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2025-01-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所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为呵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不断创新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强化预防干预,凝聚家校社工作合力,着力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主力军,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们保持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遵循的原则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学校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着以下原则,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为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展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主,强化学生对健康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为应对健康问题做好准备。
  重在预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并学会正确应对健康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完善服务。通过构建心理疾病预防与健康问题干预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勉互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系处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各环节开展健康问题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引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给学校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实践
  结合教学实际,学校尝试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心理联络员)—家长的责任链条,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及早发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征兆,抓好健康问题干预这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把即将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济南市教育学会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先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评摸排,将问卷结果录入统计软件,得到统计结果;然后分析和总结统计结果,最终做出结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分五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测评筛查、鉴别评估、甄别协助、干预救治、班级辅导。构建教师层面的服务、班主任层面的服务、学校层面的服务等多重服务体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的身心保持良好积极的状态。这套服务体系在中学生面临巨大压力的状况下,能够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对于维护与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中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其自信心和抗压能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多渠道宣传。通过国旗下演讲、公告栏宣传、印发“心理健康手册”、手抄报等,普及心理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积极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我化解和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
  各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活动,时间为8—10分钟,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辅导等内容为主,由班主任、道德与法治及心理健康教师执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掌握心理问题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强化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家校共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通过举办心理教育系列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分析学生心理方面的各种表现以及应激源、家庭教育误区,并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给家长提供客观、理性认识事物的观念、角度和方法,使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孩子心理健康创设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良好氛围。
  用好心理咨询室。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的各种设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早干预,并且对每一名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迄今为止,学校心理咨询室已接待学生及家长数百人次,有效发挥了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与否关乎其未来的成长。通过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学校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通过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强化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为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赵国田;济南市商河县沙河镇中心小学 赵晓婕)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所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为呵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不断创新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强化预防干预,凝聚家校社工作合力,着力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主力军,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们保持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遵循的原则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学校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着以下原则,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为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展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主,强化学生对健康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为应对健康问题做好准备。
  重在预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并学会正确应对健康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完善服务。通过构建心理疾病预防与健康问题干预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勉互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系处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各环节开展健康问题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引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给学校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实践
  结合教学实际,学校尝试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心理联络员)—家长的责任链条,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及早发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征兆,抓好健康问题干预这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把即将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济南市教育学会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先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评摸排,将问卷结果录入统计软件,得到统计结果;然后分析和总结统计结果,最终做出结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分五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测评筛查、鉴别评估、甄别协助、干预救治、班级辅导。构建教师层面的服务、班主任层面的服务、学校层面的服务等多重服务体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的身心保持良好积极的状态。这套服务体系在中学生面临巨大压力的状况下,能够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对于维护与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中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其自信心和抗压能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多渠道宣传。通过国旗下演讲、公告栏宣传、印发“心理健康手册”、手抄报等,普及心理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积极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我化解和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
  各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活动,时间为8—10分钟,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辅导等内容为主,由班主任、道德与法治及心理健康教师执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掌握心理问题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强化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家校共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通过举办心理教育系列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分析学生心理方面的各种表现以及应激源、家庭教育误区,并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给家长提供客观、理性认识事物的观念、角度和方法,使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孩子心理健康创设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良好氛围。
  用好心理咨询室。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的各种设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早干预,并且对每一名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迄今为止,学校心理咨询室已接待学生及家长数百人次,有效发挥了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与否关乎其未来的成长。通过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学校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通过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强化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为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赵国田;济南市商河县沙河镇中心小学 赵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