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与进”“立与破”的文化解读
2024-0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赵 准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和行动指引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作为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与中和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彰显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为新征程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要求,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宝库,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指导。其中关于稳与进、立与破等方面的重要原则、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以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引导我们的认知通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宝库,通向“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和行动指引。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一原则和方法论既是对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历史经验的传承发展,更是基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这一总基调,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12个字彰显了复杂变局下党中央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复杂严峻的形势之下,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两对辩证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从“稳”和“进”的关系看,“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以进促稳”是对稳中求进要求的丰富和发展,要求更加积极主动为“进”培育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更加坚实、更有活力的“稳”,实现“稳”和“进”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从“立”和“破”的关系看,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正确把握“立”和“破”的内在逻辑,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既要坚决防止“未立先破”,也要坚决防止“只立不破”,就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作为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也是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思维方式影响着意识和行为、思想和实践,也必然影响着文化创造,而文化作为自觉创造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获得自身生命的同时,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发展和文化再创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之光和中华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智慧之光。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天地、人、社会被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易经系辞传下》言“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先秦典籍中大量使用“一”字,凸显了思维的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论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还是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都体现了系统观念。比如,全面准确理解“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把12个字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凸显了“进”的重要;“先立后破”则强调了立与破的时序,其根本指向仍然是稳和进的关系,在“进”的过程中统筹兼顾,不失“稳”这个大局。有研究者统计,在4700多字的会议新闻稿里,“统筹”二字出现了12次,回顾近年实践讲了“三个统筹”,部署明年工作也有“三个统筹”,还有很多表述没用“统筹”二字,但实际上也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比如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强调“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这都体现着强烈的系统观念、系统思维要求。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此所谓“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辩证思维。老子所言“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之“反”,在西方哲学名词里就是“否定性”,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孔子讲“叩其两端”,太极图强调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说的都是用辩证思维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分析现象及其变化。由此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这一思维不仅体现在“稳与进”“立与破”两对矛盾和重要关系中,还体现在“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着力扩大有效需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工作部署的矛盾关系中,体现在“自身工作的确定性”与“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突破瓶颈制约”与“注重前瞻布局”等工作落实的矛盾关系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不同,我们讲辩证思维更强调对立的统一。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中和思维。《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传统思维方式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和洽。中和思维就是指在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执中适度,不偏执、不过激,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黄帝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的就是健康人体的这样一种平衡状态。中和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重要关联,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对立面的转化有个关节点的问题,发展变化有个度的问题,中和思维则强调事物转化关节点的把握,重视度的重要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既把困难挑战说足,又把信心底气说透,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既明确总要求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调落实则突出“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明确“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统筹把握时度效”“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贯穿其中的中和思维为克服“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思维工具。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和行动指引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作为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与中和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彰显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为新征程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要求,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宝库,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指导。其中关于稳与进、立与破等方面的重要原则、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以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引导我们的认知通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宝库,通向“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和行动指引。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一原则和方法论既是对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历史经验的传承发展,更是基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这一总基调,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12个字彰显了复杂变局下党中央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复杂严峻的形势之下,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两对辩证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从“稳”和“进”的关系看,“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以进促稳”是对稳中求进要求的丰富和发展,要求更加积极主动为“进”培育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更加坚实、更有活力的“稳”,实现“稳”和“进”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从“立”和“破”的关系看,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正确把握“立”和“破”的内在逻辑,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既要坚决防止“未立先破”,也要坚决防止“只立不破”,就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作为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也是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思维方式影响着意识和行为、思想和实践,也必然影响着文化创造,而文化作为自觉创造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获得自身生命的同时,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发展和文化再创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之光和中华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智慧之光。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天地、人、社会被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易经系辞传下》言“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先秦典籍中大量使用“一”字,凸显了思维的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论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还是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都体现了系统观念。比如,全面准确理解“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把12个字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凸显了“进”的重要;“先立后破”则强调了立与破的时序,其根本指向仍然是稳和进的关系,在“进”的过程中统筹兼顾,不失“稳”这个大局。有研究者统计,在4700多字的会议新闻稿里,“统筹”二字出现了12次,回顾近年实践讲了“三个统筹”,部署明年工作也有“三个统筹”,还有很多表述没用“统筹”二字,但实际上也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比如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强调“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这都体现着强烈的系统观念、系统思维要求。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此所谓“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辩证思维。老子所言“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之“反”,在西方哲学名词里就是“否定性”,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孔子讲“叩其两端”,太极图强调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说的都是用辩证思维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分析现象及其变化。由此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这一思维不仅体现在“稳与进”“立与破”两对矛盾和重要关系中,还体现在“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着力扩大有效需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工作部署的矛盾关系中,体现在“自身工作的确定性”与“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突破瓶颈制约”与“注重前瞻布局”等工作落实的矛盾关系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不同,我们讲辩证思维更强调对立的统一。
从文化视角来理解把握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需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中和思维。《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传统思维方式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和洽。中和思维就是指在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执中适度,不偏执、不过激,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黄帝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的就是健康人体的这样一种平衡状态。中和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重要关联,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对立面的转化有个关节点的问题,发展变化有个度的问题,中和思维则强调事物转化关节点的把握,重视度的重要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既把困难挑战说足,又把信心底气说透,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既明确总要求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调落实则突出“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明确“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统筹把握时度效”“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贯穿其中的中和思维为克服“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思维工具。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