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与培育策略

2024-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松 宋庆华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关乎未来的成长轨迹。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初中生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其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促使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一些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频频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强化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家庭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家庭在氛围营造上存在不足,导致孩子不能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一些家庭内部有着一定的矛盾,父母之间常常吵架,甚至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继而让孩子长期处于压抑和焦虑的环境中。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亲子活动,这种疏离感,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独无助。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很多事情都包办,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还有一些家长采用专制教育方式,过度控制和压制孩子,这可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影响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校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校虽然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进行了投入,但存在很多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会厌学,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校园文化氛围不佳,缺乏积极向上的元素,一些学校可能过分强调成绩排名,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还有一些学校存在欺凌、暴力等不良现象,这些负面因素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也没有举办对应的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有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社会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此维度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社会价值观扭曲,比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这会导致学生形成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网络暴力或者色情等不良内容,可能引发学生去模仿和尝试,由此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但是其中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可能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一些社区存在安全隐患和不良风气,部分同伴群体也存在拉帮结派、欺负弱小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可能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
  家庭教育维度。要想切实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效能,家长应努力去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争吵或者冲突的情况。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积极组织家庭活动,参与到户外活动、亲子游戏中去,增进亲子关系。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进。家长要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一方面,不要溺爱孩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专制教育,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同时,家长还需要注重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鼓励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困难。
  学校教育维度。学校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期间,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还可以引入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相关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设立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中心,为开展学生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奠定基础。
  社会教育维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来传播正能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让中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并体验奉献的快乐和意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引导工作。一方面,建立网络信息审核机制,以过滤掉不良信息和有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来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鼓励中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
  综上所述,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期间,要正确理解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据此从多个角度入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建立完善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机制。
  (作者单位:商河县殷巷中学、商河县第一中学)
            
  □刘松 宋庆华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关乎未来的成长轨迹。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初中生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其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促使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一些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频频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强化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家庭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家庭在氛围营造上存在不足,导致孩子不能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一些家庭内部有着一定的矛盾,父母之间常常吵架,甚至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继而让孩子长期处于压抑和焦虑的环境中。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亲子活动,这种疏离感,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独无助。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很多事情都包办,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还有一些家长采用专制教育方式,过度控制和压制孩子,这可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影响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校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校虽然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进行了投入,但存在很多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会厌学,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校园文化氛围不佳,缺乏积极向上的元素,一些学校可能过分强调成绩排名,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还有一些学校存在欺凌、暴力等不良现象,这些负面因素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也没有举办对应的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有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社会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此维度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社会价值观扭曲,比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这会导致学生形成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网络暴力或者色情等不良内容,可能引发学生去模仿和尝试,由此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但是其中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可能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一些社区存在安全隐患和不良风气,部分同伴群体也存在拉帮结派、欺负弱小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可能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
  家庭教育维度。要想切实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效能,家长应努力去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争吵或者冲突的情况。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积极组织家庭活动,参与到户外活动、亲子游戏中去,增进亲子关系。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进。家长要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一方面,不要溺爱孩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专制教育,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同时,家长还需要注重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鼓励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困难。
  学校教育维度。学校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期间,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还可以引入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相关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设立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中心,为开展学生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奠定基础。
  社会教育维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来传播正能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让中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并体验奉献的快乐和意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引导工作。一方面,建立网络信息审核机制,以过滤掉不良信息和有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来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鼓励中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
  综上所述,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期间,要正确理解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据此从多个角度入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建立完善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机制。
  (作者单位:商河县殷巷中学、商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