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在黑童话里做个璀璨的梦

2025-0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文荟
□ 十年砍柴
  《西游记》成书的明代,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已经熟透了,深入到普通人的骨髓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佛教也早就完成了本土化。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不仅仅指教义,而且指佛教徒的组织,即丛林制度的诞生。
  在《西游记》中,唐僧和三个弟子组成的取经团队,就近似一个有等级的行政机构,唐僧不仅仅是三人的师父,而且有行政责任和权力,是观音菩萨指定的团队领导。所以,一般弟子在时,唐僧是不用亲自出去化缘的,常有这样的场景,唐僧饿了或渴了,总是吩咐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中一人去找人家讨口水喝,讨口饭吃。懒惰的八戒常嘟嘟囔囔,很不痛快,认为支使自己是不公平的。悟空是大弟子,又因为本领最出众,他在三个徒弟中,也有特权,牵马、喂马、挑行李的辛苦活让八戒、沙僧二人承担。
  那么,在明白理解《西游记》里的世界是个等级社会的前提下,我们就能看出,悟空的人生道路,实则是一个草根阶层的子弟一点点混到上层社会的艰辛历程。
  悟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晓得父母是哪个。不像二郎神那样舅舅是玉皇大帝,也不像哪吒那样,爸爸是托塔李天王,这石猴和世间所有的贫寒子弟一样,一切要靠自己,要有相当的潜质,要努力学习,要敢于打拼,要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可能改变命运,否则一生就会沉入下层,出头无日。
  草根混世界,除了天资外,首先要靠胆识,没有胆识是不可能搏出来的,孙悟空也是如此。在混迹于花果山众猴之时,关键的一搏提升了他的地位,众猴发现飞瀑时,约定“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此种游戏规则和一群古惑仔刚混世界时没什么区别,胆大者当老大,不怕死是刚入江湖小人物最大的本钱。石猴成功了,带领群猴找到了一个洞天福地。
  但是石猴志存高远,决不愿当一个土皇上了却终生,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这和佛家所追求的一样,即是出离生死轮回,进入寂灭涅槃境界。心动不如行动,想到了马上去做,不怕前路多坎坷,这就是石猴超出众猴的地方,也是他成功的性格因素。
  石猴最初走的路并非追求出离生死的修行之路,而是和世上人一样,追求官场地位的奋斗之路。要得到官场地位,首先要有资本,没有好的出身,那么本领更为重要。比如你至少要考中举人、进士,或者在战场奋勇杀敌。石猴的出路和多数草根青年一样,离家远赴他乡,拜师求学。
  悟空经过了颇多周折,投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门下学艺。《金刚经》便是佛祖和须菩提师徒二人的问答记录,一如《论语》是孔圣人和诸弟子的谈话记录一样,佛祖和孔圣在世时,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文字,《金刚经》《论语》都是佛祖涅槃和孔圣辞世后,后代弟子聚集在一起,通过回忆记述而成的。
  注意,吴承恩编造出悟空拜佛祖的门生须菩提为师而非道教系统的神仙,大有讲究,一则是吴承恩对现实政治的一种曲折反映,吴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人生最重要的青壮年时期在嘉靖朝度过,而嘉靖是历史上有名的尊崇道教的皇帝,自己躲进深宫修道多年,并将一些道士封赠让科举、武功出身的文武大臣难以企及的爵位,因此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途中在一些小国碰到了执政者尊道抑佛,而在吴的笔下,佛教人士的法力和慈悲胜于道教人物,这说明他否定朝廷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二悟空这种出身,使他能够触犯天庭后,能劫后余生,戴罪立功,观音等佛门人士常在关键时刻搭救他,并非无由。
  也就是说,悟空这位小地方长大的有志青年,一开始就算跟对了人,伏脉千里,他事后的功业和这段留学生涯大有关联。在学艺期间,他也和多数聪明勤奋的草根弟子一样,深得师傅喜爱,佛法是智慧之学,而悟空悟性极高。祖师向弟子讲法时,只有他读懂了师父的暗示,因此三更半夜跑到师父的房中,师父将无上法诀传给了他。
  这一幕和《坛经》中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给六祖慧能何等相似。慧能幼时丧父,家道中落,流落岭南,卖柴为生。他极有悟性,去黄梅求见五祖恳请学佛时,五祖开玩笑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獦獠”之说乃中原人对岭南人的地域歧视,岭南人多半长得矮小干瘦,形如猿猴,悟空初次拜见祖师时,祖师也说他“你身躯虽是敝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悟空识得祖师盘中暗谜,暗中得师傅真传;慧能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让五祖识其有慧根,便半夜中传衣钵与他。
