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坚持向“绿”而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用好“绿色指挥棒”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2024-08-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赵国陆
本报通讯员 李亚辉 孙宁宁
近年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划定和实施应用工作,在重大项目选址、准入和审批管理中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强化生态环境准入。济南将“三线一单”与重大规划有效衔接,做好宏观调控和战略引导。首先,充分衔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写入《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提供空间布局和管控策略建议;其次,严格落实“两高”项目工作部署,在配合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提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生态环境准入,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中,融入“三线一单”成果,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选址、选线等方面,对重要生态空间进行避让和保护。
深入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扩区调区等阶段,提前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纳入园区规划,发挥硬约束和引导作用。建立全市产业园区服务保障清单台账,将园区规划环评纳入“绿色通道”,依据“三线一单”成果给予专业指导,加快推进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截至目前,全市已通过规划环评审查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共82个,规划环评审查面积约989平方公里,为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提供了有力支撑。
持续推进环评智慧化研判。依托济南市智慧生态黄河平台,加强“三线一单”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信息化应用,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饮用水源保护区、合规园区、泉水保护等环境敏感区数据纳入地理信息识别系统,创新开发环评智慧审批应用平台,在受理初期即可通过项目位置坐标进行筛查、比对和识别,判断项目选址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区位置关系,将源头预防关口向前再延伸,提出选址选线等优化建议,有效避免项目前期决策风险和投资风险,保障项目报批和建设进程。通过精准研判,对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9个拟扩区调区的园区以及2个新设园区,出具“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初审意见,加快推进沿黄重点地区产业园区扩区调区省级认定,为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奠定基础。
激发严格审查与提速审批新活力。济南在项目环评审批中,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符合性分析作为环评审查重要内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保护要求,严格环境准入;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成果为支撑,对重点项目实施“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专班,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落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一个台账,定期调度项目环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措施;安排一对一对接,加强前期指导推动加快项目环评编报工作;实施一个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一窗受理、并联提速,充分保障优质重点项目快落地、早达产。2024年,全市完成1077个项目环评审批(备案),保障济南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扩建项目等218个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
持续出台惠企便民政策。基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济南制定全市环评“正面清单”,将生态环境影响不大、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就业的社会事业与服务业等38个行业169类项目纳入“正面清单”,无需办理环评手续。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连续3年出台纾困减负、惠企便民政策文件,以更大力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有效节省企业成本。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支持,依托智慧生态黄河平台、“项目管家”“智惠导服”平台提供一对一远程项目帮办,通过线上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零跑腿、零见面服务的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李亚辉 孙宁宁
近年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划定和实施应用工作,在重大项目选址、准入和审批管理中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强化生态环境准入。济南将“三线一单”与重大规划有效衔接,做好宏观调控和战略引导。首先,充分衔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写入《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提供空间布局和管控策略建议;其次,严格落实“两高”项目工作部署,在配合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提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生态环境准入,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中,融入“三线一单”成果,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选址、选线等方面,对重要生态空间进行避让和保护。
深入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扩区调区等阶段,提前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纳入园区规划,发挥硬约束和引导作用。建立全市产业园区服务保障清单台账,将园区规划环评纳入“绿色通道”,依据“三线一单”成果给予专业指导,加快推进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截至目前,全市已通过规划环评审查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共82个,规划环评审查面积约989平方公里,为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提供了有力支撑。
持续推进环评智慧化研判。依托济南市智慧生态黄河平台,加强“三线一单”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信息化应用,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饮用水源保护区、合规园区、泉水保护等环境敏感区数据纳入地理信息识别系统,创新开发环评智慧审批应用平台,在受理初期即可通过项目位置坐标进行筛查、比对和识别,判断项目选址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区位置关系,将源头预防关口向前再延伸,提出选址选线等优化建议,有效避免项目前期决策风险和投资风险,保障项目报批和建设进程。通过精准研判,对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9个拟扩区调区的园区以及2个新设园区,出具“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初审意见,加快推进沿黄重点地区产业园区扩区调区省级认定,为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奠定基础。
激发严格审查与提速审批新活力。济南在项目环评审批中,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符合性分析作为环评审查重要内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保护要求,严格环境准入;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成果为支撑,对重点项目实施“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专班,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落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一个台账,定期调度项目环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措施;安排一对一对接,加强前期指导推动加快项目环评编报工作;实施一个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一窗受理、并联提速,充分保障优质重点项目快落地、早达产。2024年,全市完成1077个项目环评审批(备案),保障济南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扩建项目等218个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
持续出台惠企便民政策。基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济南制定全市环评“正面清单”,将生态环境影响不大、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就业的社会事业与服务业等38个行业169类项目纳入“正面清单”,无需办理环评手续。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连续3年出台纾困减负、惠企便民政策文件,以更大力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有效节省企业成本。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支持,依托智慧生态黄河平台、“项目管家”“智惠导服”平台提供一对一远程项目帮办,通过线上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零跑腿、零见面服务的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