鸡可能只有一份,它浸淫了太多的往事,它属于齐鲁大地,是家的味道。想起它,那些游子们就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娘,于是归心似箭,向往着在吃年夜饭时捧起热气腾腾的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