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扎根地方服务三农

潍坊科技学院:科研创新发力,深耕三农沃土

2024-11-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杜鹏 刘焕玲 刘杰
  
  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人才优势,有效搭建研发平台,组建科技攻关联合体,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科合作,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科研成果、人才技术交流共享,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打造了现代化蔬菜作物育种研发、蔬菜绿色防控、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体系,培育了一批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优特品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种业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潍科”智慧和力量。
致力蔬菜种子研发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
  学校搭建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及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发掘、整理、鉴定评价与创新等工作,建立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及资源共享平台,加快种业创新速度。
  学校建立高效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突出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挖掘与利用,加速蔬菜生物育种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开发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实用性分子标记,提高生物育种规模化应用水平。
  学校进行突破性蔬菜新品种选育,以常规育种技术为基础,结合分子手段、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培育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在品质、产量和抗性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
  学校还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与标准化集成,开展品种、栽培措施、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影响机制的研究,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蔬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学校高效聚集多方资源,建设种业发展智库、技术创新中心等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建公共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学校先后主持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蔬菜新品种38个、申请品种权保护29个,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致力蔬菜绿色防控
强化农业“生态保障力”
  学校大力建设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特色实验室,依托地方设施蔬菜产业,积极探索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构建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平台。学校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特色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
  学校还开展抗性诱导和健康栽培研究。通过物理诱导、化学诱导和生物诱导提高蔬菜种苗的抗性。如利用冷锻炼、干旱和高温诱导等技术激活蔬菜的抗性机制,提高其适应能力。
  学校攻关土壤处理和微生物应用,从高盐环境中筛选出耐盐碱解磷促生等功能性微生物菌株70余株,优化发酵条件,开发微生物菌剂,用于土壤微生物改良。
  学校开展物理和生物防治研究,采用物理阻隔、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害。开发各种类型诱虫灯、诱导剂,使用防虫网、杀虫灯等物理措施,以及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制剂等进行生物防治。筛选高效生防菌株27株,有效抑制番茄灰叶斑病、灰霉病、黄瓜靶斑病、叶霉病等20余种病原菌。
  学校推进科学用药和病害监测研究,在病害监测基础上,总结代表性病害发生规律及诱发条件,研发农药科学使用方案。同时研发免疫诱抗剂、生物农药等使用方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先后主持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6项,出版学术著作14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
致力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
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力”
  学校深入开展设施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研究与应用,牵头建设了寿光设施土壤档案馆。2015年开始对寿光孙集、田柳、洛城、纪台等乡镇(街道)的温室土壤长期连续取样;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成果系统整理汇总;全程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学校积极开展设施土壤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建设“智慧灌溉”研究团队,在智慧灌溉中水肥精准监测及智能决策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将智能传感器、遥感等监测技术与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建立作物光谱—水肥响应模型,通过小区试验探明土壤水肥对作物叶片表型的影响机理,为智慧灌溉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还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建立多领域专家团队,致力于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研究。开发出不同蔬菜秸秆炭化工艺,探索秸秆炭化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基于微生物强化菌剂秸秆肥料化、秸秆基质化、秸秆基料化关键技术研发系列成果。通过将蔬菜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蔬菜秸秆的全量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降低重茬病害发生,修复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善蔬菜根系环境,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学校先后主持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4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
  □杜鹏 刘焕玲 刘杰
  
  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人才优势,有效搭建研发平台,组建科技攻关联合体,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科合作,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科研成果、人才技术交流共享,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打造了现代化蔬菜作物育种研发、蔬菜绿色防控、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体系,培育了一批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优特品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种业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潍科”智慧和力量。
致力蔬菜种子研发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
  学校搭建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及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发掘、整理、鉴定评价与创新等工作,建立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及资源共享平台,加快种业创新速度。
  学校建立高效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突出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挖掘与利用,加速蔬菜生物育种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开发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实用性分子标记,提高生物育种规模化应用水平。
  学校进行突破性蔬菜新品种选育,以常规育种技术为基础,结合分子手段、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培育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在品质、产量和抗性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
  学校还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与标准化集成,开展品种、栽培措施、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影响机制的研究,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蔬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学校高效聚集多方资源,建设种业发展智库、技术创新中心等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建公共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学校先后主持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蔬菜新品种38个、申请品种权保护29个,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致力蔬菜绿色防控
强化农业“生态保障力”
  学校大力建设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特色实验室,依托地方设施蔬菜产业,积极探索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构建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平台。学校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特色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
  学校还开展抗性诱导和健康栽培研究。通过物理诱导、化学诱导和生物诱导提高蔬菜种苗的抗性。如利用冷锻炼、干旱和高温诱导等技术激活蔬菜的抗性机制,提高其适应能力。
  学校攻关土壤处理和微生物应用,从高盐环境中筛选出耐盐碱解磷促生等功能性微生物菌株70余株,优化发酵条件,开发微生物菌剂,用于土壤微生物改良。
  学校开展物理和生物防治研究,采用物理阻隔、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害。开发各种类型诱虫灯、诱导剂,使用防虫网、杀虫灯等物理措施,以及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制剂等进行生物防治。筛选高效生防菌株27株,有效抑制番茄灰叶斑病、灰霉病、黄瓜靶斑病、叶霉病等20余种病原菌。
  学校推进科学用药和病害监测研究,在病害监测基础上,总结代表性病害发生规律及诱发条件,研发农药科学使用方案。同时研发免疫诱抗剂、生物农药等使用方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先后主持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6项,出版学术著作14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
致力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
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力”
  学校深入开展设施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研究与应用,牵头建设了寿光设施土壤档案馆。2015年开始对寿光孙集、田柳、洛城、纪台等乡镇(街道)的温室土壤长期连续取样;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成果系统整理汇总;全程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学校积极开展设施土壤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建设“智慧灌溉”研究团队,在智慧灌溉中水肥精准监测及智能决策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将智能传感器、遥感等监测技术与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建立作物光谱—水肥响应模型,通过小区试验探明土壤水肥对作物叶片表型的影响机理,为智慧灌溉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还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建立多领域专家团队,致力于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研究。开发出不同蔬菜秸秆炭化工艺,探索秸秆炭化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基于微生物强化菌剂秸秆肥料化、秸秆基质化、秸秆基料化关键技术研发系列成果。通过将蔬菜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蔬菜秸秆的全量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降低重茬病害发生,修复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善蔬菜根系环境,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学校先后主持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4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