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4-12-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黄金燕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场所,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即对卓越与精进的不断追求,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关键品质之一,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追求极致、关注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社会意识与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高职院校应当从理论、实践与文化三个层面出发,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思政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必须在思政课课堂中带领学生厘清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和行为逻辑,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课堂实施策略包括:其一,导入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入董鹏、王斌俊、宰红斌等大国工匠代表人物的事迹,阐释他们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本地优秀工匠人物或合作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到课堂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心路历程,以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其二,开展专题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工匠精神设置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如设置“工匠精神与现代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何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如何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使其意识到工匠精神不仅包括对技术的追求,还包括对工作的责任与对社会的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各小组深入研究工匠精神,最后进行汇报和讨论,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其三,创设多媒体沉浸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融入工匠精神,如播放《大国工匠》《百年巨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那些在各自领域中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工匠们的真实故事,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教室中的VR设备创设沉浸空间,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工艺的制作过程,深入理解每一处细节的重要性。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直观观察和参与工艺的每个环节,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专注和努力。
注重思政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力量,进而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与责任感。其一,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可以围绕工匠精神主题设计竞赛,以“精准、细致、创新”为主题,要求参赛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高标准作业,鼓励学生展示自身专业技能,追求技术的极致和完美。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审标准,除评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外,还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赛后可进行总结与反馈,组织选手进行赛后演讲,分析在竞赛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工匠精神,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提升。其二,建设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工匠精神”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高端制造企业、手工艺企业等实习,带领学生直观观察工匠在追求卓越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恒心。在实习中,实习教师应结合学生职业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安排专职教师或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如何在工作中落实工匠精神。其三,组织社会服务项目。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可以设计“技能下乡”“技能服务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磨练自身职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技能下乡”志愿服务项目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农村地区,针对当地实际需求,利用所学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或医疗卫生知识,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指导和服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强化环境育人效果。其一,校园景观设计。在校园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经典工艺的设计元素,如传统技艺、地方特色建筑风格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在校园内设置工匠文化主题的雕塑、展板等,展示工匠精神典型案例和优秀工匠事迹,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工匠在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中的坚持与努力。还可以在校园的显眼位置张贴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标语,如专注、创新、追求卓越等,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激励学生。其二,学生社团发展。高职院校可鼓励学生自主成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学习社团,鼓励社团成员进行创新项目的合作与实践,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例如,开展环保项目、技术破解活动等,通过团队努力实现具体目标。其三,校园媒体环境。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校报等媒体,定期发布一些工艺技巧、职业发展建议,以及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名人访谈等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实用的技能指导,分享自己的见解与体验,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和当代意义。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自觉认同和追求,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路径,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桂教职成〔2022〕47号GXGZJG2022B137);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桂教思政〔2024〕2号2024LSZ015)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场所,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即对卓越与精进的不断追求,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关键品质之一,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追求极致、关注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社会意识与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高职院校应当从理论、实践与文化三个层面出发,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思政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必须在思政课课堂中带领学生厘清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和行为逻辑,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课堂实施策略包括:其一,导入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入董鹏、王斌俊、宰红斌等大国工匠代表人物的事迹,阐释他们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本地优秀工匠人物或合作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到课堂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心路历程,以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其二,开展专题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工匠精神设置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如设置“工匠精神与现代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何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如何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使其意识到工匠精神不仅包括对技术的追求,还包括对工作的责任与对社会的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各小组深入研究工匠精神,最后进行汇报和讨论,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其三,创设多媒体沉浸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融入工匠精神,如播放《大国工匠》《百年巨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那些在各自领域中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工匠们的真实故事,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教室中的VR设备创设沉浸空间,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工艺的制作过程,深入理解每一处细节的重要性。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直观观察和参与工艺的每个环节,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专注和努力。
注重思政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力量,进而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与责任感。其一,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可以围绕工匠精神主题设计竞赛,以“精准、细致、创新”为主题,要求参赛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高标准作业,鼓励学生展示自身专业技能,追求技术的极致和完美。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审标准,除评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外,还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赛后可进行总结与反馈,组织选手进行赛后演讲,分析在竞赛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工匠精神,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提升。其二,建设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工匠精神”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高端制造企业、手工艺企业等实习,带领学生直观观察工匠在追求卓越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恒心。在实习中,实习教师应结合学生职业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安排专职教师或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如何在工作中落实工匠精神。其三,组织社会服务项目。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可以设计“技能下乡”“技能服务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磨练自身职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技能下乡”志愿服务项目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农村地区,针对当地实际需求,利用所学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或医疗卫生知识,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指导和服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强化环境育人效果。其一,校园景观设计。在校园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经典工艺的设计元素,如传统技艺、地方特色建筑风格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在校园内设置工匠文化主题的雕塑、展板等,展示工匠精神典型案例和优秀工匠事迹,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工匠在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中的坚持与努力。还可以在校园的显眼位置张贴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标语,如专注、创新、追求卓越等,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激励学生。其二,学生社团发展。高职院校可鼓励学生自主成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学习社团,鼓励社团成员进行创新项目的合作与实践,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例如,开展环保项目、技术破解活动等,通过团队努力实现具体目标。其三,校园媒体环境。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校报等媒体,定期发布一些工艺技巧、职业发展建议,以及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名人访谈等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实用的技能指导,分享自己的见解与体验,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和当代意义。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自觉认同和追求,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路径,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桂教职成〔2022〕47号GXGZJG2022B137);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桂教思政〔2024〕2号2024LSZ0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