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践育人思想推动中小学实践活动创新

2024-04-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树礼
  
  本文将新时代实践育人思想与中小学实践活动结合,探究实践育人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聚焦中小学实践基地的校园文化、思政基础和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中小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当下,中小学的实践活动教育处在一个新的时期,教育的核心要紧跟新时代实践育人思想教育的最新态势,实践育人途径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确保中小学实践育人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实践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发生新变化,中小学校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陈旧等等,都使得原有的实践育人措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社会对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实践活动创新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实践育人创新的路径探索
  实践育人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加强中小学实践基地实践育人的研究和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能够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夯实中小学实践基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育人的创新需要聚焦当前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现状、网络载体和思政教育方向,针对当前中小学实践育人的困境逐个突破,增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当前有不少学校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对于思政课程来说不仅不合适,也缺乏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书本中的知识,更需要联系社会实际情况,通过一些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效果。此外,不少教师在录制思政教学视频时,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度不高,在课堂上也是草草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因此,中小学实践基地的思政教育要逐渐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育模式,遵循科学育人和新时代育人的理念,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热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课程设计。将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实践目标和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彰显出时代精神,同时对传统的实践育人形式进行扬弃,尊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课堂教学和校外的实践相结合,对实践育人的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增强实践育人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加强中小学实践育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政治素养,还需要具备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及社会实践技能。新时代的实践育人要求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法律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进行创新。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中小学实践教师在实践育人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培养高素质教师、加强当前教师的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中小学实践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教育、考察学习等机会,使他们能够不断地交流和学习,从而深入到实践育人教学的第一线当中去。只有拓宽了实践教育教师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课本之外的社会现状,才能够弥补教师当前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素质能力,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当中提升中小学生的各项能力。
  与此同时,中小学实践基地也需要针对教师的发展建立起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实践育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具体的措施上,需要持续优化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目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师评价标准,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育人教学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包括实践内容的选择、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实践育人的总结以及相应的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创新实践育人的教学内容,利用好基地的党团组织、社会爱心协会等来发挥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此外还需要参考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将学生的评价纳入评价机制,在教师的思政思想、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和相应的态度相结合,建立起真正有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拓宽中小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实践基地要深化与当地政府合作,挖掘和提升当地的红色文化和教育资源,建立起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培育中小学生爱国情感,传承红色文化和责任担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还不完善,当地政府与学校的合作和管理机制也不太健全,一些学校对基地利用不充分,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的实践育人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结合中小学实践基地的课程安排,综合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政府进行深入合作,鼓励社会公益力量帮助思政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473),作者单位:冠县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中心】
  □吴树礼
  
  本文将新时代实践育人思想与中小学实践活动结合,探究实践育人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聚焦中小学实践基地的校园文化、思政基础和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中小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当下,中小学的实践活动教育处在一个新的时期,教育的核心要紧跟新时代实践育人思想教育的最新态势,实践育人途径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确保中小学实践育人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实践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发生新变化,中小学校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陈旧等等,都使得原有的实践育人措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社会对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实践活动创新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实践育人创新的路径探索
  实践育人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加强中小学实践基地实践育人的研究和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能够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夯实中小学实践基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育人的创新需要聚焦当前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现状、网络载体和思政教育方向,针对当前中小学实践育人的困境逐个突破,增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当前有不少学校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对于思政课程来说不仅不合适,也缺乏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书本中的知识,更需要联系社会实际情况,通过一些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效果。此外,不少教师在录制思政教学视频时,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度不高,在课堂上也是草草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因此,中小学实践基地的思政教育要逐渐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育模式,遵循科学育人和新时代育人的理念,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热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课程设计。将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实践目标和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彰显出时代精神,同时对传统的实践育人形式进行扬弃,尊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课堂教学和校外的实践相结合,对实践育人的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增强实践育人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加强中小学实践育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政治素养,还需要具备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及社会实践技能。新时代的实践育人要求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法律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进行创新。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中小学实践教师在实践育人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培养高素质教师、加强当前教师的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中小学实践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教育、考察学习等机会,使他们能够不断地交流和学习,从而深入到实践育人教学的第一线当中去。只有拓宽了实践教育教师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课本之外的社会现状,才能够弥补教师当前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素质能力,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当中提升中小学生的各项能力。
  与此同时,中小学实践基地也需要针对教师的发展建立起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实践育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具体的措施上,需要持续优化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目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师评价标准,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育人教学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包括实践内容的选择、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实践育人的总结以及相应的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创新实践育人的教学内容,利用好基地的党团组织、社会爱心协会等来发挥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此外还需要参考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将学生的评价纳入评价机制,在教师的思政思想、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和相应的态度相结合,建立起真正有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拓宽中小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实践基地要深化与当地政府合作,挖掘和提升当地的红色文化和教育资源,建立起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培育中小学生爱国情感,传承红色文化和责任担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还不完善,当地政府与学校的合作和管理机制也不太健全,一些学校对基地利用不充分,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的实践育人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结合中小学实践基地的课程安排,综合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政府进行深入合作,鼓励社会公益力量帮助思政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473),作者单位:冠县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