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眉山
2024-09-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继
跋履
眉山因苏门三学士而闻名天下,更因东坡先生独步文坛近千年的文学界奇观而成为文人墨客仰望的圣地,到眉山拜谒瞻仰三苏祠是我多年的愿望。
今年五月中国作家协会正好有一个作家走进眉山采风的系列活动,我便激动和兴奋起来。本来可以乘飞机直达成都,但是我却决定乘高铁前往。不为别的,是我潜意识里想体验一下一步一步走近“三苏”的虔诚与崇敬,就像一个佛教徒在接近一束他梦中的光,他要肃穆,他要缓慢,他要仪式感,我想假如有一匹马,或者一头驴,骑着它慢悠悠地走过去才美,才好,才更合我意。
没有直达高铁,从枣庄出发要从徐州东站转一下,再到成都东站然后转乘去眉山的动车,我查了一下,全程加上换乘的时间差不多需要十个半小时,跨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四川,这真是一次奇妙之旅。好多年没有乘这么长时间的列车远行了,再看了看沿途的站名,商丘、民权、郑州、洛阳龙门,三门峡、西安、鄠邑、汉中、广元、绵阳,在历史的长河中哪一个地方不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让人仰望。一切都是去眉山恰到好处的铺垫,车厢里人不多,望着车窗外一晃而过的村庄、城镇、小河、树木、山峰以及车辆和行人,想到了苏轼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如一叶扁舟从眉山的一个小村庄出发,一路向北名动京师,在磨难中成长,在绝境中涅槃,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琴棋书画傲视群雄。曾平步青云庙堂之上,亦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全能的文化巨匠,更是一个张弛有度行为洒脱的真心英雄,一个亲力亲为的美食家,一个精妙绝伦的水木工程建筑大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自信,“若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的淡定,真是“天下舍我其谁”……眉山那个宋朝的院落,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和养分滋养了这么一颗独一无二的灵魂。
车过汉中,两边的视野开阔起来。树更绿而一些房舍也显得错落有致起来,像水墨画。田野里忽然出现一片连着一片的金黄,我看着不由地说了一句是麦子吗?
邻座的一位妇女说不是,那是收割了菜籽后留下的秸秆。
我们便攀谈起来,知道我是去眉山她便笑了,说她老家就在眉山,不过现在已经嫁到成都去了。她说她也姓苏,祖上跟先生苏轼家是本族,苏家最早的宅子就是他们家祖上卖给苏家的。大约怕我不信,又说她一个叔叔现在还在“三苏祠”里工作,虽然已经退了,但是舍不得离开,被返聘了,你要去的话说不定能够遇上他。小时候她经常去“三苏祠”里玩,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直到天黑了才跟着叔叔回家。女人说着目光幽深起来,可能是想起了往昔的一些美好时光。
过了几个隧道,路边的山坡上出现了熊猫的标识牌,应该是进川了,可能是隧道太多,车速明显慢了,不像高铁倒像是动车了。
女人从沉思中缓过劲来说,你是第一次来估计也只是看个大概。又说可惜,苏宅早年间经历了一次战火,现在好多东西都是依样重建的,倒是有几样东西是苏轼苏洵苏辙当年亲自经历或抚摸过的,你一定要好好看看。她一共说了四样,一个是长在苏家院角的古榕树,那苍老的树干和虬枝上说不定还挂着苏家姐弟攀爬的手印和脚印。一个是一个巨大的荔枝树根雕,据说也是苏家真实的遗存,东坡先生曾经在这棵荔枝树下一边吃着荔枝,一边读书吟哦。一个是当年苏洵亲自种下的黄荆树,虽然主干已干枯,但是又有新芽发出,且生机勃勃。当年东坡先生的母亲程夫人就是用这黄荆树上折下的枝条含泪教子的。最后一个是苏宅古井,历经千年水量犹足,这可是养育了苏门三学士的水井啊,灵着呢。女人说你一定要喝一口水或者用水洗一洗手,包你会更聪慧,更心灵手巧,更文思泉涌……她说得很详细很生动,我跟着她的讲述几乎完整地游历了一次“三苏祠”,苏家父子的形象也便更加清晰飘逸起来。
快到成都的时候女人问我大约在眉山待几天,我说大约四天的样子。她听完了说那你一定要抽一个夜晚最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到“三苏祠”门口去转一转。我说为什么?她神秘地说你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看到东坡先生呢。我骇然。她说不止一人曾经在午夜前后的“三苏祠”门口见过东坡先生,先生或低头不语,或辗转徘徊,或踽踽独行。我自然是不信的。女人说信不信由你,反正有人看见过。说完这句话她就下了车。
但是她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心弦给重重地拨动了,我一直没能平静下来。换乘去眉山东的列车是城际车,座位少,许多人都是站着,带着各种各样的行李和物件。他们用他们的乡音说着一天来的工作和趣事,他们是东坡先生的乡亲或者是邻居,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在柴米油盐之余,面对“三苏祠”他们是否也会有我一样的悸动?
