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构建具有滨州特色科技人才发展格局

1个月内与19名清北学子达成就业意向

2023-03-17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杨雪瑞 李璇 田新宇

  近日,滨州市多个部门单位组团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累计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就业意向19人,创历史新高。这是滨州连续第三年高规格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选拔优秀人才。
  携带市直事业编制送考上门,为高层次人才选择滨州开通绿色通道,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因工作、学习原因不能来现场面试的考生,及时电话跟进宣讲,并提供线上面试,提高招考效率。其间,共组织线下面试12人、线上面试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人,博士研究生3人。
  多方协力,共识共为,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学习发展环境。滨州市全力推动人才项目工程与各类科研、计划相衔接,充分调度企业高层次人才申报项目积极性,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团队积极申报并落实项目补助。对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分层次进行资金补助,通过免申即享方式有效缓解海外人才及高尖技术人才来滨州工作、创业的资金压力。
  外引内培,打造人才高地。滨州市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依托科研院所及有优势的用人单位搭建的孵化基地、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滨开展合作研究,多渠道、多模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团队。落实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地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对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精准引进。
  加快培育滨州英才,紧盯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工程,靶向引进、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汇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全力打造具有滨州特色的科技人才发展格局。
  结合滨州产业需求方向,支持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重点关注的创业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成效,进行持续全周期跟踪保障。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要,实施创新主体倍增、创新平台重构、创新政策落实行动,拓宽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发布中外科技创新合作重大项目成果、需求信息。
  2022年,滨州人才项目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共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410万元,申请市级人才建设项目资金211.1万元,为全市20余家单位完成科技查新项目近百个,成功打造“渤海科创汇”“中科院专家滨州行”等科创活动品牌。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杨雪瑞 李璇 田新宇

  近日,滨州市多个部门单位组团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累计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就业意向19人,创历史新高。这是滨州连续第三年高规格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选拔优秀人才。
  携带市直事业编制送考上门,为高层次人才选择滨州开通绿色通道,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因工作、学习原因不能来现场面试的考生,及时电话跟进宣讲,并提供线上面试,提高招考效率。其间,共组织线下面试12人、线上面试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人,博士研究生3人。
  多方协力,共识共为,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学习发展环境。滨州市全力推动人才项目工程与各类科研、计划相衔接,充分调度企业高层次人才申报项目积极性,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团队积极申报并落实项目补助。对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分层次进行资金补助,通过免申即享方式有效缓解海外人才及高尖技术人才来滨州工作、创业的资金压力。
  外引内培,打造人才高地。滨州市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依托科研院所及有优势的用人单位搭建的孵化基地、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滨开展合作研究,多渠道、多模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团队。落实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地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对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精准引进。
  加快培育滨州英才,紧盯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工程,靶向引进、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汇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全力打造具有滨州特色的科技人才发展格局。
  结合滨州产业需求方向,支持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重点关注的创业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成效,进行持续全周期跟踪保障。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要,实施创新主体倍增、创新平台重构、创新政策落实行动,拓宽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发布中外科技创新合作重大项目成果、需求信息。
  2022年,滨州人才项目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共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410万元,申请市级人才建设项目资金211.1万元,为全市20余家单位完成科技查新项目近百个,成功打造“渤海科创汇”“中科院专家滨州行”等科创活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