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谈薮

唯有可爱,才更可信可敬

2023-08-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何向阳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与黄河这样一个既受她养育又与她博弈的关系世世代代一直存在。明代的潘季驯用束水攻沙的方法来治黄,在读杨义堂的《河道总督》之前,我对这一段历史和他建功立业的实践毫无了解,如今补上了这一课。
  面对古代的文本,古代的故事,有时候在阅读上有隔离感,因为作者塑造人物的局限性,对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先入为主,很容易表面化或者固化,甚至走到了面目僵硬的描写当中,这对人物影响很大。而在这本书里,潘季驯虽然是一个明代的治河官员,但在鲜活的故事中,他一下子跳脱出来,走到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当黄河春汛提前来的时候,他要去看水头,很多人拦着他,怕他不安全,因为水头就像钱江潮一样,会把人卷进去的,卷到黄河里肯定就不行了。这一段描写得特别精彩,几个人拦住他,他拨开,再拦他,他喊道:“放开我,让他们放开,我要看水头,我要看它们怎样冲开这个河渠的!”然后他追赶河水,追着浪头在跑、在看,看到一切淤泥都被洗刷干净,自然地引出了“束水攻沙”的方法,最后形成了他的治河方案。
  杨义堂笔下的这个人物拥有一种开拓创新精神,而且不拘一格,我能看到那个画面。只有他那样的一种性格,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他为什么能够四次出山治河。潘季驯非常耿直,张居正本来还想给他个一官半职拉拢一下,他却为了治河方法跟张居正顶撞起来。他这个非常正直的性格,一点一滴地呈现在故事细节里,包括他背上生疮之后,不断化脓,在流血水,但是他却要把自己绑到马上,两天两夜驰骋颠簸去工地查看;还有他从小船上坠落河里的细节,他本来是在大堤上考察,但觉得这样太慢了,便要上船,小船经不起风浪的颠簸,他被打到水里去了,幸好有一个树枝拦住了他,才没有被大水冲走。他换好衣服反倒说今日不虚此行。你看,他在大风大浪里和黄河博弈,他不是岸上人,他是水中人,他是一个让人感觉可亲可敬的人。
  写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一定要在“信”和“敬”上下功夫,在《河道总督》这部书里面,除了可信可敬之外,作者还写出了主人公的可爱。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够触摸到他的呼吸,看到他的举手投足,听到他的笑声,感受到他对困难、病痛的蔑视,体会到和他在一起的那一种非常亲近的感觉。潘季驯在被革职辞别的时候,双手捂脸号啕大哭,他觉得对不起诸位同僚的那种深深的歉疚。当时的高官,其实包括现在的一些高官,当着众人的面都是要掩饰自己的感情的,甚至要戴上保护自己的面具,而潘季驯这样一个治河官员、一个面对大风大浪决不低头的人,他竟然号啕大哭,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确实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作者从性情上来刻画人物,包括他和皇帝、工部尚书朱衡以及首辅张居正的辩论,他带领着同仁一起担负起治河的使命,作者不仅把治河的过程写到了,而且把这个人物写活了。潘季驯最后回到了乡村,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民之后,他的那种感情也写得非常好,作者既写了他的责任,又写了他的性情,他的纯真、无惧,非常可爱,我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
  很多时候,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一写到古代的人物,哪怕是英雄人物,最后都刻画得非常扁平,你感觉它是一个平面,不那么圆润,举手投足间装腔作势,让你感觉隔得很远,甚至无法触及。那些作者也写了人物的喜怒哀乐,但是会让读者感觉这种喜怒哀乐好像是作者硬贴上去的,有点假模假式。读了《河道总督》,作家确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物,才能够成就这样一个可信的故事,才能做出这样一种可敬的伟业!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真的有这种脊梁式的人物,他们数次遭受挫折,但是他们又数次爬起来,然后拍拍身上的泥灰,奋然前行!也只有这样可爱的品质和性格,才沉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潘季驯这个人物,如果只有可信、可敬而没有可爱,他不是文学的,但是正因为有了可爱,他的可信和可敬才有了坚强的支撑。
