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速集团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提升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
深耕“一带一路” 建造“未来之路”
2024-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塞尔维亚多瑙走廊快速路
|
□ 本报记者 常青 本报通讯员 戎宁
金秋时节,天高云阔。巴尔干半岛,位于塞尔维亚的多瑙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中塞友谊源远流长。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市中心,一座颇具中国古代山水画风格的白色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门前的孔子塑像充分彰显了其中国“本色”,这就是由山东高速集团承建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
细细寻觅塞尔维亚的山东印记,还有很多:已建成的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一路向南,惠及沿线400余万民众;位于塞尔维亚中西部的瓦列沃快速路项目正在朝年底通车作最后冲刺;被誉为塞尔维亚“未来之路”的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将于明年将“未来”变为现实。
深耕塞尔维亚十余年,山东高速集团已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中国名片”。作为山东省属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多年来,山东高速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构建国际化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彰显着中国企业风采。
优质建造筑牢“硬联通”
一家地方国企,如何能在1万公里外的欧洲国度站稳脚跟?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时间指针拨回到2013年:山东高速集团成功拿下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商务合同,承建该项目的第三、五标段。这条高速公路不仅是塞尔维亚最高效便捷、安全稳定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成通车的首条高速公路。
山东高速集团随即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项目管理团队,誓要把项目打造成海外项目的“标杆”。项目团队明白,这个项目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海外工程建设机遇,更是打开塞尔维亚市场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的关键“钥匙”。
在这片并不熟悉的土地上,项目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面对当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团队成员顶着高温徒步涉水勘探现场,易稿十数次制订最优方案;面对地基松软且刚经受洪灾的沼泽路段,他们反挖填砂、抛石挤淤,用一层层“钢筋铁骨”为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地基;面对涌水、突泥频发的布兰契奇隧道,他们采用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早封闭等方式,完成了“瓷器上打洞”的不可能任务。
2019年8月,历时整整5年的辛勤建设,E763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出席通车仪式,乘坐敞篷巴士视察了高速公路,对山东高速集团这家中国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地时间9月4日,记者乘车行驶在E763高速公路上,感到道路平坦宽阔,路侧风景秀丽,路上车流不断,井然有序。据介绍,自通车以来,E763高速公路极大方便了沿线群众的出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经过时间检验,E763被第三方机构评定为欧洲质量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摘得中国公路行业质量最高奖——李春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奖项的境外项目。
凭借E763高速公路项目树立的良好口碑,山东高速集团在高速公路的发源地欧洲擦亮了“山高品牌”,相继在中东欧多个国家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房建等项目,总合同额超过210亿元。
当地时间9月9日上午,由山东高速集团承建的塞尔维亚兹雷尼亚宁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是《中塞基础设施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框架下首个由中企实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项目,也是截至目前山东企业“走出去”在塞实施的最大基建项目。
立足山东,放眼全球,山东高速集团的脚步不止于中东欧。在东南亚,越南河内至海防高速公路项目,实现越南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在中亚,哈萨克斯坦TKU国家级公路改造项目,是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实施的首个公路改造工程;在非洲,援马拉维M1公路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工程质量被评定为优良……目前,山东高速集团经营领域涉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居第64位,在地方国有企业中位列第一。
产业链“抱团出海”发力“软联通”
