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举行“绿色油田魅力胜利”主流媒体采风暨公众开放活动

共赴胜利绿色之约

2024-06-20 作者: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孙万芹 于佳

  6月5日凌晨4时,用镜头捕捉从海平面跃出的、照向埕岛中心一号平台的第一缕晨光,感受胜利人探索海洋的勇气与智慧。
  无人机腾空而起,高空视角下,青东五滩海陆岸采油平台8.48公里的进海路如长龙卧波,呈现着石油开采与环境保护的“井景”相融。
  统筹发展传统油气、新能源和绿色低碳“三大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方位做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大文章,让能源饭碗里装入更多“绿色油”……听了活动内容介绍,采风团成员对胜利之行充满期待。
  6月4日至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环境报以及大众日报、中国山东网等15家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记者,应邀走进胜利油田,参加“绿色油田 魅力胜利”主流媒体采风暨公众开放活动。
  两天时间里,20余名媒体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前往青东五滩海陆岸采油平台、东营原油库、注汽技术服务中心莱113区块、勘探开发研究院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详细了解油田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油田建设助力端牢能源饭碗的具体举措;另一路前往桩西采油厂桩139海油陆采平台、海洋采油厂埕岛中心一号平台,切身感受油田向海要油、向海图强,勘探开发从陆地走向海洋,坚决推动绿色发展、扛牢保障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
  渤海湾畔,桩139海油陆采平台50余台抽油机向阳而立。登上胜利油田这座最早的海油陆采平台,观摩完采油工巡井、更换盘根、井口取样等标准化操作,《中国日报》摄影记者王敬不禁发出赞叹:“干净、整洁。不让一滴原油落地、不让一丝废气上天、不让一滴废水入海,胜利油田真正做到了把绿色低碳的追求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
  行走在东营原油库,中国环境报社活动部副主任李贤义特意深呼吸了几下说:“一点异味也没有。”
  在了解到东营原油库是国内领先的“智能高效、多能互补、环境友好”标杆油库时,他表示,胜利油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前、作表率”的作用发挥得很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近年来,胜利油田坚持贯彻“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理念,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勘探开发全过程、清洁生产全链条、经营管理全领域,走出了一条“高颜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勘探开发研究院到莱113区块生产现场,采风团成员看到CCUS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现场工业化、规模化应用,切实感受到了胜利人“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责任担当。
  “注入深度有多少”“驱油效果好不好”,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采风团成员围着科研工作者了解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在得知胜利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走在国际前沿时,大家连连发出赞叹。
  从陆地到海洋,一幅幅油田和海洋和谐相处、生产与生态同频发展的美好画卷不断装进采风团成员的相机中。
  “太美了!真的为我们石油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感到骄傲!”在夕阳余晖中,中国山东网记者张侃为埕岛中心一号平台拍摄了大量的精美照片。他希望通过作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油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路行、一路看,满眼是“绿”、处处是“景”,这场胜利“绿色”之约,让每名记者沉浸式地感受到了胜利的新、胜利的美,胜利油田的“绿色形象”也留在了采风团成员的镜头中、笔头下。
  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到“十四五”末,油田将形成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的完整产业体系,在为国家提供传统油气能源的同时,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标杆企业。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孙万芹 于佳

  6月5日凌晨4时,用镜头捕捉从海平面跃出的、照向埕岛中心一号平台的第一缕晨光,感受胜利人探索海洋的勇气与智慧。
  无人机腾空而起,高空视角下,青东五滩海陆岸采油平台8.48公里的进海路如长龙卧波,呈现着石油开采与环境保护的“井景”相融。
  统筹发展传统油气、新能源和绿色低碳“三大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方位做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大文章,让能源饭碗里装入更多“绿色油”……听了活动内容介绍,采风团成员对胜利之行充满期待。
  6月4日至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环境报以及大众日报、中国山东网等15家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记者,应邀走进胜利油田,参加“绿色油田 魅力胜利”主流媒体采风暨公众开放活动。
  两天时间里,20余名媒体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前往青东五滩海陆岸采油平台、东营原油库、注汽技术服务中心莱113区块、勘探开发研究院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详细了解油田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油田建设助力端牢能源饭碗的具体举措;另一路前往桩西采油厂桩139海油陆采平台、海洋采油厂埕岛中心一号平台,切身感受油田向海要油、向海图强,勘探开发从陆地走向海洋,坚决推动绿色发展、扛牢保障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
  渤海湾畔,桩139海油陆采平台50余台抽油机向阳而立。登上胜利油田这座最早的海油陆采平台,观摩完采油工巡井、更换盘根、井口取样等标准化操作,《中国日报》摄影记者王敬不禁发出赞叹:“干净、整洁。不让一滴原油落地、不让一丝废气上天、不让一滴废水入海,胜利油田真正做到了把绿色低碳的追求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
  行走在东营原油库,中国环境报社活动部副主任李贤义特意深呼吸了几下说:“一点异味也没有。”
  在了解到东营原油库是国内领先的“智能高效、多能互补、环境友好”标杆油库时,他表示,胜利油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前、作表率”的作用发挥得很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近年来,胜利油田坚持贯彻“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理念,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勘探开发全过程、清洁生产全链条、经营管理全领域,走出了一条“高颜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勘探开发研究院到莱113区块生产现场,采风团成员看到CCUS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现场工业化、规模化应用,切实感受到了胜利人“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责任担当。
  “注入深度有多少”“驱油效果好不好”,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采风团成员围着科研工作者了解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在得知胜利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走在国际前沿时,大家连连发出赞叹。
  从陆地到海洋,一幅幅油田和海洋和谐相处、生产与生态同频发展的美好画卷不断装进采风团成员的相机中。
  “太美了!真的为我们石油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感到骄傲!”在夕阳余晖中,中国山东网记者张侃为埕岛中心一号平台拍摄了大量的精美照片。他希望通过作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油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路行、一路看,满眼是“绿”、处处是“景”,这场胜利“绿色”之约,让每名记者沉浸式地感受到了胜利的新、胜利的美,胜利油田的“绿色形象”也留在了采风团成员的镜头中、笔头下。
  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到“十四五”末,油田将形成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的完整产业体系,在为国家提供传统油气能源的同时,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