接站的朋友到的时候,我还想着“三苏祠”的事,晚饭时,那个女人的话一直在我脑子里晃来晃去。大家聊得尽兴,差不多到了十二点才散。我仍想提前去“三苏祠”前感受一下,就叫了一辆车,直奔目的地。
的确很近,只有十来分钟的样子就到了。一条宽阔的古街旁三苏祠庄严耸立,“三苏祠”三个大字让我一下子联想起宋朝那三个优秀的男人,门旁的楹联在昏黄的灯光下清晰可辨,“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我站在一隅,怀着崇敬的心情,静静地看着。没有月亮,夜幕下整个祠堂显得幽暗而又神秘。街道上少有人来往,只是偶尔有一辆车驶过。置身此地忽然感觉自己如此渺小,我在三苏祠前徘徊着彷徨着行走着,想到车上女人说过的话,那些午夜里在“三苏祠”前徘徊、彷徨、踽踽独行的人,其实并不是东坡先生,而是一群如我一样的过客游子,试图来这里求解追思,寄托,寻找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光辉的往事,那些快意人生,那些桥头马上,那些高歌吟唱。我们能找到吗?
跋履
眉山因苏门三学士而闻名天下,更因东坡先生独步文坛近千年的文学界奇观而成为文人墨客仰望的圣地,到眉山拜谒瞻仰三苏祠是我多年的愿望。
今年五月中国作家协会正好有一个作家走进眉山采风的系列活动,我便激动和兴奋起来。本来可以乘飞机直达成都,但是我却决定乘高铁前往。不为别的,是我潜意识里想体验一下一步一步走近“三苏”的虔诚与崇敬,就像一个佛教徒在接近一束他梦中的光,他要肃穆,他要缓慢,他要仪式感,我想假如有一匹马,或者一头驴,骑着它慢悠悠地走过去才美,才好,才更合我意。
没有直达高铁,从枣庄出发要从徐州东站转一下,再到成都东站然后转乘去眉山的动车,我查了一下,全程加上换乘的时间差不多需要十个半小时,跨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四川,这真是一次奇妙之旅。好多年没有乘这么长时间的列车远行了,再看了看沿途的站名,商丘、民权、郑州、洛阳龙门,三门峡、西安、鄠邑、汉中、广元、绵阳,在历史的长河中哪一个地方不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让人仰望。一切都是去眉山恰到好处的铺垫,车厢里人不多,望着车窗外一晃而过的村庄、城镇、小河、树木、山峰以及车辆和行人,想到了苏轼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如一叶扁舟从眉山的一个小村庄出发,一路向北名动京师,在磨难中成长,在绝境中涅槃,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琴棋书画傲视群雄。曾平步青云庙堂之上,亦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全能的文化巨匠,更是一个张弛有度行为洒脱的真心英雄,一个亲力亲为的美食家,一个精妙绝伦的水木工程建筑大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自信,“若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的淡定,真是“天下舍我其谁”……眉山那个宋朝的院落,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和养分滋养了这么一颗独一无二的灵魂。
车过汉中,两边的视野开阔起来。树更绿而一些房舍也显得错落有致起来,像水墨画。田野里忽然出现一片连着一片的金黄,我看着不由地说了一句是麦子吗?