当地时间9月6日,记者来到了塞尔维亚的边境小城戈卢巴茨。虽然人口不多,但这座小城是塞尔维亚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中戈卢巴茨要塞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超过200万游客来此参观。然而,因道路等级、承载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条通往这里的快速路建成后,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带一路”标志工程,连接塞尔维亚北部城市波扎雷瓦茨与戈卢巴茨的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贝尔格莱德到戈卢巴茨将至少节省一半时间,将有效带动塞尔维亚东部工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缺乏东部快速大通道的塞尔维亚而言,这个项目至关重要,因此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称之为“未来之路”。
记者了解到,与此前海外项目多采用国外设计公司不同,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由山东高速集团旗下山东省交通设计集团承担设计任务,实现了设计咨询业务海外市场的重大突破,为今后独立开展业务奠定基础。
这是山东高速集团“内部协同、抱团出海”的一次生动实践。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山东高速集团持续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深挖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物资建材、运营管理等业务潜能,带动新材料、智慧交通、绿色能源等新兴业务共同进军国际市场,打造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国际业务新格局。
乘车来到多瑙走廊快速路营地,一排排分布式光伏板整齐排列在营地的空地上,光伏停车棚采取双面采光,发电效率更高。在监控室,智慧管控平台可以对工程重要点位以及营地进行实时监控,以保障项目建设的安全与质量。“山东的路”带来的不仅是优质的建造,还有绿色、智慧的新技术与新理念。
能携新技术、新理念共同“出海”,得益于山东高速集团组建的一支支“联合舰队”。为了提速优势资源“走出去”步伐,山东高速集团整合内部专业优势资源成立专业合资公司,持续打造交通主业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新优势,助力国际业务发展由“高速”迈向“高质”:国际设计公司获得塞尔维亚结构、道路设计双资质,是首个在塞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积极探索境外工程全过程代管服务模式,为海外项目管理赋能;国际建材公司聚焦沥青、钢材和水泥等品类,稳妥布局境外市场。
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在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化产业版图上,越来越多的“山高标准”“山高方案”在世界各地扎根生长,为“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贡献“山高力量”。
属地化运营实现“心联通”
当地时间9月7日早上,贝尔格莱德飘起了小雨,却没有阻挡游客来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一上午,记者看到不断有中国游客来到文化中心外的纪念牌献花,表达对逝去同胞的敬意。
这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地方。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屹立在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上,成为中塞“铁杆友谊”的象征,为中塞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打开新渠道。
2021年,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西巴尔干地区首个中国文化中心,大厦门口的街道被更名为“孔子大街”,这里已成为塞尔维亚及中东欧民众了解中国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已引入了三一重工、海南航空等26家中资企业进驻,成为中资企业在塞尔维亚的“大本营”,某种意义上,山东高速集团也成为中资企业到当地寻求合作、开拓市场的“向导”。
塞尔维亚女孩娜塔莎是山东高速集团来到塞尔维亚后招募的第一名当地员工,从事翻译工作,至今已有11年。十多年的共事,让娜塔莎对于这个来自中国山东的团队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悄然间融入了这个跨越国别的“家庭”。在娜塔莎看来,山东高速集团的项目团队尊重当地的规则、标准、法律以及习俗文化,这些年经历了从完全陌生到逐渐学习、融入,再到如今寻找融合发展之道的过程。在她看来,山东高速集团来到塞尔维亚,不仅是来承接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的,也带着善意与友谊,为当地人民提供帮助,为塞尔维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塞尔维亚洪灾的艰难时刻,向受灾农户赠予优良品种奶牛,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向塞尔维亚政府、波黑塞族共和国政府捐赠药品和防疫物资。“山东的路”不仅是建设的“金字招牌”,也是共筑铁杆友谊的桥梁。
“我现在从事公司塞籍员工的招聘工作,我当年是第一个,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娜塔莎所言,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属地化运营是山东高速集团的战略核心,通过提供就业、技术培训、文化交流等方式,充分融入当地社会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塞尔维亚,仅E763高速公路项目,施工高峰期时就有1000多名当地工人参与。
此外,山东高速集团还与贝尔格莱德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校方为集团提供本地化的信息交流和专业的技术支持,由集团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十多年来,已有70多名塞尔维亚员工成长为欧洲团队的中坚力量。
