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2024-04-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维红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一系列举措。由此可见,“双减”包含“减负担”和“提质量”两个议题。小学数学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数学思维的重要学科,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课、练习和习惯培养上“加”倍用心,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法一:教学设计由“三备”变“六备”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教师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准备。除了做好常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之外,还要做好另外三备:
  备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教材的内容,而是要锚定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哪一个核心素养相关,在设计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时都要与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对标,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备支架。教学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支架包括驱动性问题、思维导图、学习指南、课件等多种类型。教学支架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在“备学生”的基础上,深度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其提供适宜的支架。以二年级《解决问题》为例:“旅游团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多数学生看见“一共”,知道用加法,但是,哪两部分相加,有的学生并不清楚。基于学生存在的困难,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旅游团有哪两部分人呢?”,引导学生区分已经分组的人员和剩下的人员,明确需要相加的部分,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备教具学具。低年级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能使学生心理活动清晰地指向所需感知的对象,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教具和学具的准备遵循3个策略:一是质量上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二是数量上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求,三是要有选择性和开放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多元思维。
  加法二:课堂教学由“四环节”变“六环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一般由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提升和课堂总结四个环节组成。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且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以上4个环节外,还需要增加两个教学环节:集中注意和活动放松。
  集中注意环节。低年级学生经过课间活动,很难立刻安静下来,所以正式上课前一两分钟要加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环节。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说“一二三”,学生会答“坐得端”;教师接着说“亮眼睛”,学生会答“看老师”;“表扬佳佳已经安静坐好,奖给佳佳一个大拇指”;“表扬3组,给他们小组加一颗五角星”。以上这些小策略,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放松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7—10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在探究新知结束后,学生一般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增加一个活动放松环节,能使课堂动静交替,让学生劳逸结合。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认识位置》时,探究完“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后,让学生做拍手操:“乒乓球,上高楼,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这种与本节课相关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放松,也能促使学生将新知识进行深度加工。
  加法三:课堂练习“一样”变“四样”
  一般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堂练习是一样的,这样容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薄弱生吃不消的局面。为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设计难易适中的A、B、C、D4类作业。A类是巩固新知的基础题,B类是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的综合题,C类是加深理解、启迪思维的发展题,D类是面向班内特殊学生的数学常识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其中的一类或二三四类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加法四:习惯“三好”变“六好”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3种学习习惯:一是课前准备、课后收放的好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下面3种习惯。
  数学阅读习惯。很多学生解决问题易出错,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读完、读懂题目就匆忙做题。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求学生采用两遍读题方法:第一遍,要求不添字、不漏字,读完整;第二遍,把题目中需注意的重要字词划出来,读懂问题的意思。
  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低年级抓起。为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首先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限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二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三是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不是立即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正误的判断,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及时总结和反思对知识的掌握有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预留总结和反思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布置口头作业,让学生回忆今天数学课上都学了什么,然后说给家人和同伴听。通过以上办法,促使低年级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作者单位: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小学)
  □张维红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一系列举措。由此可见,“双减”包含“减负担”和“提质量”两个议题。小学数学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数学思维的重要学科,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课、练习和习惯培养上“加”倍用心,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法一:教学设计由“三备”变“六备”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教师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准备。除了做好常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之外,还要做好另外三备:
  备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教材的内容,而是要锚定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哪一个核心素养相关,在设计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时都要与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对标,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备支架。教学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支架包括驱动性问题、思维导图、学习指南、课件等多种类型。教学支架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在“备学生”的基础上,深度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其提供适宜的支架。以二年级《解决问题》为例:“旅游团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多数学生看见“一共”,知道用加法,但是,哪两部分相加,有的学生并不清楚。基于学生存在的困难,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旅游团有哪两部分人呢?”,引导学生区分已经分组的人员和剩下的人员,明确需要相加的部分,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备教具学具。低年级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能使学生心理活动清晰地指向所需感知的对象,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教具和学具的准备遵循3个策略:一是质量上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二是数量上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求,三是要有选择性和开放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多元思维。
  加法二:课堂教学由“四环节”变“六环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一般由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提升和课堂总结四个环节组成。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且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以上4个环节外,还需要增加两个教学环节:集中注意和活动放松。
  集中注意环节。低年级学生经过课间活动,很难立刻安静下来,所以正式上课前一两分钟要加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环节。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说“一二三”,学生会答“坐得端”;教师接着说“亮眼睛”,学生会答“看老师”;“表扬佳佳已经安静坐好,奖给佳佳一个大拇指”;“表扬3组,给他们小组加一颗五角星”。以上这些小策略,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放松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7—10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在探究新知结束后,学生一般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增加一个活动放松环节,能使课堂动静交替,让学生劳逸结合。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认识位置》时,探究完“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后,让学生做拍手操:“乒乓球,上高楼,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这种与本节课相关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放松,也能促使学生将新知识进行深度加工。
  加法三:课堂练习“一样”变“四样”
  一般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堂练习是一样的,这样容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薄弱生吃不消的局面。为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设计难易适中的A、B、C、D4类作业。A类是巩固新知的基础题,B类是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的综合题,C类是加深理解、启迪思维的发展题,D类是面向班内特殊学生的数学常识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其中的一类或二三四类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加法四:习惯“三好”变“六好”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3种学习习惯:一是课前准备、课后收放的好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下面3种习惯。
  数学阅读习惯。很多学生解决问题易出错,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读完、读懂题目就匆忙做题。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求学生采用两遍读题方法:第一遍,要求不添字、不漏字,读完整;第二遍,把题目中需注意的重要字词划出来,读懂问题的意思。
  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低年级抓起。为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首先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限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二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三是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不是立即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正误的判断,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及时总结和反思对知识的掌握有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预留总结和反思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布置口头作业,让学生回忆今天数学课上都学了什么,然后说给家人和同伴听。通过以上办法,促使低年级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作者单位: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