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主题阅读”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4-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贤凤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获得知识的方式,又是培养语言、逻辑、情感认知等能力的有效方法。“主题阅读”属于全新的阅读方式,它以一个具体的话题为中心,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深度、广度的阅读。主题阅读既可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又可以使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自主探索、主动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教材为中心 确立主题阅读方向
  主题阅读作为具有明确目标的课堂学习方式,需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时,要密切关注课文内容,深入剖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构建前后观照、环环紧扣的主题阅读模式,帮助学生完整认识单元内容。教师也要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美丽事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一单元有《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等4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侧面展示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白鹭》以散文形式表现出作家对自然美的不懈追寻;《落花生》用朴素的话语表达着人生真谛;《桂花雨》借着诗人思乡之情,使人感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珍珠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主题背景下,教师可以把“万物有灵”这一主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另外,通过选取《夹竹桃》《白杨》等与主题有关的辅助文章,加深学生对这类题材文章的认知,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借物喻人”的技巧,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强课堂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与沟通,让他们就某一主题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更多讨论与沟通的机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所读的内容,提升学生运用语言与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文章《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穷人》和《在柏林》两篇文章,然后再从3个段落中找到描写角色外表特点和内心活动的语句,从而来比较3位作家在刻画角色方面的差异。通过《桥》一文中角色外表特点及内心描述,学生可以了解,作家通过描绘主角在大难面前的坚持,进而刻画出一个勇敢、负责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对《穷人》解读可以发现作家通过对主人公人生境遇、心态的描写,表现出其顽强不屈的品格;而在《在柏林》一文中,则可以看到作家通过对主人公语言和行为进行细致描写,展现出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他们的人生状态。对3篇文章进行解读与剖析,学生会渐渐发现,尽管3部作品的描述目标各不相同,但是3部作品的作家都将角色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创设主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既可以把相同主题下的课文连接起来,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单元阅读中。主题情境有丰富多彩的类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了解,从而让学生与文章或作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创设情境,用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利用民间风俗作为主题情境进行创造性教学,进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部纪录影片来展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春节习俗、各地美食、腊八粥制作、二十四节气以及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复习,并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视频中都有什么传统文化元素,大家对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还有什么其他的传统文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热烈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情境是进行主题性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创设主题情境不但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体会作品的韵味,营造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主题阅读质量
  教师可以运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朗读法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之上,它提倡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来感受文章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阅读情绪,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朗读文章,在演示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表达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并为学生作示范,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时候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运用注释式阅读法,帮助学生深化对题目的理解。注释式阅读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勾勒出阅读文章主题,在明了学习的主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默读,学生可以一边默念课文,一边运用直线、波浪线、双直线等对自己看不懂的句子、有意思的句子、有启发的句子作标记和说明。教师应该在注释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注释内容,从而间接地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
  (作者单位:菏泽市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贤凤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获得知识的方式,又是培养语言、逻辑、情感认知等能力的有效方法。“主题阅读”属于全新的阅读方式,它以一个具体的话题为中心,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深度、广度的阅读。主题阅读既可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又可以使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自主探索、主动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教材为中心 确立主题阅读方向
  主题阅读作为具有明确目标的课堂学习方式,需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时,要密切关注课文内容,深入剖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构建前后观照、环环紧扣的主题阅读模式,帮助学生完整认识单元内容。教师也要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美丽事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一单元有《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等4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侧面展示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白鹭》以散文形式表现出作家对自然美的不懈追寻;《落花生》用朴素的话语表达着人生真谛;《桂花雨》借着诗人思乡之情,使人感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珍珠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主题背景下,教师可以把“万物有灵”这一主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另外,通过选取《夹竹桃》《白杨》等与主题有关的辅助文章,加深学生对这类题材文章的认知,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借物喻人”的技巧,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强课堂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与沟通,让他们就某一主题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更多讨论与沟通的机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所读的内容,提升学生运用语言与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文章《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穷人》和《在柏林》两篇文章,然后再从3个段落中找到描写角色外表特点和内心活动的语句,从而来比较3位作家在刻画角色方面的差异。通过《桥》一文中角色外表特点及内心描述,学生可以了解,作家通过描绘主角在大难面前的坚持,进而刻画出一个勇敢、负责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对《穷人》解读可以发现作家通过对主人公人生境遇、心态的描写,表现出其顽强不屈的品格;而在《在柏林》一文中,则可以看到作家通过对主人公语言和行为进行细致描写,展现出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他们的人生状态。对3篇文章进行解读与剖析,学生会渐渐发现,尽管3部作品的描述目标各不相同,但是3部作品的作家都将角色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创设主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既可以把相同主题下的课文连接起来,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单元阅读中。主题情境有丰富多彩的类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了解,从而让学生与文章或作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创设情境,用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利用民间风俗作为主题情境进行创造性教学,进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部纪录影片来展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春节习俗、各地美食、腊八粥制作、二十四节气以及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复习,并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视频中都有什么传统文化元素,大家对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还有什么其他的传统文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热烈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情境是进行主题性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创设主题情境不但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体会作品的韵味,营造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主题阅读质量
  教师可以运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朗读法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之上,它提倡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来感受文章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阅读情绪,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朗读文章,在演示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表达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并为学生作示范,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时候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运用注释式阅读法,帮助学生深化对题目的理解。注释式阅读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勾勒出阅读文章主题,在明了学习的主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默读,学生可以一边默念课文,一边运用直线、波浪线、双直线等对自己看不懂的句子、有意思的句子、有启发的句子作标记和说明。教师应该在注释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注释内容,从而间接地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
  (作者单位:菏泽市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