娜塔莎说,如今茶变成了她最爱的冬季饮品,山东的同事也爱上了喝咖啡,大家最喜欢的团建活动是包饺子和户外烤肉,会一起度过中塞两国的传统节日。随着一个个带有山东印记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塞尔维亚落地生根,中塞两国的深厚情谊与动人故事也将不断上演。
金秋时节,天高云阔。巴尔干半岛,位于塞尔维亚的多瑙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中塞友谊源远流长。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市中心,一座颇具中国古代山水画风格的白色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门前的孔子塑像充分彰显了其中国“本色”,这就是由山东高速集团承建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
细细寻觅塞尔维亚的山东印记,还有很多:已建成的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一路向南,惠及沿线400余万民众;位于塞尔维亚中西部的瓦列沃快速路项目正在朝年底通车作最后冲刺;被誉为塞尔维亚“未来之路”的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将于明年将“未来”变为现实。
深耕塞尔维亚十余年,山东高速集团已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中国名片”。作为山东省属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多年来,山东高速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构建国际化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彰显着中国企业风采。
优质建造筑牢“硬联通”
一家地方国企,如何能在1万公里外的欧洲国度站稳脚跟?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时间指针拨回到2013年:山东高速集团成功拿下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商务合同,承建该项目的第三、五标段。这条高速公路不仅是塞尔维亚最高效便捷、安全稳定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成通车的首条高速公路。
山东高速集团随即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项目管理团队,誓要把项目打造成海外项目的“标杆”。项目团队明白,这个项目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海外工程建设机遇,更是打开塞尔维亚市场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的关键“钥匙”。
在这片并不熟悉的土地上,项目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面对当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团队成员顶着高温徒步涉水勘探现场,易稿十数次制订最优方案;面对地基松软且刚经受洪灾的沼泽路段,他们反挖填砂、抛石挤淤,用一层层“钢筋铁骨”为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地基;面对涌水、突泥频发的布兰契奇隧道,他们采用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早封闭等方式,完成了“瓷器上打洞”的不可能任务。
2019年8月,历时整整5年的辛勤建设,E763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出席通车仪式,乘坐敞篷巴士视察了高速公路,对山东高速集团这家中国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地时间9月4日,记者乘车行驶在E763高速公路上,感到道路平坦宽阔,路侧风景秀丽,路上车流不断,井然有序。据介绍,自通车以来,E763高速公路极大方便了沿线群众的出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经过时间检验,E763被第三方机构评定为欧洲质量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摘得中国公路行业质量最高奖——李春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奖项的境外项目。
凭借E763高速公路项目树立的良好口碑,山东高速集团在高速公路的发源地欧洲擦亮了“山高品牌”,相继在中东欧多个国家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房建等项目,总合同额超过210亿元。
当地时间9月9日上午,由山东高速集团承建的塞尔维亚兹雷尼亚宁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是《中塞基础设施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框架下首个由中企实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项目,也是截至目前山东企业“走出去”在塞实施的最大基建项目。
立足山东,放眼全球,山东高速集团的脚步不止于中东欧。在东南亚,越南河内至海防高速公路项目,实现越南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在中亚,哈萨克斯坦TKU国家级公路改造项目,是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实施的首个公路改造工程;在非洲,援马拉维M1公路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工程质量被评定为优良……目前,山东高速集团经营领域涉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居第64位,在地方国有企业中位列第一。
产业链“抱团出海”发力“软联通”
