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性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5-01-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强
  
  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它肩负着培育学生优良道德素养、塑造学生坚强意志品格的重任。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进而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为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以“思辨”为核心,探讨建构思辨性课堂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在反思式的课堂中养成理性思维意识,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素养持续得到完善。
做好课堂备课
实现教学理念更新
  学生的学业表现可以在短时间里通过反复实践来提升,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品德素养呢?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做好充分的预习,关系到课堂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本,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对有趣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来建立起道德与法治思辨性课堂,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在教学《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安排一些家庭作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烟酒、毒品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烟酒、毒品的危害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就“吸毒、吸烟、酗酒对身体的损害”作较为详细的说明,让学生明白要远离烟酒、远离毒品,认识到吸毒是违法的行为。因为在上课之前做好了充足准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组织思辨性学习活动,这会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效果。
营造思考情景
激发学生思辨活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和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除了课本上的示例之外,很少将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弱,他们不会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去分析、推理和判断,也无法将自己对事情的观点用理论表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利的。而以思考情景作为媒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推理,以此来有效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在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心理特征,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目进行挑选和设置,以此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析推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高层次思考能力。此外,在确定思考情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提问,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寻求真理。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热门话题,营造具有启发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比如在“快乐学习”这一单元教学中,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发展过程需要依赖学习,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学习而不断发展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视并激励自己去解决他们在学业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信心。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来学习,请问大家对线上学习的优缺点怎么看待”,由此构建“网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的思考情景。教师运用热门话题,创设思考情景,能够指导学生运用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辨行为。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对小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单调和无聊。所以,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发展心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多元教学并不只是在课堂上,就课堂提问而言,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常见的问题有:“小明的这种做法,你们怎么看?”“课本上的人做得对吗?”此类提问有些老套,答案也很明显。对此,教师可以用现实中的实例来提问,将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都替换成学生自己,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除教师提出问题外,还可以采取学生对学生、分组问答等形式,并利用“开火车”“击鼓传花”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课程,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时,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复习前一节的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呢?”学生会提出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教师继续问:“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我们有哪些好的利用方法?”学生对此进行仔细的考虑,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废弃物的处置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实现废物利用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给他们看一些关于地球上的生态问题的视频,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利用假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到学校外面清扫垃圾。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菏泽市开发区广州路小学)
  □杨强
  
  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它肩负着培育学生优良道德素养、塑造学生坚强意志品格的重任。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进而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为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以“思辨”为核心,探讨建构思辨性课堂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在反思式的课堂中养成理性思维意识,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素养持续得到完善。
做好课堂备课
实现教学理念更新
  学生的学业表现可以在短时间里通过反复实践来提升,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品德素养呢?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做好充分的预习,关系到课堂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本,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对有趣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来建立起道德与法治思辨性课堂,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在教学《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安排一些家庭作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烟酒、毒品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烟酒、毒品的危害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就“吸毒、吸烟、酗酒对身体的损害”作较为详细的说明,让学生明白要远离烟酒、远离毒品,认识到吸毒是违法的行为。因为在上课之前做好了充足准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组织思辨性学习活动,这会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效果。
营造思考情景
激发学生思辨活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和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除了课本上的示例之外,很少将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弱,他们不会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去分析、推理和判断,也无法将自己对事情的观点用理论表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利的。而以思考情景作为媒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推理,以此来有效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在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心理特征,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目进行挑选和设置,以此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析推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高层次思考能力。此外,在确定思考情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提问,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寻求真理。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热门话题,营造具有启发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比如在“快乐学习”这一单元教学中,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发展过程需要依赖学习,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学习而不断发展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视并激励自己去解决他们在学业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信心。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来学习,请问大家对线上学习的优缺点怎么看待”,由此构建“网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的思考情景。教师运用热门话题,创设思考情景,能够指导学生运用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辨行为。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对小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单调和无聊。所以,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发展心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多元教学并不只是在课堂上,就课堂提问而言,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常见的问题有:“小明的这种做法,你们怎么看?”“课本上的人做得对吗?”此类提问有些老套,答案也很明显。对此,教师可以用现实中的实例来提问,将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都替换成学生自己,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除教师提出问题外,还可以采取学生对学生、分组问答等形式,并利用“开火车”“击鼓传花”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课程,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时,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复习前一节的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呢?”学生会提出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教师继续问:“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我们有哪些好的利用方法?”学生对此进行仔细的考虑,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废弃物的处置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实现废物利用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给他们看一些关于地球上的生态问题的视频,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利用假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到学校外面清扫垃圾。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菏泽市开发区广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