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文物“火”起来 革命薪火代代传
2023-12-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思晴
通讯员 陈德兴 王传东 报道
本报临沂讯 日前,一场文物捐赠仪式在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举行,革命烈士康明之子康胜利和华东野战军老战士李增富之子李修玉分别捐赠了父辈革命文物。据了解,本次捐赠现场收到18件革命文物以及21件珍贵文物复制件。
近年来,河东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两中心、两旧居、九展馆(展室)”的红色资源布局,增强文物本体的修缮与保护力度,深化革命文物的挖掘与创新利用,让“沉睡”和“尘封”的革命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河东区积极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079万元实施改陈提升、消防安防等项目;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31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00余万元,对革命旧址旧居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深化理论研究,深挖内涵价值,开发《从华野军民情看沂蒙精神特质》等7节党性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正式出版发行沂蒙红色故事绘本《新四军在沂蒙》《沂蒙红歌咏传唱》,汇编《诞生在沂蒙大地的华东野战军》。
在创新社会教育形式方面,河东区探索“纪念馆+国企”运行机制。纪念馆在国企资金支持下,创排红色柳琴戏《前河湾》,编排沂蒙精神故事展演剧《大爱沂蒙》,打造革命题材群众性小戏小剧《老兵》《识字班》《河湾情》,开发《叔侄英烈》《河湾往事》等多部舞台剧;开发沂蒙红歌课堂——《红色沃土上的鱼水之歌》;设计创作“沂河红娃”系列新四军卡通形象表情包;锻造“沂蒙红”宣讲队伍,为红色文物保护、宣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让革命文物‘火’起来,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朱虹说。
通讯员 陈德兴 王传东 报道
本报临沂讯 日前,一场文物捐赠仪式在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举行,革命烈士康明之子康胜利和华东野战军老战士李增富之子李修玉分别捐赠了父辈革命文物。据了解,本次捐赠现场收到18件革命文物以及21件珍贵文物复制件。
近年来,河东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两中心、两旧居、九展馆(展室)”的红色资源布局,增强文物本体的修缮与保护力度,深化革命文物的挖掘与创新利用,让“沉睡”和“尘封”的革命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河东区积极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079万元实施改陈提升、消防安防等项目;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31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00余万元,对革命旧址旧居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深化理论研究,深挖内涵价值,开发《从华野军民情看沂蒙精神特质》等7节党性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正式出版发行沂蒙红色故事绘本《新四军在沂蒙》《沂蒙红歌咏传唱》,汇编《诞生在沂蒙大地的华东野战军》。
在创新社会教育形式方面,河东区探索“纪念馆+国企”运行机制。纪念馆在国企资金支持下,创排红色柳琴戏《前河湾》,编排沂蒙精神故事展演剧《大爱沂蒙》,打造革命题材群众性小戏小剧《老兵》《识字班》《河湾情》,开发《叔侄英烈》《河湾往事》等多部舞台剧;开发沂蒙红歌课堂——《红色沃土上的鱼水之歌》;设计创作“沂河红娃”系列新四军卡通形象表情包;锻造“沂蒙红”宣讲队伍,为红色文物保护、宣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让革命文物‘火’起来,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朱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