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路径
2024-1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孙荷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英语翻译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高校英语翻译专业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训,让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更加熟悉,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加强教师跨文化教学的认知
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英语教师应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制定好课程计划,找准教学目标。同时,高校英语教师应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将跨文化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应遵循文化平等的理念,采取平等的视角看待中西方文化,在融合的进程中采取中间立场,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文化的强化学习,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次,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将跨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遵循兴趣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具有文化鉴别意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讲解,正确、恰当地表达译文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体会到跨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与跨文化有关的单词,在翻译教学的时候向学生展示并分享这些单词,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强化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培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翻译知识,还可以获得跨文化词汇,把握单词后面隐藏的文化含义,从而提升翻译能力。
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督促学生注意与语言文化有关的信息,以充实目标语言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读一些有关不同文化的书、欣赏具有鲜明英语特色的英文电影、研读与研究国外文献期刊,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底蕴。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上社交平台等途径与目标语言国家的人们沟通,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增强英语翻译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要随时代潮流对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角色表演,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案例研究,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遇到的困难并解答,提高翻译技巧。英语翻译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学科教学,而是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较强综合能力的英语翻译人才。比如,高校可以将翻译课程与国际商务、法学、医学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名词的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要注重科学与技术的运用,要主动运用现代技术,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来完善英语翻译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时间。同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起来。
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通过网络、英语教材等多种途径,丰富英语文化知识,编制英语翻译类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英语史、英语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地感受人文教育。同时,在网上向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资料。此外,高校应在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学,建立一套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并与特定的英语翻译课程相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面向市场、突出翻译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是我国英语翻译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出台相应的政策,使翻译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校要高度重视英语翻译课程的有关规定,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和研讨会等形式,让教师对相关文件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将文件精神纳入教学规划及年度工作指标之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根据翻译专业的地位、发展取向、专业优势等多方面来制定英语翻译教学的具体策略。高校应该主动和企业进行合作,掌握实时、前瞻性的市场资讯,更好地把握产业动向和人才需求,通过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深入到市场中去,让教育更接近实践,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相关的翻译项目和实习,以仿真练习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企业对翻译工作的现实需求。
另外,在跨文化视角下,高校应制定相应制度,促进师资队伍成长。高校可举办多学科师资训练及讲座,并提供有关的教育资料及辅导。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英语阅读材料,扩大英语教学的广度。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提升自己阅读理解与独立思维的能力,藉此来激起对英语文学、历史、社会等领域的探究兴趣,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翻译技巧加以变通。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英语翻译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高校英语翻译专业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训,让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更加熟悉,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加强教师跨文化教学的认知
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英语教师应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制定好课程计划,找准教学目标。同时,高校英语教师应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将跨文化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应遵循文化平等的理念,采取平等的视角看待中西方文化,在融合的进程中采取中间立场,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文化的强化学习,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次,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将跨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遵循兴趣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具有文化鉴别意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讲解,正确、恰当地表达译文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体会到跨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与跨文化有关的单词,在翻译教学的时候向学生展示并分享这些单词,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强化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培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翻译知识,还可以获得跨文化词汇,把握单词后面隐藏的文化含义,从而提升翻译能力。
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督促学生注意与语言文化有关的信息,以充实目标语言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读一些有关不同文化的书、欣赏具有鲜明英语特色的英文电影、研读与研究国外文献期刊,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底蕴。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上社交平台等途径与目标语言国家的人们沟通,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增强英语翻译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要随时代潮流对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角色表演,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案例研究,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遇到的困难并解答,提高翻译技巧。英语翻译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学科教学,而是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较强综合能力的英语翻译人才。比如,高校可以将翻译课程与国际商务、法学、医学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名词的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要注重科学与技术的运用,要主动运用现代技术,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来完善英语翻译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时间。同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起来。
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通过网络、英语教材等多种途径,丰富英语文化知识,编制英语翻译类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英语史、英语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地感受人文教育。同时,在网上向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资料。此外,高校应在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学,建立一套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并与特定的英语翻译课程相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面向市场、突出翻译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是我国英语翻译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出台相应的政策,使翻译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校要高度重视英语翻译课程的有关规定,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和研讨会等形式,让教师对相关文件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将文件精神纳入教学规划及年度工作指标之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根据翻译专业的地位、发展取向、专业优势等多方面来制定英语翻译教学的具体策略。高校应该主动和企业进行合作,掌握实时、前瞻性的市场资讯,更好地把握产业动向和人才需求,通过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深入到市场中去,让教育更接近实践,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相关的翻译项目和实习,以仿真练习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企业对翻译工作的现实需求。
另外,在跨文化视角下,高校应制定相应制度,促进师资队伍成长。高校可举办多学科师资训练及讲座,并提供有关的教育资料及辅导。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英语阅读材料,扩大英语教学的广度。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提升自己阅读理解与独立思维的能力,藉此来激起对英语文学、历史、社会等领域的探究兴趣,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翻译技巧加以变通。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