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都是葫芦叶子

2024-09-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宋词
谈薮
  重温一则古老的寓言:
  从前有个秀才,种了一棵葫芦,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我要的是葫芦!”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是啊,我们都需要的是葫芦。可是没有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施肥和捉虫,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呢?
  小时候的寓言往往只有等到长大以后才能真正读懂。如今我四十岁了,终于到了读懂寓言的年龄。
  去参加一个采风活动,有书法家和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其中有一位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看他随意点染,自成气象,不禁羡慕道:“你们这行当好。只要成了名,腰里别一个吃饭的家伙(指印章),就能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了。”那朋友一哂,抓起一张写废了的宣纸擦一擦满手的墨迹,自嘲地笑:“怎么说呢?就说糟蹋了多少纸吧。”
  是啊,成名固然潇洒,那成名前的苦练,是需要废掉多少张纸呢?
  有时候朋友问我:“怎么最近不写东西了?”我只有苦笑,回说:“忙。”其实,残稿锁在抽屉里不知有多少了,不成器,就只有安于小黑屋的命运。当然,有些是改改也能用的,有些就没有那么好运气,只能继续蹲禁闭,甚至从生到死都见不了光,直接踏上废纸篓到收购站的旅程。
  就是见光的那些,又有多少是入读者的法眼呢?偶尔入了眼的,又有多少是走心的呢?那走心的文章,当时虽则热泪盈眶了,又能记住多少呢?又有多少能流传后世呢?
  一句“床前明月光”,多少思乡泪汪汪?从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又有多少诗人才子是困死在此言之下呢?人类文化长卷漫漫千年,毕竟葫芦是太少了,大部分都是葫芦叶子。
  说到葫芦,就会陷入一种直奔结果的疯狂追逐当中。其实,文学本身,又何尝不是葫芦叶子呢?在某些人眼里,所有的语言修辞的背后,都需要指向物质的、形而下的、实在的、能抓得住摸得着的东西。
  我几年前写过一篇叫做《版面》的文章。当时有朋友抱怨本市那家综合娱乐周刊里,文学版面只有一版,太少了。我说,其实这就是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是只有一版,其他的版面才是这报纸的经济基础。
  既然考虑结果没有意义,会令人陷入虚无,那为何不反过来从写作的本身去探求呢?
  试想,从浩瀚的亿万年的宇宙,到有了地球有了人类,到有了你我,到有了我们今生的相遇,这该是多大的缘分呢?
  生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又归于虚无的过程。从老子、庄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那里早就说过了。物质是抓不住,终归于虚无。那么,聪明的,我们这一生怎样度过呢?
  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既然是电光石火的一生,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呢?
  想起新文学的开端,在20世纪初叶,从日本回来的郭沫若在上海举起新文学的大旗,“创造社”从此成立,开创,造就,这真是天才的命名。
  拿起笔,创造吧,先不管葫芦了,先照顾好葫芦叶子,看着笔下一个个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的语言诞生了,这才是最幸福的事。
□ 宋词
谈薮
  重温一则古老的寓言:
  从前有个秀才,种了一棵葫芦,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我要的是葫芦!”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是啊,我们都需要的是葫芦。可是没有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施肥和捉虫,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呢?
  小时候的寓言往往只有等到长大以后才能真正读懂。如今我四十岁了,终于到了读懂寓言的年龄。
  去参加一个采风活动,有书法家和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其中有一位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看他随意点染,自成气象,不禁羡慕道:“你们这行当好。只要成了名,腰里别一个吃饭的家伙(指印章),就能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了。”那朋友一哂,抓起一张写废了的宣纸擦一擦满手的墨迹,自嘲地笑:“怎么说呢?就说糟蹋了多少纸吧。”
  是啊,成名固然潇洒,那成名前的苦练,是需要废掉多少张纸呢?
  有时候朋友问我:“怎么最近不写东西了?”我只有苦笑,回说:“忙。”其实,残稿锁在抽屉里不知有多少了,不成器,就只有安于小黑屋的命运。当然,有些是改改也能用的,有些就没有那么好运气,只能继续蹲禁闭,甚至从生到死都见不了光,直接踏上废纸篓到收购站的旅程。
  就是见光的那些,又有多少是入读者的法眼呢?偶尔入了眼的,又有多少是走心的呢?那走心的文章,当时虽则热泪盈眶了,又能记住多少呢?又有多少能流传后世呢?
  一句“床前明月光”,多少思乡泪汪汪?从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又有多少诗人才子是困死在此言之下呢?人类文化长卷漫漫千年,毕竟葫芦是太少了,大部分都是葫芦叶子。
  说到葫芦,就会陷入一种直奔结果的疯狂追逐当中。其实,文学本身,又何尝不是葫芦叶子呢?在某些人眼里,所有的语言修辞的背后,都需要指向物质的、形而下的、实在的、能抓得住摸得着的东西。
  我几年前写过一篇叫做《版面》的文章。当时有朋友抱怨本市那家综合娱乐周刊里,文学版面只有一版,太少了。我说,其实这就是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是只有一版,其他的版面才是这报纸的经济基础。
  既然考虑结果没有意义,会令人陷入虚无,那为何不反过来从写作的本身去探求呢?
  试想,从浩瀚的亿万年的宇宙,到有了地球有了人类,到有了你我,到有了我们今生的相遇,这该是多大的缘分呢?
  生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又归于虚无的过程。从老子、庄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那里早就说过了。物质是抓不住,终归于虚无。那么,聪明的,我们这一生怎样度过呢?
  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既然是电光石火的一生,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呢?
  想起新文学的开端,在20世纪初叶,从日本回来的郭沫若在上海举起新文学的大旗,“创造社”从此成立,开创,造就,这真是天才的命名。
  拿起笔,创造吧,先不管葫芦了,先照顾好葫芦叶子,看着笔下一个个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的语言诞生了,这才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