□ 何向阳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与黄河这样一个既受她养育又与她博弈的关系世世代代一直存在。明代的潘季驯用束水攻沙的方法来治黄,在读杨义堂的《河道总督》之前,我对这一段历史和他建功立业的实践毫无了解,如今补上了这一课。
  面对古代的文本,古代的故事,有时候在阅读上有隔离感,因为作者塑造人物的局限性,对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先入为主,很容易表面化或者固化,甚至走到了面目僵硬的描写当中,这对人物影响很大。而在这本书里,潘季驯虽然是一个明代的治河官员,但在鲜活的故事中,他一下子跳脱出来,走到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当黄河春汛提前来的时候,他要去看水头,很多人拦着他,怕他不安全,因为水头就像钱江潮一样,会把人卷进去的,卷到黄河里肯定就不行了。这一段描写得特别精彩,几个人拦住他,他拨开,再拦他,他喊道:“放开我,让他们放开,我要看水头,我要看它们怎样冲开这个河渠的!”然后他追赶河水,追着浪头在跑、在看,看到一切淤泥都被洗刷干净,自然地引出了“束水攻沙”的方法,最后形成了他的治河方案。
  杨义堂笔下的这个人物拥有一种开拓创新精神,而且不拘一格,我能看到那个画面。只有他那样的一种性格,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他为什么能够四次出山治河。潘季驯非常耿直,张居正本来还想给他个一官半职拉拢一下,他却为了治河方法跟张居正顶撞起来。他这个非常正直的性格,一点一滴地呈现在故事细节里,包括他背上生疮之后,不断化脓,在流血水,但是他却要把自己绑到马上,两天两夜驰骋颠簸去工地查看;还有他从小船上坠落河里的细节,他本来是在大堤上考察,但觉得这样太慢了,便要上船,小船经不起风浪的颠簸,他被打到水里去了,幸好有一个树枝拦住了他,才没有被大水冲走。他换好衣服反倒说今日不虚此行。你看,他在大风大浪里和黄河博弈,他不是岸上人,他是水中人,他是一个让人感觉可亲可敬的人。
  写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一定要在“信”和“敬”上下功夫,在《河道总督》这部书里面,除了可信可敬之外,作者还写出了主人公的可爱。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够触摸到他的呼吸,看到他的举手投足,听到他的笑声,感受到他对困难、病痛的蔑视,体会到和他在一起的那一种非常亲近的感觉。潘季驯在被革职辞别的时候,双手捂脸号啕大哭,他觉得对不起诸位同僚的那种深深的歉疚。当时的高官,其实包括现在的一些高官,当着众人的面都是要掩饰自己的感情的,甚至要戴上保护自己的面具,而潘季驯这样一个治河官员、一个面对大风大浪决不低头的人,他竟然号啕大哭,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确实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作者从性情上来刻画人物,包括他和皇帝、工部尚书朱衡以及首辅张居正的辩论,他带领着同仁一起担负起治河的使命,作者不仅把治河的过程写到了,而且把这个人物写活了。潘季驯最后回到了乡村,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民之后,他的那种感情也写得非常好,作者既写了他的责任,又写了他的性情,他的纯真、无惧,非常可爱,我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
  很多时候,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一写到古代的人物,哪怕是英雄人物,最后都刻画得非常扁平,你感觉它是一个平面,不那么圆润,举手投足间装腔作势,让你感觉隔得很远,甚至无法触及。那些作者也写了人物的喜怒哀乐,但是会让读者感觉这种喜怒哀乐好像是作者硬贴上去的,有点假模假式。读了《河道总督》,作家确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物,才能够成就这样一个可信的故事,才能做出这样一种可敬的伟业!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真的有这种脊梁式的人物,他们数次遭受挫折,但是他们又数次爬起来,然后拍拍身上的泥灰,奋然前行!也只有这样可爱的品质和性格,才沉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潘季驯这个人物,如果只有可信、可敬而没有可爱,他不是文学的,但是正因为有了可爱,他的可信和可敬才有了坚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