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23-05-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孙海娅 杜涛
“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新时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系统综述和探讨。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强调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人文素养尤为重要。如何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的以上能力,使之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尤其是应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临床措施是高校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各环节彼此独立,存在着基础与临床脱轨、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改革的目标
临床医学院围绕“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个提升、四个协同、五种能力”的整体目标,通过校院合作共建,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临床技能提升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所实施的体现协同创新、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为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条主线即以全面提高岗位胜任力为主线;两个面向,即面向医疗机构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面向未来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三个提升,即职业素养提升,临床能力提升,实践质量提升;四个协同,即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协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协同,基本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协同,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协同,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改革的实施体系
一、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人文素养、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决策等融入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构建融课程思政和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打破原来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桥梁课程到专业课程之间的瓶颈,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仁爱情怀,形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多学科课程融合,编撰整合教材,构建基础—临床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多学科、多领域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授课新模式。
二、构建基于临床技能提升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即基本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平台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三个平台相互协同,使临床技能训练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三个平台:①基本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静脉输液、导尿、心肺复苏、外科无菌术、四大穿刺技术等基本技能。②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腹腔镜微创技术、后穹窿穿刺、分段刮诊等专科特有的技能。③综合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病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模拟临床情境、临床技能综合考核(OSCE)、训练综合处理、应急处理、临床思维能力。
三、构建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人才培养目标,探讨社会对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能力和素养,并将其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探讨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实验教学、见习实习、科研训练等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目标,构建临床体验、临床见习、临床模拟实践、毕业实习“四阶段”和医学感知、医学认知、社会实践、见习、实习“五环节”全程式协同临床实践模式。利用健康与疾病的大数据资源,收集和整理临床发生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新形势下虚拟仿真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运用的新模式。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开放性混合式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
四、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见习/实习等环节全面实施形成性评价,开展Mini-CEX、DOPS等。制定各医院毕业实习、出科考试、分阶段毕业综合考试等方面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各环节的评价奠定基础,实现临床实践教学的同质化。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组建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构建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学基地三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评学、评教、评管等内部评价为主,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外部评价为辅,第三方评价机构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编号:2022CYB228)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系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新时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系统综述和探讨。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强调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人文素养尤为重要。如何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的以上能力,使之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尤其是应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临床措施是高校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各环节彼此独立,存在着基础与临床脱轨、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改革的目标
临床医学院围绕“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个提升、四个协同、五种能力”的整体目标,通过校院合作共建,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临床技能提升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所实施的体现协同创新、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为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条主线即以全面提高岗位胜任力为主线;两个面向,即面向医疗机构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面向未来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三个提升,即职业素养提升,临床能力提升,实践质量提升;四个协同,即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协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协同,基本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协同,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协同,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改革的实施体系
一、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人文素养、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决策等融入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构建融课程思政和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打破原来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桥梁课程到专业课程之间的瓶颈,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仁爱情怀,形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多学科课程融合,编撰整合教材,构建基础—临床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多学科、多领域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授课新模式。
二、构建基于临床技能提升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即基本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平台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三个平台相互协同,使临床技能训练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三个平台:①基本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静脉输液、导尿、心肺复苏、外科无菌术、四大穿刺技术等基本技能。②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腹腔镜微创技术、后穹窿穿刺、分段刮诊等专科特有的技能。③综合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病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模拟临床情境、临床技能综合考核(OSCE)、训练综合处理、应急处理、临床思维能力。
三、构建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人才培养目标,探讨社会对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能力和素养,并将其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探讨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实验教学、见习实习、科研训练等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目标,构建临床体验、临床见习、临床模拟实践、毕业实习“四阶段”和医学感知、医学认知、社会实践、见习、实习“五环节”全程式协同临床实践模式。利用健康与疾病的大数据资源,收集和整理临床发生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新形势下虚拟仿真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运用的新模式。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开放性混合式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
四、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见习/实习等环节全面实施形成性评价,开展Mini-CEX、DOPS等。制定各医院毕业实习、出科考试、分阶段毕业综合考试等方面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各环节的评价奠定基础,实现临床实践教学的同质化。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组建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构建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学基地三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评学、评教、评管等内部评价为主,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外部评价为辅,第三方评价机构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编号:2022CYB228)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系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