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英语翻译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宋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承担着传递文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教育工作者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以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
思政教育融入翻译教学的困境有待解决
  当前,我国学校英语教学在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往往将翻译技能的传授视为教书育人的唯一任务,因此缺乏主动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和动力。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教材及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尚显不足。一方面,现有的翻译教材多聚焦于西方文化,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涉及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各高校在翻译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有的学校侧重文学翻译,有的则偏向法律翻译。这种专业方向的多样性虽然丰富了翻译教育内容,但也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而目前,针对特定翻译专业的校本教材开发尚显不足,使得思政元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显得不够紧密。
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第一,教师应当深入探究翻译的主题,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英语翻译教学,实现翻译技能训练与文化素养培养的相辅相成。例如,在探讨“合作与团结”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以名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导入教学,引领学生欣赏该名句并将其译为汉语。此举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多力量大”和靠团队力量取胜的道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先贤的思想精髓。第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只重视知识传授,同时应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取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翻译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思政元素紧密相连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价值。
避免“纸上谈兵”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与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结合,不可只局限于形式,而应在翻译实践中深入落实。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遇到中国化词语时,学生要深入调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宋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承担着传递文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教育工作者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以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
思政教育融入翻译教学的困境有待解决
  当前,我国学校英语教学在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往往将翻译技能的传授视为教书育人的唯一任务,因此缺乏主动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和动力。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教材及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尚显不足。一方面,现有的翻译教材多聚焦于西方文化,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涉及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各高校在翻译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有的学校侧重文学翻译,有的则偏向法律翻译。这种专业方向的多样性虽然丰富了翻译教育内容,但也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而目前,针对特定翻译专业的校本教材开发尚显不足,使得思政元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显得不够紧密。
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第一,教师应当深入探究翻译的主题,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英语翻译教学,实现翻译技能训练与文化素养培养的相辅相成。例如,在探讨“合作与团结”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以名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导入教学,引领学生欣赏该名句并将其译为汉语。此举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多力量大”和靠团队力量取胜的道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先贤的思想精髓。第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只重视知识传授,同时应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取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翻译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思政元素紧密相连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价值。
避免“纸上谈兵”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与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结合,不可只局限于形式,而应在翻译实践中深入落实。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遇到中国化词语时,学生要深入调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