  一个道士带好些研究生,那些能得真传的一定是慧能和悟空这样刻苦而有悟性的青年。
  可悟空毕竟不是慧能……
文荟
□ 十年砍柴
  《西游记》成书的明代,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已经熟透了,深入到普通人的骨髓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佛教也早就完成了本土化。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不仅仅指教义,而且指佛教徒的组织,即丛林制度的诞生。
  在《西游记》中,唐僧和三个弟子组成的取经团队,就近似一个有等级的行政机构,唐僧不仅仅是三人的师父,而且有行政责任和权力,是观音菩萨指定的团队领导。所以,一般弟子在时,唐僧是不用亲自出去化缘的,常有这样的场景,唐僧饿了或渴了,总是吩咐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中一人去找人家讨口水喝,讨口饭吃。懒惰的八戒常嘟嘟囔囔,很不痛快,认为支使自己是不公平的。悟空是大弟子,又因为本领最出众,他在三个徒弟中,也有特权,牵马、喂马、挑行李的辛苦活让八戒、沙僧二人承担。
  那么,在明白理解《西游记》里的世界是个等级社会的前提下,我们就能看出,悟空的人生道路,实则是一个草根阶层的子弟一点点混到上层社会的艰辛历程。
  悟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晓得父母是哪个。不像二郎神那样舅舅是玉皇大帝,也不像哪吒那样,爸爸是托塔李天王,这石猴和世间所有的贫寒子弟一样,一切要靠自己,要有相当的潜质,要努力学习,要敢于打拼,要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可能改变命运,否则一生就会沉入下层,出头无日。
  草根混世界,除了天资外,首先要靠胆识,没有胆识是不可能搏出来的,孙悟空也是如此。在混迹于花果山众猴之时,关键的一搏提升了他的地位,众猴发现飞瀑时,约定“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此种游戏规则和一群古惑仔刚混世界时没什么区别,胆大者当老大,不怕死是刚入江湖小人物最大的本钱。石猴成功了,带领群猴找到了一个洞天福地。
  但是石猴志存高远,决不愿当一个土皇上了却终生,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这和佛家所追求的一样,即是出离生死轮回,进入寂灭涅槃境界。心动不如行动,想到了马上去做,不怕前路多坎坷,这就是石猴超出众猴的地方,也是他成功的性格因素。
  石猴最初走的路并非追求出离生死的修行之路,而是和世上人一样,追求官场地位的奋斗之路。要得到官场地位,首先要有资本,没有好的出身,那么本领更为重要。比如你至少要考中举人、进士,或者在战场奋勇杀敌。石猴的出路和多数草根青年一样,离家远赴他乡,拜师求学。
  悟空经过了颇多周折,投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门下学艺。《金刚经》便是佛祖和须菩提师徒二人的问答记录,一如《论语》是孔圣人和诸弟子的谈话记录一样,佛祖和孔圣在世时,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文字,《金刚经》《论语》都是佛祖涅槃和孔圣辞世后,后代弟子聚集在一起,通过回忆记述而成的。
  注意,吴承恩编造出悟空拜佛祖的门生须菩提为师而非道教系统的神仙,大有讲究,一则是吴承恩对现实政治的一种曲折反映,吴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人生最重要的青壮年时期在嘉靖朝度过,而嘉靖是历史上有名的尊崇道教的皇帝,自己躲进深宫修道多年,并将一些道士封赠让科举、武功出身的文武大臣难以企及的爵位,因此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途中在一些小国碰到了执政者尊道抑佛,而在吴的笔下,佛教人士的法力和慈悲胜于道教人物,这说明他否定朝廷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二悟空这种出身,使他能够触犯天庭后,能劫后余生,戴罪立功,观音等佛门人士常在关键时刻搭救他,并非无由。
  也就是说,悟空这位小地方长大的有志青年,一开始就算跟对了人,伏脉千里,他事后的功业和这段留学生涯大有关联。在学艺期间,他也和多数聪明勤奋的草根弟子一样,深得师傅喜爱,佛法是智慧之学,而悟空悟性极高。祖师向弟子讲法时,只有他读懂了师父的暗示,因此三更半夜跑到师父的房中,师父将无上法诀传给了他。
  这一幕和《坛经》中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给六祖慧能何等相似。慧能幼时丧父,家道中落,流落岭南,卖柴为生。他极有悟性,去黄梅求见五祖恳请学佛时,五祖开玩笑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獦獠”之说乃中原人对岭南人的地域歧视,岭南人多半长得矮小干瘦,形如猿猴,悟空初次拜见祖师时,祖师也说他“你身躯虽是敝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悟空识得祖师盘中暗谜,暗中得师傅真传;慧能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让五祖识其有慧根,便半夜中传衣钵与他。
  一个道士带好些研究生,那些能得真传的一定是慧能和悟空这样刻苦而有悟性的青年。
  可悟空毕竟不是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