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融入齐鲁医院一体化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
人才驱动,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
2024-11-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周欣怡 黄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7篇,核心论文121篇……这是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以下简称“齐鲁德医”)晒出的一张科研成绩单。自2022年1月全面融入齐鲁医院一体化建设以来,齐鲁德医利用资源平台优势,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为核心驱动力,提升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全力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
兴才强才,创新性设立驻京人才联络站
2023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人才发展论坛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人才政策推介会在北京召开,齐鲁德医创新性设立了驻京人才联络站,向19名柔性引进人才颁发聘书,现场与7家医疗合作机构代表和7名高层次人才进行了人才合作签约。
2022年以来,齐鲁德医共组织8批次紧缺人才面试面谈会,引进高层次及实用型人才23名,落实人才待遇1000余万元,开启了人才引育的新通道。
“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善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委负责,保障政策落实,加速沉淀人才底气,努力为齐鲁德医聚人气、聚资源,为齐鲁德医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党委书记陈鑫表示。
齐鲁德医党委办公室(组织科、人才办)副主任潘金鑫介绍,近年来,齐鲁德医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研究制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人才政策清单》,明确人才需求、引才育才政策、优秀人才评选、目标量化考核等政策,针对重点人才开展“一对一”服务模式,累计协助办理20人次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住房保障、配偶安置等事宜。
机制创新,树立“科主任责任制”管理思路
人才如活水,流则新,涌则强。为将人才引好、育好、用好,近年来,齐鲁德医始终走在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道路上。
近年来,以科室人才发展为落脚点,齐鲁德医树立了“科主任责任制”管理思路,明确了科室引才年度目标,将引才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树优挂钩,确保科主任每年至少引进1名副高级及以上实用型人才、培养1名青年人才,着力保障人才引进。
潘金鑫介绍,为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医院向德州市委提出申请,并成功组织开展备案制实用型人员岗位公开招聘,针对具备中级职称任职资格、三甲医院工作经历、硕士研究生条件的实用型人才公开招聘。
为精准靶向引才,齐鲁德医深化“人才引领校地合作计划”,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开展博士引进项目对接活动,建立高层次人才对接合作关系。
育才成才,实施海内外研修送培计划
齐鲁德医注重人才培养,实施“育苗”“优青”“杰青”人才选拔,与齐鲁医院开展联合培养,组织“齐鲁轮训”“齐鲁大讲堂”等活动,实现人才同质化发展。
为拓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齐鲁德医实施海内外研修送培计划,累计派出395人到英国布拉德福德皇家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所进修学习。
为鼓励职工提升学历,“护航”人才培养,齐鲁德医全额承担其攻读在职博士学费,并积极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平台。2023年引进1名博士全职进站,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在站博士16名。
为强化骨干人才培养,齐鲁德医落实“双主任”负责制,由齐鲁医院派驻专家在骨外科、普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担任临床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负责重点派驻科室的管理;医院设置执行主任辅助开展工作。齐鲁德医疼痛科主任肖建民便是医院骨干之一,在他的带领下,齐鲁德医疼痛诊疗中心从原来的4张床位,发展到如今的几十张床位。
激发活力,科研成果屡获殊荣
侯艳娇是齐鲁德医检验科副主任,她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ncRNA EPIC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介导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成功立项,实现了德州市国家级医学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为保障医院科研发展内驱动力,近三年来,医院出台《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学术假期管理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极大激发了职工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022年以来,齐鲁德医成功立项多项科研课题,涵盖国家级与省级多个层面。科研成果屡获殊荣,包括山东省档案学优秀成果奖3项,德州市科学技术奖48项,第十五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6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6项。医院累计备案自主项目400余项,论文投稿500余篇,已发表论文250余篇,已出版著作150余部,已授权专利10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表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度重视对齐鲁德医的人才帮扶,给予全方位、多维度的大力支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将继续履行使命与责任,与齐鲁德医共同开创共谋发展、院地共赢的新局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7篇,核心论文121篇……这是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以下简称“齐鲁德医”)晒出的一张科研成绩单。自2022年1月全面融入齐鲁医院一体化建设以来,齐鲁德医利用资源平台优势,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为核心驱动力,提升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全力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
