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确诊文学背后的精神共鸣

2023-11-13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朱子钰

  “我正式被确诊为浣碧,因为我总是看不惯别人。”“广东人正式被确诊为依萍,因为要淋的雨和依萍要钱那天一样大。”最近,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确诊文学风,网友开始跟风自我诊断,利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台词及人设,在社交平台表达真实的状态,创造出许多精彩的段子。
  在确诊文学中,万物皆可确诊。确诊懒羊羊的网友,将自己划入反精神内耗的领域。确诊沈眉庄的人,想表达不想出门的意愿。确诊烤肠的,调侃自己压力过大,不太健康。确诊为鲁滨逊,形容职场打工人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确诊文学表述的“台词”是最精彩的部分——短小精悍的语言,主打一针见血,谈笑间就解构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年轻人对确诊文学的喜爱,来源于这种形式的巧妙。一些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借助人物角色表述,为自己贴上人物角色相同的标签,不仅生动幽默,容易让他人产生认同,代入角色,也能使抽象的情绪落地,可感可知。同时,文学影视作品里的经典角色与片段和现实生活勾连,互为映照,发现现实与这些作品重逢的精神焦点,以此形成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频繁使用确诊文学,实际上是人们寻求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释放。现实世界里的自己克制、清醒,网络世界尚有一丝喘息的空间。医学上的确诊,人们得到的只有报告上一段冰凉的结论,外加惶恐不安的情绪。即便是表达这种负面情绪,从个人视角表述,也难以和盘托出。但确诊文学不一样,利用脑洞大开的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将压力转化为自嘲,将不如意形容得有趣,将疲惫化解成笑话,负面情绪在一个人物角色上得到安放,很多人获得了共鸣,并愿意被归为同类。群体认同让他们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确诊文学便是获得这种认同的完美中介。
  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面emo,一面emoha,反复横跳,他们习惯向互联网倾诉情绪,释放压力,不遗余力刷新叙事风格,努力打破一切藩篱,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以此融入与自己高度相似的群体,达到“集体狂欢”。当网友在赛博空间利用这种统一格式表达情绪,看似自娱自乐,更重要的是寻找相同状态的“同道中人”,一起调侃发泄,抱团取暖,获得精神共鸣。而确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年轻人认清自我、调整自我、冲破情绪障碍的过程。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重拾力量,向美好的生活再出发。
  □ 朱子钰

  “我正式被确诊为浣碧,因为我总是看不惯别人。”“广东人正式被确诊为依萍,因为要淋的雨和依萍要钱那天一样大。”最近,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确诊文学风,网友开始跟风自我诊断,利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台词及人设,在社交平台表达真实的状态,创造出许多精彩的段子。
  在确诊文学中,万物皆可确诊。确诊懒羊羊的网友,将自己划入反精神内耗的领域。确诊沈眉庄的人,想表达不想出门的意愿。确诊烤肠的,调侃自己压力过大,不太健康。确诊为鲁滨逊,形容职场打工人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确诊文学表述的“台词”是最精彩的部分——短小精悍的语言,主打一针见血,谈笑间就解构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年轻人对确诊文学的喜爱,来源于这种形式的巧妙。一些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借助人物角色表述,为自己贴上人物角色相同的标签,不仅生动幽默,容易让他人产生认同,代入角色,也能使抽象的情绪落地,可感可知。同时,文学影视作品里的经典角色与片段和现实生活勾连,互为映照,发现现实与这些作品重逢的精神焦点,以此形成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频繁使用确诊文学,实际上是人们寻求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释放。现实世界里的自己克制、清醒,网络世界尚有一丝喘息的空间。医学上的确诊,人们得到的只有报告上一段冰凉的结论,外加惶恐不安的情绪。即便是表达这种负面情绪,从个人视角表述,也难以和盘托出。但确诊文学不一样,利用脑洞大开的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将压力转化为自嘲,将不如意形容得有趣,将疲惫化解成笑话,负面情绪在一个人物角色上得到安放,很多人获得了共鸣,并愿意被归为同类。群体认同让他们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确诊文学便是获得这种认同的完美中介。
  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面emo,一面emoha,反复横跳,他们习惯向互联网倾诉情绪,释放压力,不遗余力刷新叙事风格,努力打破一切藩篱,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以此融入与自己高度相似的群体,达到“集体狂欢”。当网友在赛博空间利用这种统一格式表达情绪,看似自娱自乐,更重要的是寻找相同状态的“同道中人”,一起调侃发泄,抱团取暖,获得精神共鸣。而确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年轻人认清自我、调整自我、冲破情绪障碍的过程。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重拾力量,向美好的生活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