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化情境,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024-1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程建强
  
  高考地理越来越重视学生地理素质的考查,生活化情境试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地理生活化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将枯燥的知识融于现实生活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地理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地理脑、地理心。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初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广泛,且更看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需要学生在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作答。而地球的物理特性、地理坐标和时区、地壳板块理论、气候系统、地理坐标系统运用等知识点,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显得十分枯燥和抽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中生活化案例,并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或者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课堂上所听、所见、所学到的知识点,不仅能在高考中应试,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迷路时可以辨别方向、外出旅游可制定攻略、遇到自然灾害知道如何避险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个人生存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若想将生活中的情境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熟知课本中世界气候、地形地势、地球运动、气温变化等教学知识,更需要他们找出与知识点相对应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场景。或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理解和记忆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或是分析四川阿坝滑坡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指导学生学会避险救灾的方法;抑或制定旅游攻略,全方位了解目的地的气候特点及风土人情……这些生活化场景的引用均需要教师将地理知识与之完美串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提高信息搜索能力,更能对地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促进个人专业化成长。
  地理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生活化课程资源不足。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生活化情境合理地融入课堂。对于年龄较大、工作时间长、生活阅历比较丰富的教师而言,生活化教学不是难事,有些案例可以信手拈来。然而,对于刚刚上班或是阅历较少的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这就需要教育系统转变培训理念,少一些传统培训,多一些开放性、能够启发教师的培训,使年轻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探究,不断丰富生活化课程资源。
  “伪生活化”现象较为突出。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但有时会用力过度,远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并未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领会掌握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出现方向“跑偏”的情况。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雨差别知识点时,创设一人在山的这边爬、另一人在山的另一边爬,出现一人淋雨一人未淋雨的情况。很显然,这样的情况并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参与度不高,理解知识点并不透彻,并没有起到使抽象知识点具象化的作用。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式
  基于乡土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强调地理学习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家乡是学生从小生活的地方,借助乡土资源开展教学,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在讲解地形、气候等知识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不高,降水多不多,受什么性质的风影响?再如学习河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黄河岸边研学,梳理黄河水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探究济阳选址的区位因素,黄河的开发与治理等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多创设趣味小活动。对于枯燥且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设计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借助本地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认识济阳区的环境特征、地形特征,通过模拟有关济阳区城市规划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理解地理环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再如,在学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植被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收集纸壳、超轻黏土、木板、草粉等模型制作材料,参考图片和视频,制作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等自然景观模型,以此深入了解各分布区域的差异,加深知识点记忆。
  让生活情境与实践应用互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应试,更重要的是能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安排与之息息相关的任务。比如,国庆假期让每个学生制定一份自己最向往的城市旅游攻略,列举出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天气情况、热门美食等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出最优的旅行方案,助力学生决策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地。再如,北京是众多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之地,到天安门打卡看升国旗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引导学生计算不同季节的升国旗时间,使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要真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将生活化场景嵌入地理教学,让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制定旅游攻略、外出研学、讲解探险故事等方式,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使其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第一中学)
  □程建强
  
  高考地理越来越重视学生地理素质的考查,生活化情境试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地理生活化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将枯燥的知识融于现实生活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地理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地理脑、地理心。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初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广泛,且更看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需要学生在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作答。而地球的物理特性、地理坐标和时区、地壳板块理论、气候系统、地理坐标系统运用等知识点,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显得十分枯燥和抽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中生活化案例,并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或者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课堂上所听、所见、所学到的知识点,不仅能在高考中应试,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迷路时可以辨别方向、外出旅游可制定攻略、遇到自然灾害知道如何避险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个人生存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若想将生活中的情境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熟知课本中世界气候、地形地势、地球运动、气温变化等教学知识,更需要他们找出与知识点相对应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场景。或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理解和记忆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或是分析四川阿坝滑坡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指导学生学会避险救灾的方法;抑或制定旅游攻略,全方位了解目的地的气候特点及风土人情……这些生活化场景的引用均需要教师将地理知识与之完美串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提高信息搜索能力,更能对地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促进个人专业化成长。
  地理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生活化课程资源不足。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生活化情境合理地融入课堂。对于年龄较大、工作时间长、生活阅历比较丰富的教师而言,生活化教学不是难事,有些案例可以信手拈来。然而,对于刚刚上班或是阅历较少的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这就需要教育系统转变培训理念,少一些传统培训,多一些开放性、能够启发教师的培训,使年轻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探究,不断丰富生活化课程资源。
  “伪生活化”现象较为突出。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但有时会用力过度,远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并未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领会掌握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出现方向“跑偏”的情况。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雨差别知识点时,创设一人在山的这边爬、另一人在山的另一边爬,出现一人淋雨一人未淋雨的情况。很显然,这样的情况并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参与度不高,理解知识点并不透彻,并没有起到使抽象知识点具象化的作用。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式
  基于乡土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强调地理学习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家乡是学生从小生活的地方,借助乡土资源开展教学,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在讲解地形、气候等知识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不高,降水多不多,受什么性质的风影响?再如学习河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黄河岸边研学,梳理黄河水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探究济阳选址的区位因素,黄河的开发与治理等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多创设趣味小活动。对于枯燥且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设计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借助本地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认识济阳区的环境特征、地形特征,通过模拟有关济阳区城市规划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理解地理环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再如,在学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植被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收集纸壳、超轻黏土、木板、草粉等模型制作材料,参考图片和视频,制作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等自然景观模型,以此深入了解各分布区域的差异,加深知识点记忆。
  让生活情境与实践应用互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应试,更重要的是能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安排与之息息相关的任务。比如,国庆假期让每个学生制定一份自己最向往的城市旅游攻略,列举出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天气情况、热门美食等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出最优的旅行方案,助力学生决策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地。再如,北京是众多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之地,到天安门打卡看升国旗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引导学生计算不同季节的升国旗时间,使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要真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将生活化场景嵌入地理教学,让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制定旅游攻略、外出研学、讲解探险故事等方式,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使其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