兴才强才,创新性设立驻京人才联络站
2023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人才发展论坛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人才政策推介会在北京召开,齐鲁德医创新性设立了驻京人才联络站,向19名柔性引进人才颁发聘书,现场与7家医疗合作机构代表和7名高层次人才进行了人才合作签约。
2022年以来,齐鲁德医共组织8批次紧缺人才面试面谈会,引进高层次及实用型人才23名,落实人才待遇1000余万元,开启了人才引育的新通道。
“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善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委负责,保障政策落实,加速沉淀人才底气,努力为齐鲁德医聚人气、聚资源,为齐鲁德医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党委书记陈鑫表示。
齐鲁德医党委办公室(组织科、人才办)副主任潘金鑫介绍,近年来,齐鲁德医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研究制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人才政策清单》,明确人才需求、引才育才政策、优秀人才评选、目标量化考核等政策,针对重点人才开展“一对一”服务模式,累计协助办理20人次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住房保障、配偶安置等事宜。
机制创新,树立“科主任责任制”管理思路
人才如活水,流则新,涌则强。为将人才引好、育好、用好,近年来,齐鲁德医始终走在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道路上。
近年来,以科室人才发展为落脚点,齐鲁德医树立了“科主任责任制”管理思路,明确了科室引才年度目标,将引才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树优挂钩,确保科主任每年至少引进1名副高级及以上实用型人才、培养1名青年人才,着力保障人才引进。
潘金鑫介绍,为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医院向德州市委提出申请,并成功组织开展备案制实用型人员岗位公开招聘,针对具备中级职称任职资格、三甲医院工作经历、硕士研究生条件的实用型人才公开招聘。
为精准靶向引才,齐鲁德医深化“人才引领校地合作计划”,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开展博士引进项目对接活动,建立高层次人才对接合作关系。
育才成才,实施海内外研修送培计划
齐鲁德医注重人才培养,实施“育苗”“优青”“杰青”人才选拔,与齐鲁医院开展联合培养,组织“齐鲁轮训”“齐鲁大讲堂”等活动,实现人才同质化发展。
为拓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齐鲁德医实施海内外研修送培计划,累计派出395人到英国布拉德福德皇家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所进修学习。
为鼓励职工提升学历,“护航”人才培养,齐鲁德医全额承担其攻读在职博士学费,并积极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平台。2023年引进1名博士全职进站,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在站博士16名。
为强化骨干人才培养,齐鲁德医落实“双主任”负责制,由齐鲁医院派驻专家在骨外科、普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担任临床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负责重点派驻科室的管理;医院设置执行主任辅助开展工作。齐鲁德医疼痛科主任肖建民便是医院骨干之一,在他的带领下,齐鲁德医疼痛诊疗中心从原来的4张床位,发展到如今的几十张床位。
激发活力,科研成果屡获殊荣
侯艳娇是齐鲁德医检验科副主任,她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ncRNA EPIC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介导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成功立项,实现了德州市国家级医学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为保障医院科研发展内驱动力,近三年来,医院出台《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学术假期管理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极大激发了职工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022年以来,齐鲁德医成功立项多项科研课题,涵盖国家级与省级多个层面。科研成果屡获殊荣,包括山东省档案学优秀成果奖3项,德州市科学技术奖48项,第十五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6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6项。医院累计备案自主项目400余项,论文投稿500余篇,已发表论文250余篇,已出版著作150余部,已授权专利10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表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度重视对齐鲁德医的人才帮扶,给予全方位、多维度的大力支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将继续履行使命与责任,与齐鲁德医共同开创共谋发展、院地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