当地时间9月6日,记者来到了塞尔维亚的边境小城戈卢巴茨。虽然人口不多,但这座小城是塞尔维亚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中戈卢巴茨要塞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超过200万游客来此参观。然而,因道路等级、承载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条通往这里的快速路建成后,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带一路”标志工程,连接塞尔维亚北部城市波扎雷瓦茨与戈卢巴茨的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贝尔格莱德到戈卢巴茨将至少节省一半时间,将有效带动塞尔维亚东部工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缺乏东部快速大通道的塞尔维亚而言,这个项目至关重要,因此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称之为“未来之路”。
记者了解到,与此前海外项目多采用国外设计公司不同,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由山东高速集团旗下山东省交通设计集团承担设计任务,实现了设计咨询业务海外市场的重大突破,为今后独立开展业务奠定基础。
这是山东高速集团“内部协同、抱团出海”的一次生动实践。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山东高速集团持续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深挖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物资建材、运营管理等业务潜能,带动新材料、智慧交通、绿色能源等新兴业务共同进军国际市场,打造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国际业务新格局。
乘车来到多瑙走廊快速路营地,一排排分布式光伏板整齐排列在营地的空地上,光伏停车棚采取双面采光,发电效率更高。在监控室,智慧管控平台可以对工程重要点位以及营地进行实时监控,以保障项目建设的安全与质量。“山东的路”带来的不仅是优质的建造,还有绿色、智慧的新技术与新理念。
能携新技术、新理念共同“出海”,得益于山东高速集团组建的一支支“联合舰队”。为了提速优势资源“走出去”步伐,山东高速集团整合内部专业优势资源成立专业合资公司,持续打造交通主业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新优势,助力国际业务发展由“高速”迈向“高质”:国际设计公司获得塞尔维亚结构、道路设计双资质,是首个在塞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积极探索境外工程全过程代管服务模式,为海外项目管理赋能;国际建材公司聚焦沥青、钢材和水泥等品类,稳妥布局境外市场。
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在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化产业版图上,越来越多的“山高标准”“山高方案”在世界各地扎根生长,为“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贡献“山高力量”。
属地化运营实现“心联通”
当地时间9月7日早上,贝尔格莱德飘起了小雨,却没有阻挡游客来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一上午,记者看到不断有中国游客来到文化中心外的纪念牌献花,表达对逝去同胞的敬意。
这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地方。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屹立在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上,成为中塞“铁杆友谊”的象征,为中塞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打开新渠道。
2021年,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西巴尔干地区首个中国文化中心,大厦门口的街道被更名为“孔子大街”,这里已成为塞尔维亚及中东欧民众了解中国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已引入了三一重工、海南航空等26家中资企业进驻,成为中资企业在塞尔维亚的“大本营”,某种意义上,山东高速集团也成为中资企业到当地寻求合作、开拓市场的“向导”。
塞尔维亚女孩娜塔莎是山东高速集团来到塞尔维亚后招募的第一名当地员工,从事翻译工作,至今已有11年。十多年的共事,让娜塔莎对于这个来自中国山东的团队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悄然间融入了这个跨越国别的“家庭”。在娜塔莎看来,山东高速集团的项目团队尊重当地的规则、标准、法律以及习俗文化,这些年经历了从完全陌生到逐渐学习、融入,再到如今寻找融合发展之道的过程。在她看来,山东高速集团来到塞尔维亚,不仅是来承接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的,也带着善意与友谊,为当地人民提供帮助,为塞尔维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塞尔维亚洪灾的艰难时刻,向受灾农户赠予优良品种奶牛,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向塞尔维亚政府、波黑塞族共和国政府捐赠药品和防疫物资。“山东的路”不仅是建设的“金字招牌”,也是共筑铁杆友谊的桥梁。
“我现在从事公司塞籍员工的招聘工作,我当年是第一个,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娜塔莎所言,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属地化运营是山东高速集团的战略核心,通过提供就业、技术培训、文化交流等方式,充分融入当地社会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塞尔维亚,仅E763高速公路项目,施工高峰期时就有1000多名当地工人参与。
此外,山东高速集团还与贝尔格莱德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校方为集团提供本地化的信息交流和专业的技术支持,由集团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十多年来,已有70多名塞尔维亚员工成长为欧洲团队的中坚力量。
娜塔莎说,如今茶变成了她最爱的冬季饮品,山东的同事也爱上了喝咖啡,大家最喜欢的团建活动是包饺子和户外烤肉,会一起度过中塞两国的传统节日。随着一个个带有山东印记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塞尔维亚落地生根,中塞两国的深厚情谊与动人故事也将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