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博士观摩企业“领题”攻关
2023-06-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刘潇 韩哲 报道
本报德州讯 6月9日,“广纳才、聚共识、解难题、促发展”青年博士德州行首场走进天衢新区,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100余名博士参与,与全区50余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关键企业开展深入交流。
此次被观摩的企业有山东有研半导体、景津装备、德药制药和山东聚力焊接材料等,均为天衢新区“5+1”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的代表企业,且内部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平台。像山东聚力焊接材料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设立7年,为企业创造了57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斩获各项国家专利44项。
“博士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将企业的技术需求详细记录,准备“领题”回去带队攻关,以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就职于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博士刘克印,与企业技术人员热烈讨论。“我认为我们团队科研课题与企业主打产品压滤机的滤布材料非常契合,希望通过强强联合,将有关科研成果应用到滤布生产上,为产品节能降耗助力。”刘克印说。
借助此次观摩活动,天衢新区还举办了现场推介会,发布若干项高端人才进驻激励政策,向在场的青年博士抛出了橄榄枝。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魏明志作为高校代表“现身说法”:该校“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自去年落户天衢新区以来,目前已有7个研发团队60余名科研人员顺利进驻,为企业建立科研平台10余个,解决技术需求80余项,完成了3个中试项目成果转化。
活动现场签订了天衢新区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并为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授牌。通过观摩洽谈,“博士团”与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项,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领域。
近年来,天衢新区实施“人才强区”计划,打造7类人才引育集聚工程,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同时,严格落实各项扶持措施,降低企业引才用才成本,让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成为人才工作主阵地、主力军。截至目前,天衢新区共吸引500余名博士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12家,一批长期困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高端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借助高端人才“智慧力”,全区面向产业需求、聚焦关键技术,建设了100余个研发平台,培养了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53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数量均为全市第一。
通讯员 刘潇 韩哲 报道
本报德州讯 6月9日,“广纳才、聚共识、解难题、促发展”青年博士德州行首场走进天衢新区,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100余名博士参与,与全区50余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关键企业开展深入交流。
此次被观摩的企业有山东有研半导体、景津装备、德药制药和山东聚力焊接材料等,均为天衢新区“5+1”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的代表企业,且内部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平台。像山东聚力焊接材料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设立7年,为企业创造了57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斩获各项国家专利44项。
“博士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将企业的技术需求详细记录,准备“领题”回去带队攻关,以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就职于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博士刘克印,与企业技术人员热烈讨论。“我认为我们团队科研课题与企业主打产品压滤机的滤布材料非常契合,希望通过强强联合,将有关科研成果应用到滤布生产上,为产品节能降耗助力。”刘克印说。
借助此次观摩活动,天衢新区还举办了现场推介会,发布若干项高端人才进驻激励政策,向在场的青年博士抛出了橄榄枝。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魏明志作为高校代表“现身说法”:该校“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自去年落户天衢新区以来,目前已有7个研发团队60余名科研人员顺利进驻,为企业建立科研平台10余个,解决技术需求80余项,完成了3个中试项目成果转化。
活动现场签订了天衢新区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并为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授牌。通过观摩洽谈,“博士团”与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项,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领域。
近年来,天衢新区实施“人才强区”计划,打造7类人才引育集聚工程,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同时,严格落实各项扶持措施,降低企业引才用才成本,让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成为人才工作主阵地、主力军。截至目前,天衢新区共吸引500余名博士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12家,一批长期困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高端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借助高端人才“智慧力”,全区面向产业需求、聚焦关键技术,建设了100余个研发平台,培养了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53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数量均为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