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政实现全省综合评估八连冠

2023-03-17 作者: 程芃芃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温明明 张玲玲

  日前,省民政厅印发《关于2022年市级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情况的通报》,滨州市评估结果为优秀,位列全省16市第一位,实现“八连冠”。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滨州市作了典型发言。
  “五社联动”精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新向上向美。创新打造“红社益家”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引导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展,实现了91个街道(乡、镇)全覆盖,在全省首创打造“五位一体”社区社会组织创享空间,带动“五社联动”试点形成示范效应。成立独立的区划地名科,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高规格的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以黄河地名故事和地名文化展播为载体,打造特色化黄河地名文化。
  全市构建了“社区+慈善+社工+义工+N”服务体系,聚力服务特殊困难群体,充分利用社区的组织优势、社会组织的参与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社区志愿者的协同优势、社会慈善资源的平台优势,形成社会公众服务多元化、公益服务常态化、便民服务长效化的基层社会服务新格局。目前,滨州市开展试点的社区158个、联动社会组织1567家(社工机构39家)、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团队3268个(志愿者30866人)、设立社区基金95只(资金总量840万元),赋能23万特殊困难群众。
  精准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大幅提高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标准。其中,城乡低保标准每人分别达到每月953元、745元,保障水平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率先以市级为单位实现13530户失能、半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改造和照护服务全覆盖,打造形成“三不离”(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原居安养滨州模式;打通“三个一”慈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策划实施的“一米阳光”9个民生项目募集善款3251万元,建立政府保障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的新机制,为全省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滨州模式。
  精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提升。新建公益性安葬设施120处,形成了覆盖所有村居的节地生态安葬服务网络,打造阳信“1010”等婚丧习俗改革试点;打造“福彩+企业”“公益+共赢”渠道拓展新模式,推动福彩全面进驻15家大型渠道商和310家销售网点,销量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参与制定区域救助管理体系省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试点。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温明明 张玲玲

  日前,省民政厅印发《关于2022年市级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情况的通报》,滨州市评估结果为优秀,位列全省16市第一位,实现“八连冠”。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滨州市作了典型发言。
  “五社联动”精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新向上向美。创新打造“红社益家”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引导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展,实现了91个街道(乡、镇)全覆盖,在全省首创打造“五位一体”社区社会组织创享空间,带动“五社联动”试点形成示范效应。成立独立的区划地名科,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高规格的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以黄河地名故事和地名文化展播为载体,打造特色化黄河地名文化。
  全市构建了“社区+慈善+社工+义工+N”服务体系,聚力服务特殊困难群体,充分利用社区的组织优势、社会组织的参与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社区志愿者的协同优势、社会慈善资源的平台优势,形成社会公众服务多元化、公益服务常态化、便民服务长效化的基层社会服务新格局。目前,滨州市开展试点的社区158个、联动社会组织1567家(社工机构39家)、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团队3268个(志愿者30866人)、设立社区基金95只(资金总量840万元),赋能23万特殊困难群众。
  精准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大幅提高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标准。其中,城乡低保标准每人分别达到每月953元、745元,保障水平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率先以市级为单位实现13530户失能、半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改造和照护服务全覆盖,打造形成“三不离”(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原居安养滨州模式;打通“三个一”慈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策划实施的“一米阳光”9个民生项目募集善款3251万元,建立政府保障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的新机制,为全省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滨州模式。
  精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提升。新建公益性安葬设施120处,形成了覆盖所有村居的节地生态安葬服务网络,打造阳信“1010”等婚丧习俗改革试点;打造“福彩+企业”“公益+共赢”渠道拓展新模式,推动福彩全面进驻15家大型渠道商和310家销售网点,销量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参与制定区域救助管理体系省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试点。