邻座的一位妇女说不是,那是收割了菜籽后留下的秸秆。
我们便攀谈起来,知道我是去眉山她便笑了,说她老家就在眉山,不过现在已经嫁到成都去了。她说她也姓苏,祖上跟先生苏轼家是本族,苏家最早的宅子就是他们家祖上卖给苏家的。大约怕我不信,又说她一个叔叔现在还在“三苏祠”里工作,虽然已经退了,但是舍不得离开,被返聘了,你要去的话说不定能够遇上他。小时候她经常去“三苏祠”里玩,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直到天黑了才跟着叔叔回家。女人说着目光幽深起来,可能是想起了往昔的一些美好时光。
过了几个隧道,路边的山坡上出现了熊猫的标识牌,应该是进川了,可能是隧道太多,车速明显慢了,不像高铁倒像是动车了。
女人从沉思中缓过劲来说,你是第一次来估计也只是看个大概。又说可惜,苏宅早年间经历了一次战火,现在好多东西都是依样重建的,倒是有几样东西是苏轼苏洵苏辙当年亲自经历或抚摸过的,你一定要好好看看。她一共说了四样,一个是长在苏家院角的古榕树,那苍老的树干和虬枝上说不定还挂着苏家姐弟攀爬的手印和脚印。一个是一个巨大的荔枝树根雕,据说也是苏家真实的遗存,东坡先生曾经在这棵荔枝树下一边吃着荔枝,一边读书吟哦。一个是当年苏洵亲自种下的黄荆树,虽然主干已干枯,但是又有新芽发出,且生机勃勃。当年东坡先生的母亲程夫人就是用这黄荆树上折下的枝条含泪教子的。最后一个是苏宅古井,历经千年水量犹足,这可是养育了苏门三学士的水井啊,灵着呢。女人说你一定要喝一口水或者用水洗一洗手,包你会更聪慧,更心灵手巧,更文思泉涌……她说得很详细很生动,我跟着她的讲述几乎完整地游历了一次“三苏祠”,苏家父子的形象也便更加清晰飘逸起来。
快到成都的时候女人问我大约在眉山待几天,我说大约四天的样子。她听完了说那你一定要抽一个夜晚最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到“三苏祠”门口去转一转。我说为什么?她神秘地说你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看到东坡先生呢。我骇然。她说不止一人曾经在午夜前后的“三苏祠”门口见过东坡先生,先生或低头不语,或辗转徘徊,或踽踽独行。我自然是不信的。女人说信不信由你,反正有人看见过。说完这句话她就下了车。
但是她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心弦给重重地拨动了,我一直没能平静下来。换乘去眉山东的列车是城际车,座位少,许多人都是站着,带着各种各样的行李和物件。他们用他们的乡音说着一天来的工作和趣事,他们是东坡先生的乡亲或者是邻居,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在柴米油盐之余,面对“三苏祠”他们是否也会有我一样的悸动?
接站的朋友到的时候,我还想着“三苏祠”的事,晚饭时,那个女人的话一直在我脑子里晃来晃去。大家聊得尽兴,差不多到了十二点才散。我仍想提前去“三苏祠”前感受一下,就叫了一辆车,直奔目的地。
的确很近,只有十来分钟的样子就到了。一条宽阔的古街旁三苏祠庄严耸立,“三苏祠”三个大字让我一下子联想起宋朝那三个优秀的男人,门旁的楹联在昏黄的灯光下清晰可辨,“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我站在一隅,怀着崇敬的心情,静静地看着。没有月亮,夜幕下整个祠堂显得幽暗而又神秘。街道上少有人来往,只是偶尔有一辆车驶过。置身此地忽然感觉自己如此渺小,我在三苏祠前徘徊着彷徨着行走着,想到车上女人说过的话,那些午夜里在“三苏祠”前徘徊、彷徨、踽踽独行的人,其实并不是东坡先生,而是一群如我一样的过客游子,试图来这里求解追思,寄托,寻找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光辉的往事,那些快意人生,那些桥头马上,那些高歌吟唱。我们能找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